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取向下教师的知识结构

2015-08-12 01:39杨玲玲
亚太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文/杨玲玲



《语文课程标准》取向下教师的知识结构

文/杨玲玲

摘要: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取向的背景下,对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已无法使小学语文教师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多学科知识复合能力、隐性的教育情感与综合开发能力是教师要达到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所必不可少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教师的知识结构;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以语文素养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无法使小学语文教师更明晰新课标包涵的理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应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多学科知识复合能力

学科知识能力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不仅应具有的可呈现的语文学科知识,还应具有综合多学科的知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做到所要求的这几点理念,多学科知识的复合能力必不可少,新课程强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主要指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等,还包括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个性品格等多种品质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具有多层复合的知识。例如新课程强调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就体现了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尤为重要。新课标对书写也做了相关要求,例如到了第三学段应达到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等,这就体现了书法以及审美知识对引导学生在书写中体会汉字优美的重要性。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习提出的建议中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只有教师具有多学科知识,才能更好的将课程综合起来,让学生理解到所学的并不都是一门门孤立的课程,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1]。多学科甚至全科型教师是现代发展所需要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多学科知识。

二、隐性的教育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小学教育的奠基性、未来性、社会性以及特殊性[2]。深入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激发自己的教育情感。新课标由过去的双基过渡到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目标体系,从过去只关注到学习者的外显知识获得,到现在还要求关注学习者内隐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上的获得,这也是由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决定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将学科知识“心理学化”即掌握条件性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还应进一步将其“情感化”,所谓“情感化”也就是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后应将其认同为自己的价值体系,变为自己的内化价值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感,具有教育家的情怀,从根本上热爱教育事业。在新课标提出的阶段目标五个方面要求中,几乎每一项要求的第一条都是从情感价值观方向出发的,例如:第一学段(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第二学段(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以及教学建议中(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里提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3]。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三、综合开发能力

综合开发能力也就是实践性知识的再次扩充,教师在课堂中的目的性行为应具有课堂情境知识及相关知识,然而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课堂极大的灵活度和自由度,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提出了挑战,教师要使自己的“硬件”跟得上现代“软件”的运行,就必须及时升级更新自己的硬件系统,也就是说要将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进一步扩充,不仅知晓课堂内的情境知识,还要了解课堂外的情境知识,甚至主动去开发各种可利用情境。如在阶段目标中提到,第一学段(综合性学习) :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 :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会语文,学会合作;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 :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教学建议(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中提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习、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表述都无疑指向了教师的综合开发能力,所以新课标背景下,这点尤为重要。

课程改革还在向更加纵深的方向驶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充电,增强自己的多学科复合能力、陶冶自己的隐形教育情感,提升自己的综合开发能力,做教育的有心人。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2011

[2]阮成武.小学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杨玲玲( 1990-),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9-0217-01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
QQ助作文教学改头换面
“随文练笔”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