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根本的发展策略探究

2015-08-11 07:54杨斌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30期
关键词:配电配电网可靠性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产与生活对供电可靠性都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供电企业的发展应当把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文章分析了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找到了制约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发展策略;供电企业;供电设备;供电材料;配电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0-0040-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30.020

供电是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对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供电企业的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供电企业不能对配电网进行定期的管理与维护将会降低供电企业的供电可靠性,这样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供电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把提高供电工作的稳定性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及时解决供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故障,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意义

1.1 必要性

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停电事故,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配电网的运行出现了故障,进而影响了供电工作展开。一旦供电企业的工作停滞就难以为电力部门的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使它们无法调度电量进行计算。另外,供电工作一旦发生故障,电力部门就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对配电网等进行维修,如果是规模较大的故障,那么成本投入就会更大,这将直接导致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对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整个供电企业的稳定运行,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提高供电可靠性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1.2 重要性

一方面,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提高供电工作的可靠性有利于提高供电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提高自身的优势。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各个行业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就是改革的基本要求与目标之一。为了实现供电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把提高供电可靠性作为最根本的途径。

另一方面,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这也是用户的基本要求。电力故障的发生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其他行业,离开了电力就无法正常运转。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配电企业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为用户的用电提供

保障。

2 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

2.1 生产与设计不符合要求

一些供电企业所使用的设备与实际的生产需要不相符合,设备的质量较低,在后期的投入使用中经常出现运行故障,降低了配电网的工作运行效率。有时在进行设备的安装时,安装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在安装时就留有隐患,相关人员在进行检查时难以发觉,因此这也是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一个主要原因。

2.2 管理与技术手段落后

从管理上来说,很多电力企业由于建设较早,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管理模式上较为落后,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整体运行的滞后与混乱。从技术上来说,当前供电企业所使用的设备技术水平不高,难以对设备故障进行自动化的处理,因此一旦发生故障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部分企业还采用倒闸的方法,通过人力来进行控制,因此水平较为落后。电路经常会因为传输量太大等原因为出现短路现象。

2.3 供电范围的设置不合理

供电企业的供电范围一般都设置得较为广泛,这样的区域范围规划很容易导致电路故障发生时,出现大面积的停电,就会对很大一部分人的生产生活造成阻碍。如果可以将供电范围细致划分,并且规范配电网络的布局结构,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供电故障带来的损失。

2.4 检查维修不及时

供电故障的经常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管理人员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与维护。供电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老化的问题,这就很容易造成电力隐患,严重的还会出现安全事故。管理人员维护意识的缺乏,增加了电力事故发生的概率,长此以往就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无法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

3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

3.1 更新供电设备与材料

设备与材料的更新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基础与前提。对老化的设备要进行更换,保证设备运行的平稳。在设备安装的过程中要注意,如果设备是在道路上架设的,那么一定要远离车行道,避免车辆对设备造成损坏,还有设备一定要设置在明显的位置并配有相关的标志,提醒行人与车辆远离设备。在线路的安装中,要定期对高大的树枝进行修剪,为电力线路流出通道;同时连接变压器的不同电压接线之间要留有一定的距离,避免发生不必要危险。设备与线路建成后还要进行定期的检查与巡视,记录设备的运行状况,以便于及时解决故障问题。

3.2 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上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设备的自动化运行效率。一旦有故障发生,设备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检,并及时发现故障点与问题的具体情况。配电网供电工作的数据收集、运行监测与事故处理等方面都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通过计算机的数据监测还能够对电表故障与偷电等问题进行判断与处理,有效地保护用户的实际利益。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供电企业的工作效率,减少故障发生的次数与时间,有效地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3.3 优化配电模式

现有的配电模式有三种,它们都体现了自动化的应用特点:第一种是在电压为10千伏的环形电缆配电线路中,将重合器与合环网柜进行配合使用;第二种是在10千伏的树状线路或者是辐射线路中,将重合器与分段器配合使用;第三种叫做馈线自动化模式,它自身包含着两种控制模式,即就地控制、就地与远方混合控制。就地模式是将分段器与重合器配合起来使用,混合模式则是用远程自动化的开关来控制设备运行。混合控制这种模式能够及时地找到故障点,并准确地应用技术手段对故障进行消除,从而提高供电工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3.4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与管理意识

供电工作人员的素质与管理意识是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观因素。供电企业应当强化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让他们明确供电可靠性对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在电力配置工作的过程中要实现制定好具体的方案,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为优化的方案,从设备的安装施工到设备运行的整体过程都要进行检测,确保运行的稳定。设备投入使用后还要经常进行检修与维护,这就对相关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电企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确保工作进行的有效性,确保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可以满足工作的基本需要,对故障的处理可以做到准确及时。除此之外,还要对某一时间段内的供电运行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出科学有效的意见与建议,每年的检修工作要提前做出停电安排,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4 结语

电力的可靠性不仅是供电企业的发展要求,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前提与保证,因此为了提高供电工作的可靠性,减少电力故障发生的次数与时长,供电企业应在管理与技术应用上进行改革,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控制设备的运行与故障检测,保证问题处理的及时性;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技能,能够保证故障解决的准确性;优化配电模式,提高电路运行的稳定性。多种手段的应用将有效地提高供电稳定性,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闵玲.提高供电可靠性措施浅谈[J].科技风,2011,(19).

[2] 张雷.探究配电运行中提高供电可靠性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4,(35).

[3] 张强.提高供电可靠性的若干建议分析[J].科技传播,2013,(22).

[4] 陈艳茹.浅谈配网供电可靠性及管理措施[J].电子制作,2013,(21).

[5] 孟新国,张志丽.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的措施[J].电工电气,2013,(1).

作者简介:杨斌(1982-),男,山西阳泉人,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阳泉供电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电网可靠性管理。

(责任编辑:陈 倩)endprint

猜你喜欢
配电配电网可靠性
可靠性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
配电自动化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运行维护
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5G通信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分析
基于IEC61850的配电网数据传输保护机制
配电网不止一步的跨越
基于可靠性跟踪的薄弱环节辨识方法在省级电网可靠性改善中的应用研究
可靠性比一次采购成本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