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2015-08-06 11:27祝英华
魅力中国 2015年49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课文

祝英华

摘要:“以人为本,发展生命”的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堂变活了。但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思想方法片面,对课文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偏离、曲解文本原意,理解不深刻等方面的问题,而课堂上出现这些现象时,有些教师不予以引导,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课堂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教师在确立学生“自悟”、“自觉”的主体性原则的同时,也不能淡化教师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引领作用

方法引领初中学生阅读文章常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很快形成阅读的基本模式和思路,这直接影响着阅读的速度与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老师要求学生在自读中借助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典》等,还可以网络查询),课文注释,按照阅读文章“由表及里”的思维流程进入文本,揣摩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以及质疑问难:揣摩作者思路可让学生从理清文章线索入手(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文章的主旨(课文中关键词或议论抒情的句子);品味语言,告诉学生品味赏析的角度,如词语选择(替换)、句式运用、语气语调、前后衔接联系、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这样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解读,老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学生的自读体会浅者深之,误者正之,疑者解之。

问题引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问题才能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巧妙地设计出能够贯穿教学过程,对展开课堂教学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核心问题,有效地简化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让学生快速找到文本“关键点”,直奔文章中心。如教学《羚羊木雕》这篇课文,可以设置这样三个主问题,(1)“我”送万芳木雕有错吗?(2)爸妈逼“我”要回木雕有错吗?(3)“我”跟万芳要回木雕有错吗?围绕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进行圈点、批注、品读人物对话,读出人物纠结的情感,还原作者写作的本意。

学生关注文本的背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均是记录作者人生阅历、社会生活、情感活动等的文学艺术载体,折射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情景。但是,因为初中学生不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历史文化知识,在阅读理解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时,总会出现种种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借助文本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学生对文本中“闲人”的含义不理解,教师可及时投影与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材料,学生在了解了苏轼是在被贬官时写下此文后,经过热烈讨论,有的学生说:“那是一个自我欣赏的闲人,为自己能抽身世俗欣赏美丽月色而自豪。”还有学生说:“那是一个自嘲自解的闲人,为官场的失意和人生的坎坷而感慨万分。”还有学生补充到:“苏轼的一生官场失意,但他那远大的志向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诗歌中处处可见,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理解出现偏差时引领语文课堂应在作者、文本和学生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所展示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理解。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主观性偏差,教师要因势利导。如鲁迅《雪》这篇课文,在对“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北方的雪还是南方的雪”这个问题上,有的学生认为南方的雪非常美,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認为朔方的雪生活在严酷的环境中,勇于同严酷的环境做斗争,表现了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但是”这一峻急的转折连词,并且比较作者对江南雪的“喜爱”和对朔方的雪“倾情赞美”两种感情的区别,最后形成统一认识:这闪闪的,旋转升腾着的雨的精魂——北方的雪,正是鲁迅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

理解肤浅时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文学作品通常不是由论断式或者陈述语言来直接表达的,因为结论性语言或者陈述性语言不易展现具体的文学感受,即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意蕴则更加丰富和复杂,学生很难深刻地理解,而文本丰富的隐含信息就被忽略了,这样就埋没了文章的光华,需要教师引领。如杨绛的《老王》是一篇看似主题鲜明的文章,认为理解了老王的善良就已经是对文章中心的解读了。但是,文章中善良的不仅是老王,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善良,她的善良源于对一个底层劳动者人格的尊重,这种善良来源于她的教养,来源于她心底的大爱,尤其是结尾作者所表达的“愧怍”之情更是作者善良的升华,是她呼吁大家关爱弱者责任感的体现。学习本课教师引领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指谁?作者又为什么会对一个三轮车夫怀有如此的愧怍之情?逐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文章的主题。

广度引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同时不局限于教材,在走进教材的同时又能走出教材,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学广度,丰富教学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以教材的空白处切入,巧妙拓展教学主题。如教学分析鲁迅的《故乡》中闰土形象时,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语言描写中的省略号,学生真切感受到少年闰土的热情活泼与中年闰土的自卑木讷,进而对作品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有了具体而深刻的认识;二是由课内到课外适度拓展教学外延,开发思维。如在教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后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怎样理解这一哲理?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三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不太喜欢的课文向作者提出自己不同的疑问,鼓励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质疑作者。

总之,教师的引领要保障课堂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引导到科学思路上去,让学生认识文本的规律并符合规律地进行阅读,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把自己认知的结果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因势利导,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引起学生的思考,实现思维的提升。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