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方言语音与日语语音的相似性研究

2015-07-22 15:18周宇晴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相似性

摘 要:中国东北方言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及民族杂居等原因,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古汉语中的许多本质因素,另一方面吸收了一些非汉语因素,从而构成其独特的方言特征。通过分析中国东北方言语音现象,将其与日语的语音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共性,并进一步分析两种语言产生相似性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东北方言音  日语语音  相似性

一、引言

历史上,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促使汉字直接或间接地传入了日本。在汉字传入日本的同时,汉字音也随之传入日本。日本人将传入的汉字作为自己的表记文字,并使这些汉字语音延续至今,从而创造了日本独有的语言文字体系。正是中日语言之间的历史渊源,使得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规律,因此二者的语音之间也必然存在着相似之处。近些年来,关于中日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正逐步兴起。其中,中日词汇对比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关于语音方面的研究却为数不多。针对日语与汉语北方方言区下的次方言区的比较研究成果则更不多见。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东北方言在发音方面与日语具有相似之处。所以,本文拟从语音方面进行初步比较,希望能够为今后这一方面的研究提供帮助。

二、中国东北方言音与日语语音的相似性

1.平翘舌转化现象

“z、c、s”为舌尖前音,即平舌音。“zh、ch、sh”为舌尖后音,即翘舌音。舌尖前音声母与舌尖后音声母混淆是中国东北方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如表1所示。

表1:中国东北方言翘舌音与标准平舌音示例

汉字 中国东北方言读音 标准读音

怎 zhěn zěn

正月 zēng yuè zhēng yuè

充电 cōng diàn chōng diàn

睡觉 suì jiào shuì jiào

责怪 zhé guài zé guài

餐厅 chān tīng cān tīng

比赛 bǐ shài bǐ sài

打伞 dǎ shǎn da sǎn

此外,还有一些平翘舌发音的字易混淆,如“支援——资源,治理——自理,撤出——测出,身长——深藏,散光——闪光,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等。

通过对日语常用汉字表中声母为“zh、ch、sh”的汉字进行考察(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汉语中翘舌音“zh、ch 、sh”在日语中的发音都向“sa”行或“ta”行转换, 从发音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卷舌音。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发音的相似之处。

表2:汉语翘舌音与日语平舌音示例

中国汉字音 日语汉字音 中国汉字音 日语汉字音 中国汉字音 日语汉字音

札(zha) さつ(satsu) 茶(cha) さ(sa) 砂(sha) さ(sa)

展(zhan) てん(ten) 产(chan) さん(san) 山(shan) さん(san)

折(zhe) せつ(setu) 车(che) しゃ(sya) 舌(she) した(sita)

珍(zhen) ちん(tin) 沈(chen) ちん(tin) 深(shen) しん(sin)

政(zheng) せい(sei) 成(cheng) せい(sei) 生(sheng) せい(sei)

支(zhi) し(si) 吃(chi) ち(ti) 师(shi) し(si)

周(zhou) しゅう(syuu) 出(chu) しゅつ(syutu) 收(shou) しゅう(syuu)

追(zhui) つい(tui) 垂(chu) た(ta) 水(shui) すい(sui)

2.鼻化现象

在中国东北方言中,与平翘舌现象同样明显的是鼻化现象。在中国东北,部分地区的方言习惯在零声母音节前添加一个明显的鼻辅音,这类添加的鼻辅音包括在开口呼音节前加一个前鼻辅音“n”。普通话中的“e、ai、ao、ou、an、en、ang”等7个开口呼零声母音节前常常被加上声母“n”,变成“n”声母音节,如“熬袄欧安俺岸恩昂”等。东北的偏远地区或者年纪大的人更习惯这样发音。另外,在开口呼音节前添加一个后鼻辅音“ng”的习惯用法,这一语音特点主要通过当地居民在日常交流中不经意间表达出来。

表3:中国东北方言中的鼻化音示例

汉字 中国东北方言读音 标准读音

矮 nǎi ǎi

挨着 nāi zhe āi zhe

熬粥 náo zhōu áo zhōu

棉袄 mián nǎo mián ǎo

安排 nān pái ān pái

饿 nè è

大鹅 dà né dà é

恶心 ně xīn ě xīn

俺们 nǎn men ǎn men

在日语中,“ga”行假名的辅音为“g”,但当其出现在词首以外的位置时,就要根据情况发成鼻音“n”。两种发音在单词中虽没有区别,但当“ga”位于句尾时,即以“すみませんが......ですが......”的形式出现时,发鼻音“n”能更好地起到缓冲语气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中国东北方言和日语的发音规则是相同的。

3.塞擦音声母向塞音声母的转化现象

中国东北方言中有将擦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的情况,如将“机械(xiè)”读成机“械(jiè)”;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如将“刹(chà)那”读成“刹(shà)那”;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如将“解(jiě)扣儿”读成“解(gǎi)扣儿”。这种改换个别字声母的现象在东北方言区普遍存在,只是各地方所涉及的字略有不同。声母为“j”的汉字在日语中也多读为“ka”行或“ga”行音,即发为以“g”为辅音的音。

表4:发“g”辅音的汉字示例

汉字 标准读音 中国东北方言读音 日语(括号里为罗马字发音)

解 jiě gǎi がい(gai)

解放 jiě fàng gǎi fàng かいほう(kai)

街 jiē gāi がい(gai)

上街 shàng jiē shàng gāi がい

4.硬腭化现象

中国东北方言中,“r”声母音节分别被“n”“l”“y(零声母1)”声母取代,这种取代一般与“r”同“u”“ui”等声母与韵母构成的音节有关。被“n”取代的字为“扔(rēng)”。被“l”取代的音节不多,常听到的有“儒(rú)生”,中国东北方言读作“儒生(lú)”;“花蕊(rǔi)”,中国东北方言读作“花蕊(lǔi)”。剩下的大部分都被“y”(零声母)音节取代。例如,“吵嚷(rǎng)”,中国东北方言读作“吵嚷(yǎng)”;“闷热(rè)”,中国东北方言读作“闷热(yè)”;“肥肉(ròu)”,中国东北方言读作“肥肉(yòu)”。但是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的韵母时,韵母就会发生变化,例如“人(rén)民”,中国东北方言读作“人(yín)民”。

上文提到,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没有“r”声母字,它为“l”“n”“y(零声母)”所替代。在日语中,“r”属于齿龈边闪音/?/(或卷舌闪音/?/),具有“闪颤”的发音特点,并且日语中不存在“r”和“l”的对立,因此,很多外来语特别是英语中的以“r”为首的词汇在日语中都发音为“l”。这一发音规则与中国东北方言中发“r”的音被“l”取代的规则有相似之处。

三、中国东北方言音与日语语音存在相似性的原因

中国东北方言由于受地理条件、民族杂居以及其他各方言渗透的影响,在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汉语语音词汇,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其他方言中的语音词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满语和移民人口带来的各地方言音对中国东北方言的影响。

(一)满语语音的影响

中国东北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以汉族为主体,满族、鄂伦春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构成了该地区的民族结构。其中,满族作为东北地区人口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共同体,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满语随着满族人与汉族人的杂居共处与中国东北方言渐趋融合,有些语言甚至成为了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语言。满语作为阿尔泰语系的分支之一,有6个元音、19个辅音,名词无领属形式,动词无人称形式,句子结构为主宾谓,主从复合句较发达,通过大量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具有黏着语的特点。从这些特征来看,可以初步断定满语与日语属于同源语系,二者在构词及句子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共性。受满语的影响,中国东北方言音与日语的语音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二)移民方言音的影响

方言是语言发展的活化石,一种方言的变化发展不仅体现着该地区内部自然环境、人口结构等的变化,也体现着整个语言大环境的变化。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方言可能会沿着单一路线发展,不会呈现出太大的变化。语言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当方言处于与外来语言相连通的环境之中,它就很容易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变化。在这种动态开放的体系之中,移民活动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当移民数量巨大、时间集中且聚居时,外来方言就必然会对原有的语言格局造成影响。由于历史上的劳动力掠夺、国家移民政策、人口流放、躲避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中国东北地区曾经是人口大量迁入的地区,这些移民的迁出地以山东为主,即著名的“闯关东”;其他地区还包括华北的幽燕之地,即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保定。安徽、河南洛阳、山西以及江苏连云港、云南等地也有大量人口迁入东北,伴随着人口迁移而来的是迁入人口的语言对当地原有语言的影响。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迁入人口的方言渐渐融入中国东北方言之中,对其发音、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都带来了一定的改变。而这些迁入人口的原有语言又与日语在语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对应关系。

四、结语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就有交流沟通,在这种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传入日本的中国汉字及其发音对日语语言文字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两国之间虽然有过战争摩擦,但随着世界大环境的改变,中日两国渐渐相互依存、相互合作,成为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因此,对中日语言进行对比,尤其是语音方面的对比研究,不仅对研究中日两国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天更是具有新的使命和意义。目前,关于中国方言与日语的语音比较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空白需要我们去填补。因此,本文仅从中国东北方言与日语的语音相似性方面进行了比较,并追溯了中国东北方言在发音上的历史渊源和变化过程,希望能够对汉日两种语言在发音方面细致而深入的比较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支持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蔡全胜.日语语音学[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7.

[2]赵冬梅.《甄嬛传》和《大奥》中的女性人物对比分析[J].电影

文学,2013,(4).

[3]包婷婷.浅谈东北方言中的满语成分[J].甘肃高师学报,2008,

(3).

[4]何丰.湘方言与日语语音相似点的比较研究[J].长沙铁道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赵冬梅.论室町喜剧狂言的艺术风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5).

[6]黎力.论重庆方言与日语在发音特征上的近似性[J].语文建设,

2013,(15).

(周宇晴  江苏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210044)

猜你喜欢
相似性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基于复杂网络节点重要性的链路预测算法
一种新的邮件过滤技术研究
从相似性看水资源保护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
视知觉组织原则在文字设计中的运用
庄子学派与犬儒学派哲学思想异同点浅析
一种基于自适应近邻选择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浅谈爱情中的两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