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若干思考

2015-08-12 01:39马赛
亚太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微博思政课大学生

文/马赛



微博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若干思考

文/马赛

摘要: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介,以其崭新的传播方式,丰富、多元的传播内容在青年大学生中得到广泛使用,并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敢于正视微博带来的挑战,牢牢把握微博带来的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契机,努力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上探索创新,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博;思政课;大学生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思想去引领90后大学生的思想,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肩负的重大职责。特别是在以微博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一轮信息爆炸的新形势下,有必要结合实践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微博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做深入地思考。

一、敢于正视微博时代大学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1.微博信息传播方式造成的挑战

微博在信息传播方式上具有迅捷、互动、生动的特点。首先,信息传播的迅捷,使得大学生们往往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国家、社会当中发生的事件。但是,教师在备课过程当中准备的案例往往并非是第一时间的事件,甚至有可能是若干年前的,这就使得学生无法感同身受,学习兴趣不高。其次,微博信息传播过程当中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到自己也参与到事件当中,而传统的思政课讲授方式以灌输为主。再次,微博信息传播方式非常生动,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都是比较严肃的内容。毛泽东在批评党八股时,就指出“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1]。微博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与我们一些相对机械的讲授方式一对比,当然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微博信息传播内容造成的挑战

微博信息传播的内容有三个特点:碎片化、垃圾化和个性化。第一,微博信息由于受到篇幅上的限制,对一个事件的描述往往只是描述现象。我们的青年学生,本来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论就不全面,容易以偏概全,他们坚信通过微博方式得到的才是第一手的真实内容,教师的讲解都是停留在书本上,极易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失灵;第二,青年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一些错误、三俗的信息干扰。他们由于思想尚不成熟,辨别能力差,抵制能力不强,造成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容、观点抵触,拒绝接受,认为不可信;第三,微博信息发布的个性化,很容易吸引关注者的眼球。这就难免使得我们的大学生背离正确的价值观,热衷于一些社会另类的声音,这都会严重冲击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微博信息来源造成的挑战

当代中国利益结构多元,思想多元。各种多元思想的支持者们,当然不会错过微博这样一个表达思想争取听众的平台,利用微博制造热点话题,引导社会舆论,从而为自己的观点造势。从国外看,西方一贯懂得争取青年人的重要性,“西方世界在70年代有41个电台,每昼夜累计253个小时向苏联播音;其中12个固定栏目中的7个是针对青年收听的。”[2]最终西方制造了他们需要的一代苏联青年。如果说那个年代是用电台,那么谁有敢说,今天的西方国家会不用微博这样便捷的而更难管控的方式来进行争取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活动呢?必定有一些敌对势力利用微博引导我们的青年学生,去怀疑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一种多么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而这样的方式,带给我们传统的灌输式思政课教育方式挑战何其之大。

二、牢牢把握微博时代为大学思政课教学提供的契机

1.微博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为思政课教师掌握学生的关注点提供了契机

传统的思政课备课过程中,很多案例往往一尘不变,我们的90后学生根本不熟悉,当然没有办法提起兴趣。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关注我们学生的微博,去了解我们的学生这几天都在关注什么,有一些什么样的看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及时补充和修改备课内容,在准备讲授的内容中融合一些最近学生所关注的事件。这样走上讲台,把理论和最新发生的事件融为一体向学生讲授,引导学生用基本原理去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中的热点事件,从而掌握原理。这样的效果,绝非传统的备课、讲课方式所能比。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学生觉得理论深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知道他们想知道的东西,就能够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来学习思政课原理。

2.微博传播的互动性为教师讲授政治原理提供了更易为接受的契机

思政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在课堂教学之前,及时发布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热点事件等。虽然篇幅有限,但如果能够巧妙设计,完全可以发挥以小见大的作用,引起学生在微博上的关注、评论。然后在课堂教学时从有关原理的角度对事件本身和学生的评论加以点评,这必然会让学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容易接受教师的讲解。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仍然可以就课堂上的一些问题通过微博的方式加以发布,吸引我们的学生继续关注和评论,而我们的教师则不失时机地参与到这些讨论中来。教师就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究竟了解了多少,有没有偏差之处,从而及时补充、纠正。这样一来,在互动中我们的学生必然兴趣加大,而课堂教学的知识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微博信息自身的生动性能为教师传授理论知识提供契机

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给人一种亲临现场的真实感,所谓“你见我也见”。而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当中,方式方法和内容上则显得较为枯燥、呆板。近些年由于高校教学多媒体建设的实施,教学过程中也会适时加入一些图片、视频,但这些资料往往与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联系不多,无法引起学生共鸣。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以将思政课的重要观点,精心设计编排之后在微博上发布,发布的过程当中加入一些和现实联系紧、与学生生活联系紧的图片等。让学生看了觉得马克思主义原理并非那么高深莫测,而是真真切切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过的生活相关。这就会让学生改变马克思主义原理课讲的是天书,与自身毫不相干的错误观点,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一种亲近感,愿意学、主动学。

三、不断探索微博时代大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式

1.通过教学思想的更新拥抱微博时代

面对微博时代大学思政课的机遇和挑战,大学思政课工作者不应当把微博视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也不应该把微博视为年轻人的爱好,不屑一顾,对其影响听之任之。正确的态度就是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思想。首先不能只重视课堂教学,应当通过微博与青年大学生实现无缝对接。课堂上以理论为主进行教学,课堂外以微博为辅加以引导。把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微博加以巩固,把微博引导的成效通过课堂教学加以深化。两者相得益彰,推进新形势下的大学思政课教学。第二,我们的教师对于要善于使用微博。一定要以引导为主,改变那种动辄教育甚至教训的老思想,对于学生的评论、喜好不能简单的批评,而是应当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舆论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三,微博是一个没有限制也没有边际的信息发布平台,我们教师的在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发表一些不当言辞。因为我们教师在微博上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我们的学生所关注,任何一个不当的举动,都有可能被微博几何级数爆炸式的传播方式所恶性扩大,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再想通过课堂方式加以弥补都很难。

2.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对接微博时代

如何对接微博时代去革新我们的教学方法呢?一个是要从微博的互动性特点中寻找启发,除了上文所讲的教师要利用微博去与学生做互动式交流以外,更要把这种互动性的特点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当中。要探索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如何更好地开展互动式交流和讨论,如辩论、主题式演讲等等,学生参与度提高了,兴趣必然提高,学习效果自然增强。教学方法的革新,也要从微博碎片化的语言方式中寻找启发。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表达方法上,也应尽量采用一些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性的话语。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5]要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人和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为载体来开展教学。教学方法的革新,还要从微博传播的迅捷性特点中寻找启发。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很多备课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让青年大学生产生一种思政课就是老古董的错觉。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关注和回答现实问题,而我们教师备课的内容如果没有及时更新,又怎么指导学生去运用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实呢?因此,必须在备课的方式方法上加以改革,如通过网络集体备课的方式,去及时补充更新讲授内容等等。这都需要去进一步探索。

3.通过管理方式的创新适应微博时代

一是对学生的考核,传统方式多为“平时考勤+期终考试成绩”。这样的方式容易造成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化,为此需要探索一些微博时代新颖的方式来加以考核。比如,可以通过教师发布的某一微博,考察学生的关注度,跟随度以及评论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一环。考试方式上也尽量改变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采用集中条件下的网络考试,考试的内容不一定要拘泥于传统题型,可以适度融入一些微博中关注度高的话题,让学生结合思政课所学原理加以分析,等等。二是创新对教师的考核方式。要想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动积极地去对接微博时代,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机制去促。比如可以建立一个对思政课教师微博的考核量化标准:有没有建立个人思政课教学用微博?一个学期在微博上发布了多少信息,被学生的关注度、跟随度多少?考核的结果要纳入年终业绩。只有这样教师们才会真正花心思去利用好微博这个平台。当然,在如何创新管理机制去适应微博时代的问题上,需要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和管理者们去积极探索。总之,时代在变,我们的管理也必须变,否则就会让思政课教学两张皮现象愈加凸显。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思政部)

本文系嘉兴学院教学改革一般项目“有效利用微博提高思政课教学成效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37

[2]叶书宗.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青年一代教育与问题[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4) : 11-17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82

作者简介:马赛( 1981.10-),男,回族,湖南常德人,法学博士,嘉兴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与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9-0083-02

猜你喜欢
微博思政课大学生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