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改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2015-08-12 01:39覃成德
亚太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品德新课改道德

文/覃成德

2002年开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正式进入到新课改模式,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思想,探索和总结出了很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对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有极大的提高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论,树立新课改后素质教育的思想,认真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下面谈谈自己在新课改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效果的思考。

一、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新课改实施的具体标志是教师的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落实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把道德感悟作为核心内容,将道德知识内化作为终极教学目标,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多元化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基于以上这些教学理念下进行的思想品德教学必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应该以更新的教学方法为标志,情景再现法、角色扮演法、思辨分析法、问题解决法、学案导学法、游戏竞赛法、视频资料赏析法、社会调查法等等。在教学中能够将上述教学方法应用好,也是体现新课改教学理念的途径。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上更要将新的教学思想体现好。在教学准备中、教学活动设计中、学习方法指导中、学习效果评价中也一样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好地将三维目标贯彻好,构建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二、用多种活动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活动教学法一般是教师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时要注意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问题。学生的个体活动要从认知、活动、个性体验、感悟活动几个环节入手,在期间要做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而完成社会知识的认知和道德知识的认知。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要与生活偶的特定情境结合起来,使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深刻体验,提高和加深感悟,以便实现教学目标。

角色扮演法也是品德与社会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活动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如同剧情一般,教师既是这个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则是角色的扮演者。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和互动中实现道德知识的建构和形成。多元交叉合作,协调沟通,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建构。角色扮演法可以把学生带到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感悟角色的变化,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在角色互换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形成具有真实感受的道德认知。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探究一些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于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探索,形成具有结合自己本土实际、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并保证其具有实效性。

[1]李丽佳.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策略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猜你喜欢
品德新课改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论茶的君子品德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