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影响

2015-08-06 11:27周世璞
魅力中国 2015年49期
关键词:法律素养互联网影响

周世璞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大学生是最主要的中坚立量,也是我国法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大学生法律素养主要来自于内部环境与处部环境两个部分,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兴趣,使得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外部培育环境更具优势,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影响,如何有效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作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与大学生三方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目的。以下,本文就互联网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互联网下如何开展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法律素养;影响;策略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之下,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绝大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且法律意识较强,有较好的运用法律的行为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信息化飞速发展之下,互联网技术全程融入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为大学生践行法律提供了有效平台,但是在互联网所构筑的虚拟社会中一些负面因素也对大学生法律素养造成了一定的消息影响。因此,基于互联网大对学生法律素养所带来的影响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首先,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渠道进行了拓展。大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法律的渠道分别有网络媒体、电视广播、普法活动等,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查询工具,互联网在这些途径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平台,改变了传统法律教育的不足,逐渐成为了大学生获了法律的第二课堂。其次,网络平台上法律事件的报道在一定上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法律现象的关注度,使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得到提升,通过网络平台上一些侵权案件的报道,大学生了解了不曾接触过的权利案例,使其权利意识得得到萌发与提升。再次,互联网的应用,使法律实践摆脱了地域与空间的限制,通过法治网络平台的建设,可以为大学生践行法律提供了有效平台,如网络举报,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起的讨论等,都可以使大学生拥有践行法律的新途径,更好实现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二)消极影响

首先,互联网在成为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渠道同时,也由于网络信息真实性无法保证,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以及法律问题中零散、片面,或者过于感性的内容都将使大学生无法学习到科学、系统的法律知识。其次,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存在较大差异,存在极大的虚拟性与隐匿性,在互联网下的法律规范缺乏强大的震慑力,使得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下出现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如在“人肉搜索”的态度上,有许多大学生不能认识到人肉搜索是一种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这些行为虽然只是发生在网络空间,但是也势必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再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基于法律的威慑力或者其它的外界因素监督而必须保持守望状态,但是一旦条件发展改变,外部监督缺失时,大学生可能会出现做出违法越界的行为。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对大学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下降,虽然许多大学生在经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后,已经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与守法能力,但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极易失去自觉性,出现不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守法自觉性下降。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策略

(一)完善互联网立法、加强网络执法力度

法者,天下之公器。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需要健全的互联网领域法律规则进行保障。要实现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就必须对网络社会环境进行优化。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管理工作也日趋完善,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释,为网络空间法治做出了重要保障,但是立法工作中仍然存在缺乏系统性与立法层次低的问题,需要做好法律法规的延伸与司法解释工作,并加快网络安全基本法出台,测评我国网络法律体系的积极完善,制定符合我国发展特征的网络法律法规,才能使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互联网环境的隐蔽性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作案的机会,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法治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为了提高网络安全执法度,我国需要对相应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素质,加大经费投入,更好维护网络正常,使网络环境得到优化,确保执法必违,违法必究。

(二)完善高校法治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法治教育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育实效性,以便对大学生法律素养进行提升。首先,要树立起全面的高校法治教育目标,通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使大学生积累法律知识,正确树立法律情感,对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进行提升,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同时,由于大学生的守法状态缺乏稳定性,高校法治教育中要关注大学生法律情感的培养,注重对法律内在价值体系的宣传,促使大学生自觉守法、爱法,不因互联网环境多样性而出现错误的行为。其次,在高校法治教育中,要增加教学实践环节,促进大学生法律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法治教学中,要鼓励大學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网络平台上的各种法律实践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各种立法讨论等活动,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使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同时,也得到实践分析与解决能力的提高,确保法律教学效率最优化。

(三)提升大学生自我法律教育能力

首先,在网络环境与信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包括对现实社会法律规则学习,网络法律条文学习内容,发挥互联网对法律知识获得的优势。同时,还要加强独立分析与思考有关媒介信息内容的能力,以科学的批判精神,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与接受,辨别真伪。其次,当代大学生也要提升法律自律能力,加强对法律价值观念学习,对法律本身蕴含的理性、自由、公正价值观建立认同,才能确保自身的守法状态。

结语:

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使大学生法律素养受到了多方因素影响。本文从互联网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因素出发,从几个方面对基于互联网下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将得到有效提升,成长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法律素养互联网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改善策略初探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探析
浅议如何提升人民监督员监督质效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