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视域下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理论教学改革研究

2015-08-12 01:39范大明
亚太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概论教学改革

文/范大明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视域下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理论教学改革研究

文/范大明

摘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教学改革“点亮了灯塔”。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概论”课主要承担着马克思主义中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教学任务,基于此,依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对“概论”教材十五章的理论框架按照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原则,重新整合新的理论教学体系,经过精炼的选择,重新整合为五个大的理论教学专题。这种理论教学专题化,做到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格局下精讲理论,使历史的连续性与理论的系统性达到有机的统一,从而有利于增强“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教学改革;“概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它的科学精神集中反映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之中。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宣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路径和重要手段,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道理,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的就是要“使高等学校成为培养千千万万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1]为此,必须不断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有效性,以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功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为视角,提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中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教学、课程与问题相结合的课堂专题讨论,以及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六大教学模块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来探索如何激活“概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概论”课教学改革“点亮灯塔”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在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重要的经验之一;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决定》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概念,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2]可见,我们党将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到了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

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时代特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敏锐体现时代精神,准确反映时代规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也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说“新话”、“实话”,紧跟时代步伐,引领时代潮流,回答时代问题,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系,三者之间是一种整体关联性。中国化决定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品质;时代化赋予中国化大众化以进步意义;大众化则是中国化时代化之最终目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从中国和时代的实际出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群众所掌握。而“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3]。

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奋斗目标。所以,高等院校要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4]。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认真学习这个“在国内认同程度高、国际影响范围广、经过实际运用和实践检验的理论”;以及它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快速、持续地发展,是惠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5]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德育的中心工作,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湘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教学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教改成效。

二、“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摸着石头过河”

针对上述“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精神,笔者认为“概论”课的理论教学应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格局视角下整合教材体系,在全面融会贯通“概论”教材基础上,精选、提炼、提升“思想的历史”。为此,笔者对“概论”教材十章的理论框架按照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原则,重新整合新的理论教学体系,经过精炼的选择,重新整合为四个大的理论教学专题,主要分为五讲:

理论专题一:学习西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救国梦”的探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讲座主要使学生从近代中国一系列中国救亡探索的挫折中,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指导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理论武器。知晓“天国梦”的幻灭、“自强梦”的破灭、“立宪梦”的流产、“共和梦”的破产的历史必然性。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许许多多的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可谓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他们把各种各样的主张和思想主义都拿来试过,却无一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中国的前途命运,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100多年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个客观事实: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和我们的民族就有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理论专题二:雄关漫道真如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第一次相结合。这一理论专题主要给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为中国的救亡找到一条特色的革命道路。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先进的中国人在纷至沓来的西方思潮中逐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它就必然要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程并不是平坦的,更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经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在同这种错误倾向斗争的过程中,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有更多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仅有马克思主义主义还不行,还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独创性理论,成功开辟出一条新的中国革命道路。

理论专题三:人间正道是沧桑——复兴中国的中国力量。这一理论专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而展开,阐释复兴中国的力量。详细介绍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具体构成,着重分析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对策,全面探讨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种有效途径,从而有效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应该依靠谁、团结谁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正确的历史选择,使得复兴中国有了坚强的中国力量。

理论专题四:而今迈步从头越——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第二次相结合。这一理论专题主要讲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毅然迈步从头越,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这一专题的理论讲授主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这条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使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理论专题五:五位一体——选择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理论专题通过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向的伟大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和辉煌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两手硬”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切实懂得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了解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历史性抉择的国内国际背景,搞清楚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搞清楚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正确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入理解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掌握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长风破浪会有时”。

理论专题六:两岸携手,复兴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坐标上的“强国梦”。这一主题主要是告诉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立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上的,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必须由两岸人民携手完成。为了实现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从“一纲四目”到“一国两制”,国家统一才会有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对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基本了解,坚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念和决心。

总之,实施“概论”理论教学专题化,做到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格局下精讲理论,使历史的连续性与理论的系统性达到有机的统一,从而有利于增强“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作者单位:湘南学院思政部)

基金项目:2014年湘南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作者简介:范大明( 1974-),博士,湘南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9-0295-02

猜你喜欢
概论教学改革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车联网技术概论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