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艺术类院校开设美术通识课程的一些具体问题

2015-08-12 01:39李元雪
亚太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艺术类通识美术

文/李元雪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甚至整个从中小学教育开始的教育体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对国家建设有用”的“实用性”专业教育为主,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而非真实健全的“社会人”。学校和学生普遍看不到艺术通识类课程对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就业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学生即便对艺术类知识内容感兴趣,也不会选择投入时间精力去学习。现如今,国家开始对艺术通识课程这种以往被认为边缘、无用,甚至“玩物丧志”的学科重视起来。例如我校为从医学院更名大学所努力做的学科建设工作中,根据国家要求必须具备人文社科类学院,并且学院中要包含艺术类学科,还要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艺术通识课程。学校在短时期内根据国家要求开展艺术通识课程教学活动,难免显得生硬吃力。我在近几年的美术通识课程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下面几个问题。

一、非艺术类专业院校开展美术通识类课程面对的两个实际问题

首先:课时安排少,课程内容无法展开,考察实践类课程更加无法开展。非艺术类专业高校学生的专业类必修课程,专业相关的选修课,以及其他国家规定需要完成的课程所占去的课时比例已经相当大,艺术鉴赏类通识课程能够开设的课时就非常少,以我校为例,仅有一部分大一、大二年级学生有选择艺术鉴赏课的机会,每学期仅有9次课,并且每学期的学习内容是没有接续性的。如此少的课时量导致每个阶段的课程内容都很难展开、深入,而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参观、考察等课程形式则更无机会成行,实践课也几乎无法开设。其二,部分高校教师认为艺术欣赏无法传授,鉴赏能力不可培养,或者即使掌握一部分也是对专业学习与往后的发展“无用”的,并以自己的观念影响学生不选修艺术鉴赏类课程。以我的实际经历来讲,我校一些医药专业,领导教师有时会要求学生集体避免选修艺术通识类课程,或者避免选修一切人文社科类课程,因为“与专业无关”、“浪费时间”、“虚无缥缈”、“学不会”……有些学生受此类观念影响而有了一定的自我心理暗示,对艺术通识类课程的学习持消极态度。当学生自行打消了自己对艺术可能具有的兴趣,失去了探索与感受的动力,艺术通识课程教学的开展难度就更大了。

二、非艺术专业院校美术通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拿捏是个难题

大部分美术鉴赏类课程教师都会注意到,由于我国学生在中小学期间的美术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缺失,非艺术类高校学生对美术,甚至所有艺术形式的了解近乎空白,所以高校的美术通识类课程教学内容要设定得十分基础。一般课程内容的设置有两种:一种以中外美术史为主要内容,按照时间主线来讲授中外美术史;第二种则是按照美术作品的风格、类型,它们所代表的艺术观念和相关的艺术问题进行专题性质的讲授。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浅拿捏问题上,其实非常微妙。虽说现今高校学生美术鉴赏的基础很薄弱,但他们毕竟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平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到一定的相关资讯与知识,产生过或多或少的知识结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不能够过于低估他们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由于美术鉴赏类的课程课时量通常都被安排得十分少,所以按照美术史时间主线讲授的教师内容往往局限在古代、古典的经典代表性美术作品,忽视了现当代艺术。这点除了课时量不足的原因,也可能包括教师本身对这方面内容的不重视、避免,甚至无心去关注,另一方面即使教师本身十分了解这一块内容,但他们可能会认为这类观念化的内容学生理解不了。

不过笔者认为,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灵性”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学生目前理解不了此类艺术作品,也要多多介绍给他们,先行作为一种偏“机械”的知识积累,也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内容了解,当学生的见识增长后,积淀水平达到了,也许就会理解这类艺术作品,产生共鸣,甚至产生独到审美见解。所以,我认为理想状态下美术鉴赏类课程不仅仅应该介绍作品的作者、它的名称、创作的时间地点、背景,制作材料,创作所使用的技法,它所归属的风格、流派等,还应当注重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与情感,研究和揭示作者创作的目的,意图表现的内在价值,即使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至少我们在朝着培养学生形成有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具有独立自主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全人格的方向努力着。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美术鉴赏类课程与美术史课程,以及与单纯的美术考古之间的区别。鉴赏类课程应该更多地观照美术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与内在价值,也就是美术作品被制作的“目的”,理解了作者创作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价值,也便于理解作者选择的外在表达形式。

三、当今高校美术通识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却也产生一定的限制

在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美术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把艺术作品的实物、复制品、图片等带入课堂进行直观教学。即使找不到直观的教学材料,教师也能够通过有魅力的语言描述引领学生进入美术的世界。自有了幻灯片以后,教学就直观和方便了很多,通过展示美术作品的图像进行教学。现如今多媒体教学正广泛应用,我们的美术通识课程中,不仅可以利用图像资料还能运用影音资料,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产生的一大限制问题是,教师似乎离开多媒体就无法讲好一堂美术鉴赏课了。这点也许并不值得我们恐慌,因为教学硬件条件只会越来越丰富。我们也应该更加大胆地尝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调整。尽可能地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多参观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甚至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接受更加直观的美术熏陶,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相关学习与思考。

结语:学校教育太过功利,太过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就难以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个体。高等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将学生朝着知识结构完整,有良好思维习惯以及健全人格的方向进行培养,而不仅仅是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和学术水平。更何况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人文关怀理念与健全人格还能够促进专业技术与学术水平的提升。美术通识课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这个不仅仅指专业领域,还有教学领域,不断探索适合非艺术类院校学生学习美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与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朝着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具有独立的审美意识的方向不屑努力。

猜你喜欢
艺术类通识美术
创意美术
艺术类专访心得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