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牛:科研是我最大的乐趣

2015-07-23 11:50杨艳
军工文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牛院士

杨艳

“科研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从开始的一无所知,然后逐步深入,最后做出成果。这就像在森林里探宝,最后找到科学宝藏的时候,那真是种享受。这种乐趣,是对自己最大的回馈。”正是这份“乐趣”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杨小牛在科研的道路上疾步前行、乐此不疲。也正是这份“乐趣”,让杨小牛在执着追求中不断孕育出新的科技灵感,浇灌出累累硕果……

54岁的杨小牛是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013年度新晋院士。30多年来,一直在国防电子信息领域科研一线执着追求、默默奉献。他先后提出并成功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数字接收机,为发展我军关键武器装备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内率先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引入电子信息控制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理论成果;主持、参与了10多项重点工程任务,产品覆盖陆海空天四大平台,突破的关键技术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不少成果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先进水平。由于其对国防事业、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他3次踏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4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科研是我最热爱的工作。”杨小牛让自己的梦想在科研这条路上不断向前延伸。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在特种通信专业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比发达国家迟了整整30年。1982年,刚刚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杨小牛来到36所从事特种通信技术的科研工作。“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干!”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杨小牛摸索着进行单片机的应用开发,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提出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研制TMS320C25/ C30信号处理开发、攻克低截获概率信号接收的重大技术难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只有不断奋起直追,才能逐步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杨小牛说。正是这份对国防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杨小牛敢于接受挑战并迎难而上。到上世纪90年代初,如何接收、处理低截获概率信号成为世界性难题。为了攻克这项技术,杨小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搞FFT的时候,大家都很年轻,我们好玩,小牛却天天闷在办公室里查资料、搞试验”,36所所长助理孙勇回忆道。妻子俞书峰说:“有时人回来就呆乎乎的,你问他什么,他经常答非所问,我就知道他在想技术方面的事情。他睡眠质量很差,有时一个晚上只能睡1~2个小时,躺在床上脑子就不由自主地运转起来。我说睡觉了,什么都不许想了。可他控制不了,满脑子都是研发的事。”

对科研的痴迷以及全身心投入,使杨小牛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经过无数次试验与验证,杨小牛终于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宽带数字接收机,所采用的多信道并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处理技术达到了当时的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的某国防电子信息系统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杨小牛第一次踏上了人民大会堂领奖台。

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杨小牛很快受命担任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总设计师。2003年12月30日,一个由多种站型、数十辆迷彩车和数架无人机组成的某国防重点工程项目在顺利完成大系统联试和设计定型试验后,全系统装备整齐、壮观地排列开来,庄严地等待军队首长和上级机关领导检阅。站在那一排排威武的军车面前,系统总设计师杨小牛研究员百感交集。这是1800多个日日夜夜、一次次充满艰难曲折试验,铸就了令人自豪的“电科制造”。该项目获2005年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型号研制银质奖、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杨小牛荣立个人一等功。他再次踏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

荣誉对杨小牛来说永远只是“过去时”,仿佛只有不断科研、不断创新,他才能真正找到快乐。“早上八点前到办公室,中午在食堂吃个盒饭后便接着工作。晚上回家吃完晚饭又再返回所里加班”。在大部分日子里,这就是杨小牛一天的行程。在办公室里、走廊上,甚至是电梯间里,常常可以看到他与同事聊起科研技术问题。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杨小牛对科研技术太过痴迷,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执着于内心想法的人,对于任何事情尽自己一切的办法做到满意为止的人。在他的眼里,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没有想到的事情和没有尽力做到的事情。

凭着这股“执拗”的劲头,让一个个“首次”的传奇在杨小牛身上诞生——首次提出并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宽带数字接收机;首次提出低截获概率信号拼接解调方案;首次提出离散梳状谱干扰理论及其峰平比优化算法;首次提出软件无线电中的带通采样和盲区采样定理;首次提出基于多相滤波理论的实信道化接收机/发射机高效实现模型;首次提出基于软件无线电思想的新一代体系结构和“软件星”概念;首次提出信号战、比特战思想……

“平时,我也没什么爱好,除了休息,就是搞科研。”当选院士之后,杨小牛一点都没变,还在继续搞科研,还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电子情报侦察大数据架构”是杨小牛最新提出的创新技术。2014年,他亲自挂帅带领院士创新团队进行攻关。“难度大,创新点多,但是具有革命性、颠覆性的意义,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杨小牛说。

“院士创新团队每周都有一次工作例会,杨院士再忙都会参加。他思路非常清晰,对技术的问题特别钻得进去,发现问题,再难也会想办法解决,这对我触动很大。”团队成员陈士川说。

杨小牛认为,作为创新性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团队队员对科研的热爱和钻研精神。“在业务上指导是一方面,给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也是我要做的。”杨小牛说。

由杨小牛策划并发起的专家学术报告会,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已成为中国电科36所的文化品牌。杨小牛带头登台作报告,不少技术专家积极参与,青年技术人员踊跃聆听,不仅了解学科最前沿的技术理论,拓展学术视野,同时老一辈对科研工作的执着与热爱还深深感染大家,激发出更多科研创造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年轻技术骨干茁壮成长起来。经他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2名骨干进入所级领导岗位,3名骨干成为集团首席专家,10多名骨干挑起了大项目总设计师大梁,先后培养博士(后)、硕士30余名。

在杨小牛院士看来,科研的舞台可以更广阔,借助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平台,引进项目、孵化项目,把中国电科的高新技术成果提炼出来,推进科研成果向应用方面转化,让越来越多的项目产生巨大经济效应和示范效应,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依托浙江嘉兴院士工作站,杨小牛抓住信息化和工业化大融合以及发展“智慧城市”项目的契机,提出了智能居家养老示范建设项目,受到嘉兴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有望形成重大产业。杨小牛指导企业开展智能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天线项目研发,现已成功研发适用于欧美市场的各类数字电视天线10余款,或将带来上亿元的产值。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所以创新;因为热爱,所以坚守。“我会继续做科研,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杨小牛还是这一句朴实的话。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牛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三辑)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一辑)
做头小牛
小牛背鹭在哪里
井底之牛与井底之蛙
小牛牛
小猴撒谎记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