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设计要“走心”
——北京国际设计周观感

2015-07-27 08:06摄影李凯
投资北京 2015年11期
关键词:走心四合院设计师

文、摄影/本刊特约记者 李凯

好的设计要“走心”
——北京国际设计周观感

文、摄影/本刊特约记者 李凯

9月24日-10月7日,开展第六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以下简称设计周)的主体活动持续了两周,并借助着十一假期的旅游高峰,让“设计”这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的焦点。

为期两周的活动中,既有偏重专业的论坛、展览,更有更受公众关注的,遍布京城的几个融入到社区与生活的“设计之旅活动”,特别是此次还将设计之旅延伸到了河北廊坊和天津,凸显设计周的规模与影响逐年在扩大。同时,其带来的关于设计的话题与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其中最热闹的还是要属前门一带的设计活动。并且,今年新增了与之相仿的名为“白塔寺再生计划”的设计之旅。作为一名生活在北京的设计从业者,笔者通过参与今年的设计周,有一些发现和感悟。

有些设计不接地气

所谓的设计“不接地气”,用北京话说是“矫情”,非要设计师出来解释解释,观众或者使用者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不接地气的设计”通常是想要表达的概念太多,而多数概念并没有见到可以实用的可行性,只是设计师或者项目发起者的一厢情愿,过少考虑了项目的环境或受众的感受和行为。与其说是设计之旅,不如说是艺术之旅更为切题,如此一来,受众也许更愿意接受与深入思考。

例如,在白塔寺一带的展览中,就有不少让人看不懂的设计。比如一个叫做“四合院-品牌”的项目。主要被观众看到的,有三组展品,主要的一组,是用10×10×2厘米左右大小,中间掏空的密度板方块堆积起来的装置,在一长条桌子上横竖摆放、高低错落;还有一组展示这种方块游戏的屏幕,用手柄操控;另外一组,是将4枚小方块一盒50元出售的展台。

一圈参观下来,除了名字以外,并没有看懂其想要表达的四合院文化或者四合院的文化载体,而只是“万能方块”。说其是一个名为“四合院”的小型装置艺术展览,并附有衍生品更为合适。在设计周官网的介绍中其开篇说到“如今四合院已徒有虚名,失去原貌,只有几处颇有名气的四合院还保留了下来。从几何学角度来看,四合院的原始意义已不复存在。”同时发起者提议“将四合院看做一个产品、一个文化产品、一个地方性的品牌。因为我们相信,最为有用的营销策略就是坚持谈论一个品牌,使得这个品牌能够受到欢迎,获得成功,并免遭拆毁。 ”

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解释虽然看似有一些可取之处,但结合其在设计周的展示效果来说,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意图与作用。反而是想通过抽象与概念化,把本身还勉强生存的四合院直接摆放到美术馆的墙上和艺术品商店的货柜里。

又例如一个叫“MINI MOBILE FARM”的项目,介绍中,项目发起者的目的是要将正在栽培的蔬菜,一层层放到三轮车上,展示给受众,号称用以“提高居民对生产和消费绿色有机蔬菜水果重要性的认知。同时努力减少排放污染和防止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但是,在倒数第三天观展的时候,完全看不到新鲜的蔬菜水果,展现的只有枯黄的菜叶和几层木质托盘。所以难以说这是一个好的设计。尽管概念上勉强算是自圆其说,但是结合现实与效果,这个项目连14天的展览都没有坚持下来,难说这种设计怎么实现其自己提出的理念,怎么提高居民对绿色有机蔬菜重要性的认识。并且不论其展示是否达到了发起者的目的,从展览效果的角度来说,也该是善始善终为好。

MINI MOBILE FARM项目

有些设计提升生活

与“四合院-品牌”几条胡同之遥的“简-园”项目。是一组对老房的改造项目,门口向东,走进小院内,仍然是同周边院落一致的灰色墙面,自东向西三层面积不大的小院,通过一间北房连接起来。室内中央一张桌子,有明信片等宣传材料,西墙是展架用以展示些项目相关的东西。

与“四合院-品牌”几条胡同之遥的“简-园”,是一组对老房的改造项目,展览时不仅有当地居民助阵,更多地是观众一拨接一拨地参观留影。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周结束之后,这个院子将用于社区居民的活动室。这样的尝试更能达到保护四合院,特别是保护胡同生活状态的目的

可以说,同样出于保护四合院的目的,这种做法更值得称道。从展览时的效果上来说,就可见一斑。不仅有当地居民助阵,更多地是观众一拨接一拨地参观留影。并且驻足一会儿,真的会听到观众说“好”,这个对于设计者来说,应该是最为重要的评价。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小院子的设计者,或者说改造者表示,在设计周结束之后,这个院子将用于社区居民的活动室。显然,这样的尝试更能达到保护四合院,特别是保护胡同生活状态的目的。同时笔者了解到,这个设计者就位于白塔寺不远的胡同中。我想,这种生活体会与理解也对其改造胡同中的项目起到不小的作用。就如笔者的同行,设计师罗逸亭所说“好的设计,简单来说就是走心。”

不仅仅是在为期两周的设计周和老城区,在京城日常生活和更为大范围、更为复杂的环境中,现在这种“走心的设计”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地在出现,不论呈现出的设计产品的大或小,复杂或简单,hi-tech(高科技) 还是 low-tech(低科技)。这种趋势对于生活在北京,以及北京自身的发展,都值得称赞。

例如,在远离设计周核心区的南三环,从今年4月-10月,客流量并不高的地铁草桥站出站口更新了一组墙面装饰。从4月份墙面的铺设、金鱼图案骨架的安装,到5月份灯光的展示,再到9月份花草的安装。暂且不谈设计和规划的客观条件,就说设计师对于这面装饰图案的设计,可以看出,设计师无论是对于周边环境还是作品本身,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也就是“走心设计”,尤其每天经过的乘客或者路人,当看到其中一天一天的变化时,更能体会到,设计师和施工者的用心。所以,就一定会有路人停下脚步,记录这些身边美好事物与环境,感受设计者的用心。

在远离设计周核心区的南三环,从今年4月-10月,客流量并不高的地铁草桥站出站口更新了一组墙面装饰。从4月份墙面的铺设、金鱼图案骨架的安装,到5月份灯光的展示,再到9月份花草的安装。这种“走心设计”,会让路人停下脚步,记录这些身边美好事物与环境的变化

设计为了生活更美好

什么是好设计?此次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官网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王敏院长的一席话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好设计的定义可以是方方面面的,但是它一定首先是好用的,我觉得这很重要。好的设计也应当是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为这个社会,为我们的世界带来美的享受。好的设计也应当是关注了环保,关注了我们生活重要的方方面面。它不应当仅仅是好看的,或仅仅是离奇的。”

关于设计之于城市的问题,笔者也曾向在中、英两国从事多年设计教育的中央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Ming Leung教授请教,伦敦为什么能够成为大家公认的设计城市,以及生活在伦敦是否能够明显察觉到设计的作用和影响。他给出的回答是积累——可以认为是从工业革命时开始的积累。另外,伦敦确实有大量的设计师和设计工作室,这也是被称为设计城市的一个原因。但是,生活在伦敦,并不会察觉到明显的设计痕迹,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这就如同唐纳德-A-诺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中所表示的一样,设计师不仅要解决不好用的设计,同时也要学习发现和欣赏好的设计,而好的设计经常会出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用品中。那些看起来好看,用着顺手的东西,并非生来如此,一定是设计师经过用心设计,以及一代一代的修正和更新才是好看和好用的样子。

北京国际设计周也一定不是设计师的独角戏,重要的是设计师和受众互动的平台。设计师和受众在此共同提高设计和使用设计、欣赏设计的水平,北京或者更扩大的京津冀地区整体的设计产业的大环境会得到提升。我们生活的质量也一定会相应地共同提高,这也是设计师们应该“走心”的核心目的。

再来看北京国际设计周,很多项目的概念是新的,设计也只是第一代解决方案,会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愿设计师们已经在为来年的设计周,也为提升北京的生活质量酝酿新的方案。

猜你喜欢
走心四合院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设计师访谈
走心的广汽Acura厚积薄发
创意设计师
四合院下的宝藏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从“听”音乐
四合院里的义务管理团队
宁夏旅游诚信大环境建设的“走心”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