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看口述史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应用

2015-08-12 18:29吴梦莎
亚太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历史课史料中学

吴梦莎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021-01

传统教学模式下,历史课往往是枯燥和应试的代名词,“满堂灌”和“一言堂”是我国中学历史课一直以来的“鲜明特点”。思维僵化和应试要求给这门本该传承经典的课程长期挣扎在思想的死水中找了最好的借口,直到新课改号角吹响,“死记硬背”的历史课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才开始思考和寻找,尝试去打破这“死水”的波澜不惊。而口述史在历史课的应用,正是这样的一枚打破平静的石子。

一、口述史应用的重要性

口述史是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在中学历史的应用中,它分为口述史料引用和口述史教学方法运用,即它既可是一种教学资源,也可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当前我国教育界对史料教学的重视,教师在课堂中的史料运用大大增加,其中不乏口述史料的影子,但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口述史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应用寥寥无几,教师们往往以考试压力、课程进度或时间问题等借口拒绝这种尝试,然而它正是解决我国当前历史教育问题的一剂良药,它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有极大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兴趣,让历史变得鲜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历史跳出死板的坟墓变成生活里真实的记忆存在,当学生从完成任务到热爱历史,学好历史就不再是让人头疼的事情。口述史是藏在生活里的历史印记,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口述史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去找寻这些存在于身边的历史。无论是访谈还是调查,学生参与的过程就是一个直面历史的过程,存在于过去的历史碎片在学生的头脑中被新生、被重组,产生思维的火花和对历史的全新思考。“就实践来说,他们在重新创造过去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历史。这些孩子像年轻的考古学家一样,拿着铁锹站在讲稿中间,俨然是个历史的研究者,在煤层的截面上不断挖掘。由于他们从收集的原始资料是专业人员尚未使用过的,他们就有机会把这些新证据统统放到自己的历史卡片里……这些证据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也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成就感。”[1]

2.补充课本资料,让视角变得开阔

我们今天看到和学习的历史,都是今人对过往的记录,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进阶级立场等主观因素,使历史多多少少的失真。近代以来诸多的历史档案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难以保全,涉及到当代史的诸多问题尚未公开,近当代史的资料尤其匮乏。这使得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历史事件多是不完整的、被引导的。庆幸的是,一些近代史事件的亲历者如今仍然健在,他们的回忆就是我们研究这段“失真”的历史最好的资料,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史、家庭史等多个层面。同时由于这些亲历者的阶级不同、环境不同,他们看待历史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这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方向,这正是当代史中薄弱而不可忽视的部分。

3.培养综合能力,让主体得到发挥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学生的头脑并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当拥有足够的氧气和火种,他们的头脑中会迸发出无穷的思维财富,但是当前的历史教育却往往在浇灭这团火焰。口述史教学正是这样的一颗火种,它从问题出发,研究过程包括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体现了历史探究的基本方法。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研究题目、选择访问对象、思考访谈问题,思维得以激活,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不再像以往的历史课堂仅仅满足于掌握教材规定的史实。

二、新课改对口述史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历史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中规定:“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关注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它要求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学习中的能力培养,实践中的个性训练,让历史课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摆脱教师的讲述,激活学生的动力,而口述史的应用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值得庆幸的是口述史教学法的应用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新课标中多处渗透着这样的理念。例如中国现代史版块中,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习主题的教学活动建议有这样的表述:“访问长辈,记录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在《社会生活》学习主题的教学活动建议中,也建议全班同学以小组形式访问相关人员,调查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在新课标指导下,各地区编写的不同版本教材也渗透着口述史教学法的理念,各版本历史教材的主题活动多与口述史有关。以八年级下册为例,川教版教材中3个主题活动都与口述历史有关;岳麓版中4个主题活动中有2个与口述历史教学有关;人教版4个主题活动中有2个与口述历史教学有关;北师大版3个主题活动中2个与口述历史教学有关。不仅是专题活动,口述史的影子渗透在各个版本教材的各个章节之中,无论是“单元回眸”中要求的走访活动,还是“活动探究”中的社会调查,都体现了编者对口述史应用的要求。例如,在华东师大版的教材中,编者在课本前言部分有这样的表述:“每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向你讲述他们的往事、家乡的往事……你实际已经成为历史学家了”;冀版教材中有这样的教学建议:“你家里的长辈有参加国农业合作化的吗?请他们说说当时的情况。”各版本教材强调从周边生活获取历史信息,正是对口述史教学法的一种要求和体现。编者巧妙地把口述史教学法融入课本中,让学生长期接触这种教学方法,润物无形,足见对其重视,也可见口述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中心地位。[2]新课改已经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口述史应用于中学课堂并不健全,中学的应试压力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它走进历史课堂仍是值得尝试的一项举措,口述史不仅要作为史料出现在历史课堂,更应该作为教学形式丰富历史课堂。教育改革的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绝不是停滞不前、流于纸间的。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注解:

[1][英]保罗汤普逊著《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206页

[2]李秉德:《教学论》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课史料中学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在多解中学创新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