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寿险公司:行业增长新动力

2015-07-27 08:06王漪
投资北京 2015年11期
关键词:寿险保险公司发展

文/本刊记者 王漪

中小寿险公司:行业增长新动力

文/本刊记者王漪

伴随《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出台,保险业成为金融界近来最热门的领域,预示着保险行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多个层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而从保险业自身发展来看,平安、人寿、人保、太平洋、阳光等七家大型保险公司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使得中小型保险公司加快创新、提升服务,争取分得市场一杯羹。

日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简称“中保协”)发布《中小寿险公司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15年7月,在我国60多家专业寿险公司中,除保费占比达行业73%的七大保险公司外,其他均为保费规模尚小的寿险公司,合计保费占比不足30%。尽管市场份额不高,《报告》表示,近年来许多营销模式、渠道、产品、服务、经营机制等创新都来自中小公司,有效提升了行业竞争力。

拉动寿险行业增长主力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股票、债券、商品房一样,购买具备人身保障功能的人寿保险也开始成为人们将货币保值增值的选择。2005年以来,寿险行业的飞速发展吸引了众多新兴资本,为行业带来多轮扩容,一大批民营、合资或地方性的中小寿险公司应运而生,成为保险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根据《中小寿险公司发展研究报告》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7月,我国有63家专业寿险公司,其中中小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从2004年的3.4%提高到2015年上半年的24%。从发展速度看,中小寿险公司已成为拉动寿险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投资状况方面,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4 年6月,我国中小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逐步提高,总体高于寿险行业整体投资收益率水平。2013年保费规模同比上升62%,比市场整体高45个百分点。

《报告》通过对中小寿险公司2011-2013年主要经营数据的多维度分析,显示出我国中小寿险公司近年来在产品发展战略、资产规模、投资收益、管理效率、非传统渠道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整体发展态势呈现七大特点: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行业中占比不断提升。二是盈利能力持续改善,整体进入盈利周期。三是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行业地位持续攀升。四是综合成本持续下降,接近行业平均水平。五是净资产收益率整体实现正增长,与行业差距缩小。六是股东增资动作频繁,占寿险行业比重较大。七是偿付能力整体保持充足。

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认为,促使中小寿险公司投资收益水平大幅提升的重要推力是保监会近年来在机构批设、产品审批、投资牌照等领域对中小公司予以倾斜支持,持续推进其发展环境的优化及改善。

“从行业创新看,近年来许多营销模式、渠道、产品、服务、经营机制等创新都来自中小公司,有效提升了行业竞争力。”中保协秘书长刘琦说。一家保险公司战略研究部负责人则表示,在大型保险公司进入调整期时,一些中小公司具有天然的创新驱动力,成为行业黑马,这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他预测在降息的大背景下,中小公司大力推理财型产品,银保渠道规模增长会特别快,因此今年中小寿险公司的成绩会更加突出。

盈利模式中外有别

在发展整体向好的同时,中小寿险公司逐步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模式,根据其股东背景及股东诉求,形成了不同的盈利方式。“中资系公司强调保障与投资并重,外资系公司注重内含价值高的业务,银邮系公司的渠道优势明显。”这已成为业内的共识。

《报告》根据所研究分析的20余家中资中小寿险公司,认为基本形成了以集团化发展为目标、投资驱动型、价值成长型和积极创新型等四类盈利模式。

以集团化发展为目标的公司以寿险业务为基础,通过追求规模发展,快速积累资本平台,在其他领域获得超额收益,以逐步获得多张经营牌照为目标,打造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投资驱动型公司以“承保+投资”双轮驱动,相对更偏重投资以求获得超额利差收益。在业务上采取多渠道全面发展策略,追求加快机构铺设、快速做大规模、迅速积累客户,尤其注重银保渠道建设。通过积累规模型业务,以利差弥补费差损,实现盈利。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中资中小寿险公司采用此种模式。

价值成长型公司虽然也采取“承保+投资”双轮驱动的盈利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随着银保渠道竞争日益恶化,逐渐对业务的要求转向以价值为核心,回归保险本质。具体表现在将经营重点转向新业务价值高的个险、银保期交业务,不再强调银保趸交业务,及时调整收缩竞争恶化、不盈利的团险、经代或电销渠道。提高承保业务利润,降低对投资的依赖,适度减轻投资压力。最后一类是积极创新型公司,由于品牌、资源和背景优势不足,因此在异常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其主动寻求差异化发展。

相比于中资企业的本土优势,外资公司受到的监管限制较多,不可能走快速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道路。由于绝大部分外资寿险公司的外资股东为传统寿险公司,因此这些公司大多选择价值型发展道路,即优先选择在发达地区开展业务,借助中资股东的独特资源优势,瞄准高端客户开发,主推内含价值高的业务。

除了中资系和外资系,截至目前,国内几大国有银行及主要股份银行、中国邮政等均直接入股或成立了人寿保险公司,包括工银安盛、农银人寿、建信人寿、中邮人寿、光大永明等9家公司,被称为“银邮系”。

银邮系保险公司主要有两种盈利模式:“规模效益并重”模式和“价值成长”模式。《报告》分析称,前者主要依托银行股东拥有的客户资源和广大网点优势,适度做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和利益差。同时逐步加大银保优质客户、个险和团险等内涵价值较高渠道保障型和长期期交业务发展力度,实现“承保有利润”,这也是当前银行系保险公司主要采取的模式。后者的特点则是深耕银行客户资源,充分发挥保险业务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保险核心保障属性为客户提供服务。

亟待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尽管中小寿险公司正处于自身发展的春天,但业内人士也表示,面临的问题也很多。

全国中小寿险公司联席会主任委员、富德生命人寿董事长方力表示,品牌认知度不高,客户满意度不高,业务结构单一,发展模式缺乏可持续性,人才储备匮乏等问题阻碍了行业的成长和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时常面临双重价值判断标准的尴尬,让人感受到中小寿险公司是“弱势群体”,而并不是真正的行业“生力军”。

“由于运作时间较短,整体仍面临业务规模小、经营成本高、管理基础薄弱等诸多挑战。中小寿险公司迫切需要加强自身发展能力建设。”袁序成表示。

有业内人士分析原因认为,虽然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速,但整体治理水平不高。很多保险公司存在独立董事独立性不强、监事会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司内部决策程序流程不完善等问题。对于中小寿险公司来说,股权多样,成分复杂,公司治理任务更加艰巨。

而从行业来看,非理性竞争、粗放式经营、产品同质化的情况普遍存在,销售误导和理赔难是常有的事。方力认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产品问题以及经营者对于客户有无诚意的问题。他解释,保险产品贯穿保险公司经营全局,决定股东的资本消耗与回报,公司负债经营模式、策略和流程、公司资产运作的种类与结构、业务队伍展业方式与收入水平以及客户购买体验与消费评价等诸多方面

“创新是中小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是开启跨越式发展的钥匙。”某保险公司战略研究部负责人表示,中小寿险公司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探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经营理念、保险产品、保险营销、保险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同时利用自身经营体制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等特点,突破旧有保险运行模式,提高品牌认知度。

猜你喜欢
寿险保险公司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为什么终身寿险比定期寿险贵这么多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设立合资人寿险企的实务分析
香港保险公司过往5年部分产品分红实现率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哪个好
万峰痛批寿险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