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你说,希望你能看得见

2015-07-29 15:43冯瑜
中学生博览 2015年14期
关键词:书吧调研广东

洋姐有话说

去年圣诞节的时候,我飞去广州看冯瑜。她带着我在广州的地铁里自如穿梭,恍惚间我都以为她是广州人了;后来我们干脆租了一辆车,由地下发展到地上,于是她就找不到她们学校了,O(∩_∩)O哈哈哈~

她带我去了闻名全国的“方所”书店,在“方所”我们还邂逅了广东卫视《财经郎眼》的节目主持人王牧笛。这个性子柔都能拧出水的女孩啊,瘦得让人那叫一个嫉妒。于是我有一个想法:早知道她这么瘦,我就不当她编辑了。别问我为什么……

冯瑜

冯瑜笔名愈之,广东江门人,长居广东湛江。忙时读书写作,闲时摄影旅行。杂志专栏作者。至今累计发表作品上百篇,作品散见于各类杂志。

侨乡、碉楼和冯如故居这些属于故乡的词语,似乎比居住了二十余年的滨海小城更具魅力。尽管这里有令人羡慕的景致:蓝的天,白的云,碧的海。可贫穷与落后早已成了它的标签,多年以来,除了新鲜的空气和在这里工作的家人,我不知道它还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

我只知道这里是闻一多《七子之歌》里面提到的“广州湾”,若不是参加了湛江往事书吧的老街调研,恐怕我对它的了解会一直仅限于此。

书吧的活动就是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收集口述史资料,这些历史亲历者们如今都已经是八九十岁的老头老太,稍微年轻一点儿的人也步入了退休行列,后者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期,他们对此的了解源于父辈的讲述。前者的讲述能力很有限,因为他们并不一定记得那么清楚。

调研是以三至四人的小组形式进行的,以至于期间有人以为我们是推销保健品的,看见我们就走,有人明白来意后劝我们回家看看书,闷得慌就去博物馆待会儿,总比大夏天四处跑好些,事实上一天下来,找到一两个适合的老人并非易事。闲荡了半天一无所获也是有的。时代在进步,历史属于过去,相比往昔,大家更关心这座城市的经济如何腾飞,工资何时上涨,自己何时能买房,谁有闲情雅致聆听过去的事情?况且就算听到了,生活也未曾改变吧。

可是,有些故事,不记录,便遗忘。人的记忆如此,城市的过往亦然。

参与后我才惊觉,如果爷爷健在,他的年龄应该和那些老人差不多,而我对他的了解和认识只存在于平日甚少的交流之中,“他和奶奶怎么认识的”我都是在他去世以后才从姑姑口中得知的!老人的故事需要倾听,因为它与个体有关,亦与时代相连。

为了展示调研成果,活动结束的时候,书吧将写得优秀的口述史篇章结集成书,碌碌无为的我自然没有文章在里面,但是在这个活动之后,除了认识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之外,我开始重新看待这座城市。

有一次,一个外地朋友来找我,我带着她四处游玩,途中给她讲起了这座城市的故事:红线女、马师曾等粤剧大师曾在这里登台演出,那条凹凸不平的青石路是统治广州湾地区的法国人建造的,时光一晃,它竟有了一个世纪的历史,我就读过的湛江市第二中学一直被人们当作重点学校看待,却极少人记得它源自法国人创办的安碧沙罗学校,近年来在小城里遍地开花的咖啡店,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存在了。尽管那时的意式或美式咖啡在当地人看来跟广东凉茶没什么两样——又黑又苦,一点儿也不好喝……一路上她都听得很认真,末了,用一种羡慕的口吻对我说:“生活在这里,真好。”

是的。我想。

每一次去外地旅行之前,我都习惯性地查找关于这座城市的过往,专挑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地方走,尽管不一定能把查到的知识点都记住,但至少对它有一点浅薄的了解,不至于单纯地把建筑当房子看,把拍摄“到此一游照”当成外出的见证。现在想来,既然愿意花时间了解别人呆腻的地方,为什么不用点心思倾听自己所在城市的故事呢?说不定,它会给你惊喜。

猜你喜欢
书吧调研广东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粤来粤美”
岂能让“自助书吧”因缺管而变味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12星座之你爱读什么书?
调研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