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5-08-12 01:39王治峰
亚太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数学知识习惯

文/王治峰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 “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小学阶段。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进而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在研究思考的问题。纵观中国的专家学者、教学名师,提出了很多的方法策略,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让一线教师具体操作,又显得水土不服。因为所处环境、对象的不同,再加上教学条件的差异,就不能很好地解决“脚和鞋”的问题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认识。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前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师道尊严”的主体地位,主宰一切,所说的观点都是至理名言、不容质疑,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只是敬畏,在这种权威性的压制下,学生只能机械照搬,没有兴趣导向,进而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基本的原则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往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中是和谐的。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着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和成就。由于小学生在心智、事物辨别能力等方面都比较感性,喜欢任人唯亲,有特别强的兴趣导向,或许就因为老师的一句话打击了孩子学数学的积极性,从此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处理好师生关系。在小学阶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育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适合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在向学生提出要求时,教师要使学生感到亲切。这样做,教师提出的要求才能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成为推动其学习的动力。[1]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情景投入、自觉学习,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注重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

所谓多“动手”,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实践出真知,基于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自己探索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手脑并用,自己探索发现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小学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只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层面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弱等客观原因,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较浅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物体,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操作,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并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只有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爱动脑的好习惯并使之常态化,才能轻松了家长、教师,成就了学生。

三、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

良好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勤快、热爱运动、孝敬父母、知书达理、看问题深入全面等,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孩子就会变得有耐心、有决心、有毅力、有担当,会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而数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尤其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加强引导,使之与数学挂钩。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老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数学的热情者和主动者。[3]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数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情境,以这些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这样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4]例如,在探究圆的认识时,笔者开篇对学生讲,吃饭用的婉、盛菜的盘子、做饭的锅,玩的皮球等物品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学生会回答这些物体上面都有圆形。引入新课,让学生探究圆的性质。学完后,设计问题,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能不能做成正方形或长方形?举行簧火晚会时,人们为什么会自觉不自觉地围成圆形?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我们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从生活引入, 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优良的长效评价机制是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动力

优良的长效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此笔者采用课堂教学和评价手册结合、老师和家长配合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小红旗升级评价,实行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在班里张榜公布小红旗,在家里物质鼓励紧跟上。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家长也进入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圈中,他们就成了学生课后的监督员,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教师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是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保障

“爱心、耐心、责任心”,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就是要以爱心感化学生、以耐心激励学生、以责任心引领学生,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管理工作才能在复杂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逐步的发展和完善起来,才能使更多的老师收益,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作为一名教师,给学生一些爱心,关心他们的冷暖,优等生要爱,后进生更要爱。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5]作为老师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想问题的方式,把真诚的爱献给他们。耐心是赢得成功的手段,学会宽恕、包容,耐心为他们纠错,使他们能够从思想上真正地认识问题。当学生出现错误和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他们慢慢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切忌“以牙还牙、以毒攻毒”。要从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去理性的看待问题,做到始终相信没有不存在问题的学生,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没有问题的学生才是不正常的,有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达到问题处理效果的最大化,这才是作为老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应追求的最大目标。教师要以真诚的爱心和耐心去感染学生,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自觉地改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等措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解放了教师、成就了学生,何乐而不为。

[1]温畅.探析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 [J].教育科学.2010,(6)

[2]王双成.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3]栾贵敏.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J].科学导报.2013,(17)

[4]孙佳.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J].学周刊.2013,(2)

[5]王芳.爱心耐心责任心[J].黄冈日报.2013,(4)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数学知识习惯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