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真正取向

2015-08-06 11:27郭影
魅力中国 2015年49期
关键词:诗歌核心素养语文

郭影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并不太知道语文在高中生素养培育中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就语文学科内部来说,语文角色,一个时期是工具角色,一个时期是人文角色,一个时期是人类文化角色。而高中语文学科并没有很好地去思考在高中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角色。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要用人文,用工具培养高中生什么层次的素养?高中生在教学过程中到底要生成什么样的人类文化素养?课程标准模糊地定义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中课程中哪个学科不是这样的追求?可见,语文学科还没有做好针对高中生核心素养而设计教学的准备!

关键词:语文;诗歌;核心素养

高中生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顶层规划和根本取向。如果失去了这顶层设计与取向,那么课堂就失去了根本的方向。笔者在听了高一年级开设的两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研讨课。一位老师用课文形成问题群,努力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强调要读出课文的不同与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走向真正的古代诗词的鉴赏境界;一位老师解释什么是典故,典故的类型与使用典故的好处,并开展了相应的典故辨析与鉴赏活动。强调语文课堂应该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应该让学生在未来的考场上游刃有余。这两节课似乎有同课异构的性质,两位老师课堂的现实追求没有什么不好,但两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课堂发展的取向却大相径庭,听课老师也意见纷纷。许多老师陷入困境:《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真正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阅读后真正应该形成什么?

上述两节课,一位是纯纯净净的诗歌鉴赏,大有考试与我无关的最高蹈;一位是扎扎实实的诗歌应考训练,也有考试非我莫属的最自信。一节课体现了个性,理想和精神,一节课体现了知识,训练和实用。一般地说,我们要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生成的。但这是不是语文素养生成的最理想的平台呢?听课时,我也不禁思考: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标准是什么?一首诗歌里到底蕴藏着多大的批判性能量?一首诗歌里到底能装多少实用性的考点?我们的诗歌阅读到底要培育学生什么样的生存取向?尽管教研部门就诗歌教学举行了多次研讨,许多名家讲得天花乱坠,但对于一首诗的教学取向,我们却不清楚!!!语文学科一直在模糊不清中艰难前行。如果不相信,还是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若再换一个人来教学,他的教学内容会变,他的教学目标会变,他要培养的学生素养取向也会变!语文的热闹,语文的乱象,语文的低效,就是由此引发的!

辛弃疾六十六岁写的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从理解层面看,是忠告,提醒独揽朝政的韩侂胄不要草率从事,轻敌冒进,还是对自己一生境遇恶劣,建议不被重视苦闷不堪而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是赞扬孙权割据东南时击退曹军的勇气,还是崇敬刘裕金戈铁马,收复失地而立下了赫赫战功?是表达了对主战派的热切期望,还是对苟安求和的南宋朝廷的讽刺与谴责?从批判性层面看,孙权,刘裕,廉颇真的是完美无缺?作者写廉颇,是在表达像廉颇那样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还是在慨叹宋室不能关注人才,进用人才?++教学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应该有内容层面的国家确定!也就是说,一篇课文应该培养什么素养,应该形成什么能力,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定论和定量,才能让老师们在教学时有的放失。这样,语文学科才能走向科学的方式。当然,这国家确定可以参考非指示性的结论,可以参考文本样式的特征,可以参考深度研课的成果。

语文在高中教育中到底是什么角色,什么使命?从国家精神层面来说,从高中生成长的层面来说,应该都是用人类文化培育高中生的基本素养或者提高高中生的核心素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决定着语文素养培育的方向。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要将高中生成长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实好!因而,一篇课文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语文素养,应该形成什么样的语文能力,也应该有国家规定来约束。即便不能做出精确的规定,也应该有大致可供老师取舍的范围。这样,才方便广大教师提升学生们的核心素养。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这里,语文素养被正式提出来。但语文素养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哪些层次?不同年级有什么样的素养规定?课程标准没有具体说明其內涵与外延。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达到的彼岸却非常清楚!!!语文应用能力,语文审美能力,语文探究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做了这样的分析,有了这样的彼岸,我们仍然不知道语文素养从哪里着手培养,要走向怎样的高中素养的层面。因为,国家对于高中生应有的素养规定一直没有明确提出,语文学科也只能这样含糊其辞。高中生的基本素养或者核心素养非常重要,这是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取向,应该由国家做出规定。两节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之所以出现像千人千面莫衷一是的局面,还是国家确定的模糊不清。或者说,高中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语文学科还真的不知道。尽管语文学科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语文学科的语文素养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我们没有国家层面的,成熟的高中生的核心素养规定,这使得语文素养的外延模糊不清,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与形成也就失去了准星。

2014 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文件指出: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这让笔者看出了国家的努力与国家的方向。但什么是综合素质?从文件看,就是思想品德素质,学业水平素养,身心健康素养,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素养等五个方面。而从语文学科层面看这五个方面,笔者认为语文素养应该主要表现在学业水平素养中。而国家对学业水平素养评价的内容却是: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显然,我们看不出语文素养的考核细目,看不出语文素养涉及的元素。同时,这个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校园执行时,每每又将语,数,外等学科排除在外。从这五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高中生基本素养的国家取向。也就是说,国家对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有了基本的雏形:思想品德,学业素养,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但这是不是高中生全面的,核心的素养?我觉得不是。

以上仅仅是针对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阅读而举出的例子,真正的高中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个系统工程,很复杂。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中生素养的培育是非常关键的。而高中语文学科要培育什么样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最核心的素养是什么?我们如何培养?这还要由高中生核心素养来决定。因此,国家层面的高中生核心素养要点的出台非常关键!

猜你喜欢
诗歌核心素养语文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