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馆藏大明通行宝钞述评

2015-08-13 17:08尹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8期
关键词:纸币

尹航

【摘 要】天津博物馆馆藏大明通行宝钞数张。大明宝钞是明代唯一流通的纸币,也是我国历史上票面尺寸最大的纸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

【关键词】大明通行宝钞 文物价值 纸币

一、天津博物馆馆藏大明通行宝钞概况

天津博物馆馆藏大明通行宝钞九张,均有不同程度破损,其中五张票面较为完整,面额均为一贯,均为户部发行,虽不是珍稀品种,但仍具有重要价值,曾在“中华百年看天津”展览中展出。其中一张左下角附有一白纸签,上书“严范孙先生陈”,账目上标明来源为“二博”,二博即天津市市立第二博物馆,在天津解放前叫天津广智馆,为严修先生提倡所建。解放后由天津市教育局接管,1950年11月改属天津市文化事业管理局,遂更名为天津市市立第二博物馆。此张宝钞疑为严修先生生前收藏之物。严范孙,名修,字范孙,1860年生于天津,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早年入翰林,后与张伯苓先生共同创立南开系列学校,被尊为南开校父。严修先生常年寓居天津,又倡导建广智馆,并曾任广智馆董事会董事长,其藏品为博物馆收藏也是符合情理的。另一张背面左下角有四枚红色方印(图1),第二枚为“徐□耕□”,第三枚为“东海之滨□”,其余尚未识别,推测应该是收藏家的收藏印。

二、大明通行宝钞的发行背景

元明之际,元代纸币制度瓦解,各地都恢复使用铜钱,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开始铸“大中通宝”。洪武建元后又铸“洪武通宝”,以此恢复铜钱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但由于明初铜资源供应不足,商人们又习惯用旧钞,认为铜钱使用不便。于是洪武七年(1374年)设立宝钞提举司,洪武八年(1375年)立钞法,发行纸币,即“大明通行宝钞”。大明通行宝钞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依靠国家强权发行,强制民间使用,与金元两代以银、丝为本的地方发行不同。二是大明宝钞全国通行,与以往历代纸币不同。三是钱钞兼用,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并明确规定“百文以上行钞,百文以下用钱”。

三、大明通行宝钞的形制特征

大明通行宝钞基本上因沿袭元代钞制,票面设计更简洁,布局匀称,文字精练,刻工也比以前细腻,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钞体为竖式长方形,纵约31.7厘米,横约19厘米,是中国历史上票面尺寸最大的纸币。灰褐色桑皮纸印刷,工艺粗糙,其中纤维依稀可见。正面黑色墨印,上面横书钞名“大明通行宝钞”,铭文下为龙纹花栏,花栏内上端正中书“X贯(或X文)”字样,表示面额,面额下为串钱图,不同面额串钱数量及排列有所不同。两旁为九叠篆文,右“大明宝钞”,左“天下通行”。九叠篆文又称上方大篆,考秦汉无此制,唐宋以来渐用于官印。下部告谕为楷书文字:“户部(或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年 月 日。”钱图和告谕上各盖一红色方印,现存世品多因年代久远印文褪色已很难辨认。据陈耀林先生研究,正面上方为九叠篆文“大明宝钞之印”,下面为九叠篆文“宝钞提举司印”,背面上方盖“户部宝钞局印”(另一说“印造宝钞局印”)。没有官印的宝钞可能是未发行生效的钞票或者是赝品,因此有无官印是鉴定大明宝钞真伪的重要依据。大明通行宝钞最初是以中书省的名义发行,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设六部,因此以后改为户部发行。由于中书省存在时间较短,现存世的大明宝钞中由中书省发行的极为罕见,多数为户部发行。洪武以后发行的宝钞仍使用洪武年号。

大明宝钞发行之初分为六种面额,即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造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五种小面额钞票。小钞也开始用于民间日常的零星贸易行为,这就实际上挤占了铜钱的辅币地位,进一步保障了宝钞的法定地位。这样一来,宝钞就成了唯一的法定货币。初造大明宝钞时每钞一贯合铜钱一千文、白银一两。四贯等于黄金一两。除一贯面额较为常见外,其余均十分稀少,视为珍品。2014年嘉德拍卖公司拍出一件中书省发行二百文面额的大明通行宝钞,极为珍罕。目前百文以下的小面额中,四十文面额有实物存世,五十文和三十文仅有钞版未见实物,二十文、十文两种面额钞版和实物均未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钱币市场的升温和文物收藏的大众化,出现许多大明宝钞的赝品,制假者大多根据图录翻刻或用照相版印制而成,更有许多低层次的臆造品出现。陈耀林先生在《大明宝钞鉴赏》一文中指出:“纸张是辨别宝钞真伪的重要一点,真品为古代特殊纸张,纸性厚韧,纤维交错,较粗糙。青灰色深沉自然古旧,边缘磨损自然。因为纸质的关系,印刷线条不够充实,但字体工整,花纹清晰,加盖的官印印色深入纸纤维,色中间有朱砂颗粒,印色深沉往往泛有黑灰色。赝品用纸,纸质较薄,颜色多为熏染做旧,呈色浮飘。纸常经人工揉搓,毛边也有人工制作痕迹,印刷墨色浮于纸面,字体花纹生硬不和谐。印章红色飘浮,呈色稀薄。”

四、大明通行宝钞的使用情况

明代严禁民间以金银进行交易,只允许人们持金银向政府换取宝钞。洪武十年(1377年)规定只有百文以下才可使用铜钱,纳商税原则是钱三钞七。纸币日久溃烂,人们可用旧钞换新钞,政府量值收取一定工墨费,称为倒钞法。为了维护纸币流通,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府一再重申不准使用金银交易的禁令,“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乃益严其禁,交易用银一钱者,罚钞千贯,赃吏受银一两者,追钞万贯,更追免罪钞如之”。尽管如此,民间仍不愿用钞,开始私用金银交易。英宗时,又弛用银之禁,于是原来钱钞兼用,钞为主钱为辅的货币制度被破坏了,宝钞继续贬值。宝钞发行之初的约二十年时间里,钞值基本上是稳定的。随着纸币发行量的增加,大约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前后,一些地方的宝钞开始贬值……仅以明朝为例,初行宝钞时,米一石值钞一贯,到成祖永乐二年,已上涨到米一石值钞三十贯,至宣德初年,米一石已经值宝钞五十贯,正统九年竞然达到一百贯,到了成化年间,一贯钞就只值一文钱了。宝钞不断贬值,加剧了农民生活的苦难,因此百姓往往重钱轻钞,民间开始抵制使用宝钞,到弘治年间大明宝钞正式退出百姓的生活。

现将大明宝钞价格变化列为表1:

大明宝钞不断贬值,在明代必然形成“钱贵钞贱”的现象,人们对金银和铜钱更为重视,因此出现了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成为随葬冥币这一特殊现象。用金属货币作为随葬冥币在我国丧葬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随葬的现象却是十分罕见的。在明代洪武年间至永乐初年,纸币还未出现剧烈贬值,流通尚频繁,其价值依然存在。而到了宣德末年至正统年间大明宝钞已无法流通,形如废纸。因此在洪武、永乐初年、正统以后的明代墓葬中,几乎没有纸币随葬的现象,而只有在永乐年间,纸币代替金属货币随葬才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江阴博物馆藏有大明通行宝钞8张,分别为陆桥陆氏家族墓(编号88LM2:1~3)和长泾夏氏家族墓(编号04CM2:1~5)出土。经研究两位墓主人卒年均为永乐末年。另外到了成化时期,大明宝钞也被用作寺庙的供奉钱,1953年8月12日,四川省江油县文化馆在县内武都区神水寺的佛像肚内,发现了“大明通行宝钞”纸币四张。成化年间正是大明宝钞贬值的剧烈时期,人们将已经不值钱的纸币放入佛像中,以示虔诚,告慰先祖。

大明通行宝钞是从铸大钱中发展演变而来,为了解决明代政府的财政困难,利用国家强权,统一由政府发行并以严刑峻法强制民间使用,且只发不收,试图用没有价值的纸币,无偿征收民间财物,因此大明通行宝钞终致废弃,被白银所取代。

五、结论

大明通行宝钞极易破损,遗存至今实为不易,品相完好者尤为难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大明通行宝钞是研究明代政治、经济的重要实物资料。天津博物馆收藏的这些大明通行宝钞,乃至其他钱币类文物,除了具有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价值外,更应该在今后的展览中广泛加以利用,让博物馆藏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参考文献:

[1]谭用中.“大明宝钞”一贯钞版之研究[J].中国钱币论文集,1985.

[2]陈耀林.大明宝钞鉴赏[J].收藏界,2002,(08).

[3]陈昆、李志斌.财政压力、货币超发与明代宝钞制度[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7).

[4]李洵.明史食货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214.

[5]邵凤芝.从几件明清宝钞看纸币对农民生活的影响[J].农业考古,2009,(04).

[6]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94-495.

[7]刁文伟.江阴博物馆藏大明通行宝钞考略[J].东南文化,2008,(06).

[8]曾昌林.四川江油所藏大明通行宝钞[J].中国钱币,1999(01).

猜你喜欢
纸币
硬币的平衡术
新纸币
百万“大”钞
带了多少钱
逻辑思维题
纸币收藏“四防”
猜纸币
Value
不会破损的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