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焦仲卿婚姻悲剧之启示

2015-07-22 12:07王春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焦母焦仲卿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规模宏大、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长篇五言叙事诗。这首诗记述了汉末建安年间,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妻真心相爱却无法相守,最后以死殉情的凄美故事。诗的最后一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它要告诫世人什么呢?从“两家求合葬”一句,得知两家人肝肠寸断、后悔不迭。就是说如果当初不那样做,悲剧就不会发生。换言之,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中我们能受到哪些启发呢?

一、性格上不要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

关于造成刘兰芝和焦仲卿悲剧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来教参上都把她们爱情悲剧的原因归结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但从人性的角度看,性格的因素应该占了很大比重。

封建家长应专指男性,因为经济、社会地位使他们有权决定家里的一切。而刘兰芝和焦仲卿都是生活在父位缺失的家庭中,那么,谁才能成为一家之主呢?这时个人的性格因素起了极大作用。

刘母善良随和,较近人情。而刘兄生性粗暴强悍,在刘家,刘兄说了算。长期生活在焦母强悍蛮横,唯我独尊的高压之下的焦仲卿,性格懦弱。焦母是家庭的绝对权威。

因此,焦仲卿在婆媳矛盾冲突中无所作为,左右为难,备受煎熬。刚强自尊的刘兰芝与固执己见的婆婆不可能和睦相处。刘兰芝的悲剧不仅是社会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

二、要善于交流沟通,增进了解

母亲年轻守寡,好不容易将焦仲卿兄妹养大,她自然会将振兴家业的希望放在儿子的身上,但看到小夫妻俩感情甚笃,儿子无心在事业上发展,便迁怒于刘兰芝,认为是她耽误了儿子的前程。而刘兰芝并不知情,将自己的努力方向定位在“奉事循公姥”,日夜辛勤劳作上,殊不知,她们的关注点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如果她们能够相互沟通,彼此了解对方的诉求,也不至于使双方的积怨达到积重难返的程度。

三、要经常反思,学会换位思考

焦仲卿虽然向母亲表达了“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想法,但焦母并没有当真,反而听出了威胁的味道,坚持将刘兰芝休弃。她的这种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为孩子的人生幸福考虑的做法,表现了她对儿子的冷酷和自私的“爱”。由于焦母没有及时反思,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儿子着想,而是一意孤行,最终也让她尝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果。

四、要审时度势,讲究方式方法

当听到妻子诉苦并自请回家时,焦仲卿立即去向母亲求情,却遭到了母亲的厉声呵斥,儿子虽然实情相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但焦母并不相信。

由此看来,焦仲卿处理问题的方式还不够成熟,他不应把刘兰芝的一时愤激之辞告诉母亲,而应从中巧妙斡旋。焦仲卿应该宽慰妻子,痛说家史,求得她的理解。如母亲守寡,抚养他们兄妹二人确属不易;母亲的敏感易怒、情绪不定可能正是她处在更年期的缘故。

五、处理问题要冷静,不可意气用事

刘兰芝向丈夫诉苦:由于夫妻分离,不能长相厮守;昼夜辛勤劳作,婆婆仍不满意,因而“心中常苦悲”。当她感到“君家妇难为”时,出于一时气愤,提出了“及时相遣归”。其目的是希望丈夫替她作主,并没有真心想离开的意思。幼稚单纯的焦仲卿将此向母亲和盘托出,没想到正中焦母下怀。覆水难收,这是刘兰芝给自己制造的一系列困境的导火索。冲动是魔鬼,造成问题容易,解决起来难。

深爱妻子的焦仲卿对刘兰芝一片痴情,他无力保全婚姻,但又无法面对夫妻分离、妻子改嫁的现实,他的愤激之语“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把刘兰芝逼到了绝路,她回以一句“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使二人以身殉情,走上了不归路。

为了守住幸福美满的婚姻,应运用一点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应一时冲动,选择死亡这种偏激的方式求得解脱。

六、要学会宽容,适可而止

焦母守寡多年,她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儿子身上。儿子就是她的全部希望与精神寄托,儿子结婚后,将注意力转移到爱妻身上也是人之常情,但焦母看到伉俪之情超越了母子之爱,受不了儿子对儿媳用情之深,嫉妒儿媳在儿子心目中的位置超过了自己,与儿媳展开了争夺儿子感情的战争。

焦母应该明白,自己不可能陪伴儿子走完一生,有一个疼爱儿子、儿子又甚为钟情的女子,替自己照顾他不是更好吗?

刘兰芝也要理解婆婆,转移婆婆对丈夫的感情依赖需要一个适应期,应让婆婆感受到,儿媳不仅没有夺走儿子,反而多了一个关心她的人。

现今,婆媳矛盾仍然普遍存在,但有条件的家庭,儿女成家后可与父母分开居住,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受到的这些启发,会让我们更智慧地生活,理智地处理问题。相爱需要缘分,相守需要智慧。

(王春兰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101149)

猜你喜欢
焦母焦仲卿刘兰芝
也谈刘兰芝被休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死因探究
泪写《孔雀东南飞》
兰芝被遣只因焦母恋子
焦仲卿误读现象应该纠正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