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2015-08-06 11:27吴维红
魅力中国 2015年49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吴维红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上国与国之间在文化软实力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正面临冲击,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己成为新时期国家层面和更多有识之士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具体古诗文的品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学中,要将知识传授,培养语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融合进行。

在对话语的把握中,理解和领会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风貌和精神内涵,获得情感认同,发挥文化“教化”的作用,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之一。而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指导”,则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对此,我们可采取以下途径。

一、情境教学,感受文化

情境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经典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联系生活体验,利用图片,视听渲染等手段,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理解文章思想,体会作者表现的情志做好铺垫。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披文入情”是阅读文本的基本规律。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诗特别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讲究情景交融的语境。教师在引领学生进入诗文意境之前,宜先从文本的意象入手,展开联想和想象。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思和所描写的客观景物深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

理解古诗文内容,找准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入点:首先帮助学生理通文意。其次,语文学习需要形象感知,抓住意象能唤起人们的某种感受。汉语中的许多字词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带有象征意义,如“长江”“黄河”“月”“竹”等;有的自然会触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如《三峡》结尾引用“渔者”歌谣的象征义。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如图片,音视频等形象直观的辅助手段,体味作者的情感,如教学文天祥《过零丁洋》,完成诗意理解后,找出并感受如“干戈”“柳絮”“浮萍”“丹心”“汗青”的“色”“形”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义,把语境和明象结合起来。依靠联想和想象“画面”“图景”,进入时光隧道,链接意象感受,探入诗文情境,与古人开启思想共鸣,感染古人情怀,在学习中找到文化的认同感。

二、语言赏析,体味文化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造字法入手让学生感受其特点:象形,通过描摹事物形成(如日、月等);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图形上加指示性符号表示意义(如刃、下等);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结合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酒、鸣等);形声,由形旁和声旁构成(如樱、响等)。如《论语(十二章)》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不只是“温习、复习”。根据朱熹注,“习”本义为“鸟数飞也”。我们今天说“微风习习”即用了“习”的引申义。如《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的“集”是上下结构,上面部分“隹”念zhui,下面“木”也表示树,根据东汉许慎《说文》可知,“隹”字指“短尾的鸟”,因此,“集”就是鸟停在树上,其本义是“栖息”,今天用的大多是其延伸义。再如,该文中的“暮”字,最早只有“莫”,并没有“暮”,“莫”的意思是“太阳掉在草里面”,后因为“莫”常借用为副词,解释为“不要”之意,于是祖先专门造了 “暮”字来表示日暮,傍晚。

指导学生对关键字词进行思考质疑时,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1.于无疑处生疑。如《答谢中书书》中为什么专门提到“康乐公谢灵运”!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处于中年时期的苏轼,为什么自称“老夫”有什么深层原因。2.于矛盾处生疑。如《饮酒(其五)》中有“结庐在人境,而无声马喧”,思考陶渊明“为何处人境却无车马喧的烦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挖掘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得知“心远地自偏”的真正含义指内心能摆脱世俗烦恼,所居之处由此变得僻静,即作者心里的那份本真。至此,对诗眼“心远”和田园诗常用意象“飞鸟”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三、写作教学,延伸文化

随文随堂,是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主要形式。学生要将古诗文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景物的形、音、色通过改写具体写出,对其“添枝加叶”,就需要经过自身的理解、想象。教师提出古诗文改写的指导策略,一是增加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二是运用人物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三是还原隐含情节,表达人物思想。古代的“书”“笺”“札”等,其简短者都与我们现今的“短信”或“片段”有相似之处。在课堂上可随文结合小片段、小场景、小视角插入一些扩写、续写、改写等微写作,如学完《岳阳楼记》:假设你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后,你会给范仲淹写一封怎样的信!能够正确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和书信体写作书信,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以《石壕吏》为例,抓住一字一词,将“暮”“夜久”“天明”进行扩充,使之具体化,增强画面感,如官吏逼问的“怒”和老妇人心酸的“苦”。同时,古诗文语言简练,诗中大量补白,“其言何简,其事何长”,如文中故事的见证人避而不见,老妇人叫醒老翁的动作和语言,官吏逼问的动作和语言,原文中是没有的,教师要在解读中善于把握老妪的矛盾心理,把握作者的矛盾心理,进入原文中用心思考人物和情节发展,再利用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发挥想象,将这些隐藏的情节展开正侧面描写,问“如果我来写会怎样”,体味杜甫诗作的鲜明特色: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如《愚公移山》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改写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1.在家庭会议上。2.愚公智叟辩难。对此,我们可想象情境“当你要进行一项任务,周围出现了质疑的声音,你会如何应对”,引导学生对故事中愚公“毕力平险”体现出的“君子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领会。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底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其渗透于各个环节教学当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袁英英.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5

[2]卢夏夏.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