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2015-08-06 11:27李友文
魅力中国 2015年49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数学教学新课改

李友文

摘要: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计算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同时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过硬的计算基本功,是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文章从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多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生;数学教学;计算能力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教学”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掌握。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扎实灵活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们可以逐步对其进行分析。

一、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将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通过计算来进行;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通过计算来落实;同时明确知道:几何知识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通过公式的推导与运用来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有的不足

(一)教学模式过于呆板

在现有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始终把重心放在授课方面,以单一的方式将需要学生学会的运算准则与方法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对于数学学科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今后学习的发展。

(二)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鉴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故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往往忽视这种情况,安排过于繁重以及困难的练习,让一部分没有良好基础的学生更加把数学视为“洪水猛兽”,学生恐惧数学的困难,因此,更加不愿意接触数学,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数学基础过差,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评价学生方式单一

只把学生成绩当作教学目标也是现在教学难题之一。教师过于重视学生考试情况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好与坏,学生与家长也会因为这种影响,变得只重视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甚至是其他的学科全部都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

三、新课改下计算教学的改进对策

(一)发展教学模式多样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将学生需要学会的知识点,以情境带入的模式来教给学生。例如,某小学的一节数学课上,教师需要学生掌握十以内的加法。教师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帮家长买菜,与朋友分东西等情况。让学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每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不同,对于数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重视这一点,利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于数学应有的正确态度,多加关注一些因为某些原因对数学产生倦怠以及抵抗的学生。例如,在某节学习乘法口诀的数学课中,教师发现了某些学生没有理解好乘法口诀的规则,记不下来,不会运用。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将乘法口诀以更多更好玩的背诵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记住要背诵的东西,增加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也会带来学生对于数学学科渴望主动学习的良性作用。善于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运用身边的东西来启发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些豆子或者大米,让学生通过数一数认知数字。利用这种多样化的方式,调动起学生不同的感官体验,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机会。

(三)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从原有的“应试教育”的传统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应有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才是一个好的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起到的作用。故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逻辑能力当作是教学的目的。善于发现进步的学生,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对于接受能力偏差、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加以重视和激励,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本是学习伊始的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安排家庭作业等方面,应采取难易适宜的方法,安排一些适合不同学生类型都可以独立完成的简单题,再安排一些需要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的稍难题。用这种方法来看学生对于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将基础的问题加以巩固,避免学生因为作业太多太难,出现互相抄袭的现象。

(四)注意学生的错误改正

学生出现错误是正常的现象,但教师能否根据错误“因地制宜”地去改变,才是关键所在。学生在出现错误时,不应该一味地批评指责,应该和学生及时地沟通问题所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自己犯错误的地方,引导学生从误区中走出来。例如,教师安排学生准备一个“纠错本”,让学生把自己犯错的地方记下来,并加以改正,把题目的解题思路以及运用到的知识点也一并记录下来,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于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训练与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学、灵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训练方式,要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不同发展,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意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亚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J].吉林教育,2014(35):54

[2]卢安东.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29

[3]蒋泽菊.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践及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4(11):11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数学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中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进阶式培养策略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