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及其存在问题

2015-08-12 01:39许娜于翠莲
亚太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文/许娜 于翠莲



简析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及其存在问题

文/许娜于翠莲

摘要:20世纪90年代开始,志愿服务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而不断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政府、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在一定组织领导下,以志愿服务精神为支撑,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时间等服务奉献社会,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而进行的各项辅助性社会服务活动。[1]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

共青团中央于1993年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年12月5日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标志着我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始。[2]之后,青年志愿者活动不断发展,进入高校,出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在政府、社会和高校的支持下,在广大大学生的参与下,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积极活跃且有影响力的团队。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1)专项型。志愿服务活动的发起、招募、培训、组织、实施、评估等环节都是围绕专项任务展开的,目标完成之后,志愿服务活动也宣告停止。[3]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等。

( 2)专业型。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具有某项专业知识或技能,包括翻译、支教、义诊、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如顶岗实习、义务家教、海外服务等。

( 3)公益型。通常是为政府所举行的国际会议、大型赛事等活动提供公益性服务。如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4)社区型。1994年,北京三位大学生为烈士子女提供义务家教,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4]此后,广大志愿者开展了扶贫帮困、敬老爱幼、助残助学、便民利民等活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作用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促进社会和谐、培育校园文化、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倡导公益性价值理念。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困难群众,能够引导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

2.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广泛开展,迎接新生、环保宣传、清洁教室、整理图书,志愿者用实际行动服务、感染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校园内营造了“团结友爱、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文化环境[5]。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志愿服务活动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强化理论学习,增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储备;加强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自我检验、自我总结、自我改进、自我提高。

三、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价值引领力度不够,教育管理要完善。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重视不足,定位不够清晰,把这一工作边缘化。只重视理论学习,对实践教育环节不予重视,简单用分数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仅仅是为了德育加分。另一方面,有的高校不重视志愿服务活动的教育引领作用,把这一工作事务化,只是将其作为单纯的行政事务,缺少对活动主题的顶层设计,缺少对活动内容的跟踪指导,缺少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运用。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服务过程缺少深度,主体意识要提高。有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获得德育加分,扩大交际圈;有的是在不了解志愿服务内涵的情况下,抱着盲目从众心理参与其中,存在跟风现象;有的只是把志愿服务当作校园生活的一种“调味剂”,不认为它对自身素质有所提升;有的对志愿服务了解不全面,对志愿精神领悟不透彻,主体意识不积极,甚至敷衍了事。综上,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只是流于表面,对志愿服务的内涵了解不够深刻和透彻,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3.推进过程缺乏创新,志愿精神要弘扬。目前,多数大学生志愿活动,还停留于捐款捐物、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层面,很少涉及现场参与应急救援服务、大型公益活动和国际合作服务项目等高层次志愿服务,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点。大学生志愿者中也存在“随大流的活动耽误学习时间较少,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含量”,“都是志愿服务活动,锻炼能力奉献爱心都一样,加分也一样”等狭隘想法。因此,必须强化志愿服务意识,拓展活动内涵,增强价值共识,让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志愿服务中,用自己的言行去弘扬志愿精神。

4.志愿服务现实困扰,实践力度要加大。有的大学生把志愿服务想的太过容易和简单,以为只要有爱心就行,没有考虑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的大学生专业知识有限,有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欠缺等等,导致“事倍功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扰。而社会媒体的不当关注和宣扬,也让有的志愿者服务动机出现偏颇,有“作秀”之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今后,要教育大学生练好“内功”,引导各类媒体正确发挥激励作用,让大学生志愿者健康成长,让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文管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元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祝小迁,窦贤琨.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2,( 3).

[3]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J].高等教育研究,2012,( 3).

[4]薄爱敬.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6).

[5]陈晶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与特色[J].青年探索,2011,( 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9-0177-01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