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探讨

2015-07-22 00:18牟伦超
高等建筑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牟伦超

摘要:文章以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为例,分析了当前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背景下,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思路,即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营造地方专业特色,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创建开放的办学环境。

关键词:城乡规划;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3-0032-03

湖北民族学院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陕渝。湖北民族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于2004年,学制4年,最初从属于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资环系,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量学和园林学为依托。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在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城乡规划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后,面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亟需结合学校特色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现状

(一)院系设置不合理,专业关联性不强

湖北民族学院当前实行的是“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城乡规划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一共6个专业构成了当前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按照最新的《教育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城乡规划学为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833,生物工程也同为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836,两个一级学科同属一个学院,专业跨度大,关联性不足,城乡规划专业学科体系亟待重组。

(二)师资力量单薄,教学方式单一

学校城乡规划教研室共9名教师,其中副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2名,讲师3,助教3名。硕士8人,博士1人。专业构成方面,城市规划专业4人,土建

类专业3人,测量学专业2人。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均不合理,加之缺乏有效的校内发展平台,多年来很难吸引国内知名院校毕业的高级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所以城乡规划专业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缺乏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学科带头人。

以2014年春季为例,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城乡规划在校学生总人数为409人,而专业教师仅为4人,师生比为1∶100,这和《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要求不低于1∶12的差距非常大。师资比差距导致教学方式单一[1],专业理论课以讲授为主,课堂氛围沉闷,不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三)教学条件落后,规划设计能力不足

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学习氛围、相互交流的平台是基本保障。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用房紧张,仅有3个专业教室合计约150 m2,供10个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班级使用。而这3个专业教室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设备不足导致学生拿到设计任务书后往往只能回到宿舍闭门造车,难以相互交流、借鉴。

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设计课程除毕业设计外,还有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和景观规划与设计共7门。由于经费和场地均不足,每门设计课都是1位教师指导近百名学生,根本无法实现“一对一”的教学,也无法详细指导。

(四)培养计划不完善,专业课时不足

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在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编制上难免存在缺陷和不足。2013年城市规划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基本涵盖了城乡规划的10门核心课程《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规定城乡规划10门核心课程包括:城乡规划原理、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村镇规划、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但是很多核心课程仅仅依赖1门专业课进行讲授或者全凭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依赖城市环境生态学课程48个理论课,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依赖城市规划系统工程课程48个理论课时、16个设计课时,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依赖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32个理论课时,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完全依靠学生假期社会实践。

(五)教研经费严重不足

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社会参与性很强的实践性学科[2],很多课程都需要投入较多的教研经费。比如城市认知实习、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些大的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都需要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获取现场一手资料,免不了需要投入一定的教研经费。限于学校经费紧张,很多实习基本是让学生自己进行,缺乏实地考察经验。

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出路

(一)院系重组,专业整合,学科成团

纵观湖北民族学院现有55个本科专业设置,不难找到与城乡规划专业相近的专业门类。例如,林学园艺学院下的园林专业、艺术学院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下的环境科学专业,以及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下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上述各专业具有较大的学科关联性,可以统辖于人居环境学科,为此可以成立独立的人文环境规划设计学院,促进各相关专业的融合、交流和发展,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城乡规划一级专业学科群体。

(二)筑巢引凤,壮大师资,构建特色的专业教学队伍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是目标,培养计划是依据,师资队伍是关键,特别是湖北民族学院这类地方本科院校,构建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素质过硬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队伍是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3]。由于受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城乡规划专业高层次人才,多数都选择了沿海发达地区的设计单位或管理岗位,因为收入高、待遇好。极少有人愿意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任教。

面对这种困局要多方入手,一方面高薪、高职位、高福利引进学科带头人;一方面要培养现有师资力量,通过进修、委培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注意改善不合理的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

(三)营造突出的地方城乡规划专业特色

湖北民族学院是一所二本地方本科院校,学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城乡规划专业的建设也离不开地方,离不开恩施的山和水。10年来湖北民族学院培养的一大批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多数都扎根在恩施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岗位。为此,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让学生走进恩施,融入恩施。在很多课程实践中深入挖掘恩施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和村镇特色,研究地方民居和山地城镇规划特点,结合地域特色,积极创建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

(四)与时俱进,编制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本科院校教学的重要依据和纲领性文件,一份科学的城乡规划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在高校城乡规划本科教学中尤为重要[4]。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一级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诞生,这些都为本科院校城乡规划的专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为城乡规划学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照国内一流城乡规划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湖北民族学院自身的学科建设平台,拟定一份科学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五)加大投入,创建开放的办学环境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有很宽的知识面,这种特性决定了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要向开放办学模式转变。比如,与恩施州城乡规划设计院、恩施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利川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相结合,联合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让学生深入设计第一线,亲身参与实际项目的运作。同时邀请资深规划师进课堂,结合实际案例剖析知识难点,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专业学术报告、讲座,提高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水平。

三、结语

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应立足恩施州民族地区特色,充分挖掘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建筑、村庄、城镇规划特点,结合湖北民族学院自身的院系设置,因地制宜地营造专业特色。通过整合当前办学资源,重构教学培养体系,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营造开放的办学环境,提升教学品质,这将是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品牌建设之路。参考文献:

[1]马冬梅,王晓燕.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0-12.

[2]郑杰.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合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

[3]吕文明,刘海燕.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23-26.

[4]施德法,郭莉,张学文,等.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与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4(1):62-67.

(编辑 周 沫)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论中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