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教育中积极心理暗示的运用

2015-08-12 18:22许璐璐
亚太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作用

许璐璐

摘 要:心理暗示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心理现象,它分为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两种,积极心理暗示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成长。本文以幼儿教育为例,在分析积极心理暗示对幼儿纯洁心灵的维护和幼儿的全面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就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积极心理暗示;作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003-01

在幼儿教育中,通过积极地心理暗示,可以改进幼儿教育的效果,保护幼儿的心灵纯洁,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因此,我们提倡在幼儿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暗示。

一、幼儿教育中积极心理暗示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领域,教师常常用到暗示教育手段,一般采用语言暗示或非语言暗示两种方式,使幼儿自主朝着教师的预期目标发展。暗示教育在幼儿教育领域有深刻的影响,积极心理暗示对幼儿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性可概述为两个方面:

(一)积极心理暗示有助于维护幼儿的纯洁心灵。在幼儿教育中,暗示教育能再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幼儿教育中强制命令的缺陷,通过间接含蓄的教育方式,使幼儿处于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能维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幼儿排队接水时,容易出现混乱问题,如果在饮水机旁的地板上贴上整齐排列的脚印,幼儿通常能受到积极心理暗示,队伍前面的幼儿能够踩着地上粘贴的脚印排队接水,队伍后面的幼儿也能自觉排队。

(二)积极心理暗示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时期是人们的重要发展时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但应该看到,幼儿有自身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年龄特征,通常不具备良好的自制能力,认知水平有限,需要在积极心理暗示的引导下,从情感意志、道德认知、日常行为等诸多方面得到发展完善。

二、幼儿教育中积极心理暗示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语言暗示策略。语言暗示策略是幼儿教育中积极心理暗示的常用策略,教师通过语言暗示,将自身意图更为明确地传达给幼儿,对幼儿心理及行为形成更为直接的影响。大量的幼儿教育实践表明,一味的说教往往令幼儿感到厌烦,此时,巧妙的语言暗示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比是较为常见的语言暗示,委婉恰当的语言暗示,能够使幼儿免除心理恐惧。如幼儿坐姿问题,有很多幼儿觉得受了约束,不肯乖乖坐好,教师则常用语言暗示手段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儿一般具有好胜心理,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暗示策略激起幼儿的好胜心,如“你真棒”、“你做得真好”、“老师相信你行”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能深入幼儿心扉,使幼儿变得自信而开朗,更好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更好地实现既定教育教学目标。

(二)行为暗示策略。眼神暗示与体态暗示是幼儿教育中最为常用的两种行为暗示方式。其中,眼神暗示是指通过眼睛将所要表达的态度及语言表达出来,教师的眼神和注视方式不同,能够带给幼儿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幼儿成功做好一件事情,教师可以给予幼儿肯定的眼神,幼儿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如幼儿遇到挫折时,教师可以给予幼儿爱抚、鼓励或安慰的眼神,从而带给幼儿勇气,激励其战胜挫折或困难。可以说,教师满含爱意的积极心理暗示,能够带给幼儿巨大的影响,即便是幼儿出现违纪行为,教师采用微笑注视的方式,使幼儿意识到教师的心意,自觉主动改正错误,也比教师点名批评和大声呵斥要好得多。教师多用鼓励的眼神,使幼儿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期待,能够给予幼儿无穷的动力,使其更好、更快发展。

除眼神暗示外,体态暗示也是良好的行为暗示方式。体态暗示通常采用手势、表情、体态动作等手段,使幼儿更为清楚地明白教师的意图。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往往能消除幼儿内心的胆怯;教师一次慈爱的抚摸往往能鼓励幼儿有更大的进步;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往往能帮助幼儿祛除心霾……可以说,教师采用积极的体态暗示,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幼儿,促使其不断积极向上,从而形成“无言之教”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榜样暗示策略。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自身及某个幼儿的美好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幼儿,这就是榜样暗示策略。如小班幼儿入园时,往往因为不能适应新环境而哭闹,甚至惹得不哭闹的幼儿也跟着哭闹。这种状况下,榜样暗示作用通常能起到良好作用,教师赞赏那些没有哭闹的幼儿,为他们贴上笑脸、小红花,或送给他们小礼物,促使其他幼儿效仿那些因为不哭闹而得到奖赏的幼儿。榜样暗示策略对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与独立性有良好的效果。

(四)优点激励策略。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常常采用优点激励策略,如让幼儿评价谁最像“小老师”,让幼儿评述同伴的优点,这通常能带给幼儿动力,对幼儿形成积极心理暗示,促使幼儿能够做得更好,也使得受赞许的幼儿期许下次能得到同样的赞许。但应该知道,采用优点激励策略时,不能过分赞扬幼儿,否则很有可能会引发其他幼儿的嫉妒心理,甚至导致被赞扬的幼儿受其他幼儿孤立。由此可知,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优点激励策略,做到适当而行,唯有如此,才能对班中所有幼儿都起到良好激励作用。

(五)情境暗示策略。通常情况下,心理暗示是受主观心理因素制约的,外部环境能对主体形成心理刺激效果,产生心理暗示作用。为此,教师可以积极创设教育教学情境,从而强化情境暗示的效果。如幼儿园语言教学课程中,角色朗读、角色表演、合作探究等手段对孤僻、冷漠或自大的幼儿都有积极影响,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心理暗示就如春天的细雨般滋润幼儿的心灵,特别是情境暗示,对幼儿起到教育和熏陶作用,对幼儿人格的养成也有积极影响。

结语

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可以保护孩子,促进教育效果的改进,而且对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于积极心理暗示的研究,以便在工作之中能够取得良好的运用效果。

(作者单位:合肥市瑶海区铜陵新村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汪冠楠.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2]周海华.来点阳光,我们一起灿烂吧——浅谈积极心理暗示对幼儿的妙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5(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作用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