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据库基础及应用教学改革探索

2015-08-12 01:39王颖
亚太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基础数据库

文/王颖

作为信息领域的基础技术,数据库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实用系统。并且,伴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更为数据库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中数据库技术的教学的与时俱进变得尤为重要。

数据库基础及应用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面向实际应用的重要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数据库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整理、分类、排序、检索、加工、统计以及传输等一系列操作,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应用数据库技术来对信息数据进行管理的能力的人才。

一、传统数据库基础及应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据库基础及应用是数据库技术的基础课程,教材内容具有基础性、交叉性、前沿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将这些特征在授课过程中一一发挥出来是数据库基础及应用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存在问题最大的方面。

(一)教学资源形式单一

毋庸置疑,目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教科书视为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教学资源,这是课堂教学的传统与主要特点。形成这种观念的主要原因是与知识的获取渠道比较单一,受信息来源的局限性影响,学校教育将教科书作为经久不变的知识载体,教师利用这种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在课堂上形成了“独唱”的角色。教学资源应具有多样性[1]。然而,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教科书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权威的教学资源——教科书,其地位逐渐被撼动。因此,应该将其教科书其他教学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多样的教学资源形式,综合发挥作用。数据库基础及应用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同样重要的课程,因此,运用传统的单一教学资源并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目标,会降低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影响对这门课程的掌握能力。

(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正夫认为,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法手段,是教学中实现课程所计划的目标和接受一定的教学内容时师生必须遵循的原则性步骤[2]。因此,在数据库基础及应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方法一般以教科书结合电子教案实施讲解,是实践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操作完成相应实验内容,并接受教师的个别指导。这种常规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够完成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教学的初级目标,但并不能完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数据库基础及应用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学生对每个环节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缺少系统性知识的构建。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所学知识并没有明确的了解,只是按部就班听课、练习,这种学习过程并不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三)实践与理论衔接不够

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这门课程从课程名称就可以看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应用是这门课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内容得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以及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以及数据库系统的实施与维护的能力。然而,目前的教学在实践操作方面比较弱,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操作实例连贯性不强,导致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操作教学前后脱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目标不明确,对实践内容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只能按照教材建立表、数据库等,再按照教材中的命令、程序输入运行,得出与教材相同的结果则认为完成了上机操作任务;其次,理论讲解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践安排不合理,往往在理论教学进行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操作,这种安排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无法对理论知识很好的理解,也无法完全熟练实践操作,但是教学进度并不允许停滞不前,因此很多学生就会逐渐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失去热情。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的衔接与综合对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是非常的重要的。

二、数据库基础及应用教学改革思路

(一)加强教学资源形式多样性,建立教学资源辅助平台

教学资源形式需要多样性。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物”的多样性与“人”的差异性而呈现出的多样化状态[3]。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形式是学生学好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这门课程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建立教学辅助平台,例如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登录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平台来访问此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并且通过这个教学资源辅助平台,学生能够将自己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平台中获得辅导与解答,以防将疑难问题积累下来。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平台可设置各板块系统,如教学资源系统、考试系统以及在线解答系统等。教学资源系统主要包括这门课程的课件、讲课视频、操作练习题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工具等。考试系统包括模拟考试习题,学生答题之后点击上传可以得到考试结果及详细讲解答案。而在线解答系统则负责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也能够通过解答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种教学资源辅助平台的设计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二)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主要阵地。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知识板块,选择不同教学方法,例如在理论教学中,采用案例法;在关系运算理论教学时采用图表和举例法;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等。这种综合教学方法的运用,力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

1.运用双语教学

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虽然是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因为课程内容得特殊性,需要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 例如在输入命令时需要能够熟练掌握外语命令语句,因此,外语能力是影响这门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采用双语教学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注重于命令语句以及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以及相关概念的扩展等知识的介绍。

2.注重任务驱动法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4]。具体说来,就是让学生在典型并且明确的任务以及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得到清晰的思路,理清知识系统,从而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在这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职业能力,也能够提升对实际岗位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的职业素养。

(三)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教学

在数据库基础及应用的实践教学中,并不应该简单地将实践操作课时安排在理论讲解之后。在理论讲解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着重讲解理论知识的要点和基础知识,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更加深入的知识则需要依靠学生自己实践操作探索。实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相关操作,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对课程单一模块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上机操作内容,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基本开发应用的方法以及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完成的实践任务上传到指定的系统中,并以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作为期末考试评分的一部分。在安排实践教学时,不可忽略的是一点是课时的安排问题。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将一课时安排为两个个部分:理论知识讲授、上级实验操作,时间比例为3:2,这样的课时安排使得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综合运用中掌握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有助于提高课程目标的实现。

[1]钟志贤.21条教学设计指导原则 [J].中国电化教育,1996(9):23-26.

[2][日]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叶霞.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改革 [J].计算机教育,2011(1):56-59.

[4]岳淑玲.任务驱动法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J].2013(20):149-150.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基础数据库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