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批评的民族化路径初探

2015-08-15 00:50王秋硕
电影评介 2015年8期
关键词:民族化民族理论

王秋硕

播音与主持艺术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根植于中国文学、美学等沃土,得益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并随着学科定位的明确,业已成为艺术门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日益成为一门“显学”。然而纵观当下,多元价值冲击、外来文化侵袭,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遭到漠视、思想内涵不断消失,亦导致各类荧屏“娱乐至死”、播音主持“众声喧哗”。在此语境之下,全面展开播音主持批评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究其发展现状却可谓“一穷二白”、尚未走向自觉。因此,积极展开播音主持批评的理论研究和系统构建,发挥其调节学科研究、创作实践与艺术接受的中介作用已迫在眉睫。

一、 播音主持批评的概念定位

依托于数字科技、通信手段的日新月异,新媒体顺势而起促成了视觉时代和读图时代的火速到来,大众审美视域和艺术批评、媒介批评等的内涵、外延、标准、框架也因此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定位、改变、解构、重塑。播音主持批评也应在此背景下,匡正评价标准、明确判断定位,一方面,能够全面发挥播音主持批评衡量中国播音学理论以及播音主持作品的准绳作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导向,保证中国播音学发展之路始终积极向上;另一方面,能够保障播音主持艺术在文化商品化、产业化的浪潮中不至于迷失自我,不断寻求时代革新、经济发展、媒介繁荣、艺术审美等之间的平衡,促进中国播音学的长足发展与进步。

可以这样理解播音主持批评:播音主持批评是以哲学、美学、文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单纯性或综合性的视角对播音主持作品及其相关事项进行理论观照的解释、分析、判断、评价等理性建构活动。播音主持批评是一项关乎中国播音学理论、播音主持创作以及受众接受等诸多方面的科学活动,是沟通创作和大众需求的中介力量,是推进本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播音主持理论发展和创作实践掷地有声的呼唤,播音主持批评已然不能再失语、不能再缺席。

二、 播音主持批评的民族化路径

多元价值观念碰撞、全球文明交流融合,中国艺术发展已然走到了全面上升、整体兴旺的“黄金时代”,却又面临后现代主义思潮消解经典、市场经济“唯利是图”的现实困境,呈现出民族文化被漠视、传统经典被消解等不良倾向。面对中国播音学理论、面对播音主持实践,回溯源流、审视现状、结合现实、思考发展,新形势下探寻播音主持批评的民族化道路既是迫在眉睫的选择,更是发展的必然。

(一)播音主持批评的民族化追寻,其文化基础必须是民族的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民族文化、优秀民族品质、崇高民族精神,均凝结于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趣味品性、伦理观念、审美追求之中,这是中国民族向心力的宝贵思想结晶,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播音主持批评,理应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理应批判糟粕、发扬精粹。探寻播音主持批评的民族化道路,必须将批评的理论根基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紧密相连,以优秀民族文化的璀璨深远作为构筑播音主持批评民族化路径的基石,宛若源头活水不断滋养批评理论的前行发展。此外,应当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导向,在提倡多样性、多元化的同时还需要敢于对糟粕进行理性地批判,并且拒绝经济利益驱动的“伪学术”研究。

(二)播音主持批评的民族化追寻,其表现形式必须是民族的

播音主持批评,理应展现中国作风,理应发扬中国气派,用充满民族化和风格化的语言构建播音主持批评的理论话语。第一,汉语作为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实践的前提基础不容忽视,而汉语的规范使用更是播音主持批评必有的题中之义。第二,理论话语的构建应当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呈现出艺术的至真、真善、至美,以实现其“养心化人”的重要作用。第三,播音主持批评应当借鉴中国传统美学的规范秩序,创造和谐共生、形意相和、求同存异的艺术氛围。而面对播音主持批评对象,衡量的标准亦不能缺失民族化,唯有如此方能催生有声语言响彻寰宇、光耀千秋。

(三)播音主持批评的民族化追寻,其理论来源必须是民族的

播音主持批评应当植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国文学、艺术、文化、媒介等各方批评之理论精华,兼收并蓄、充而用之;同时还需将不断更替革新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媒介环境等多元系统作为重要参考,不断改善播音主持批评的理论面貌、努力建设播音主持批评的中国特色。播音主持批评必须大力倡导在优秀民族文化全面观照之下的学术研究、理论拓展,坚持在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动力之下系统、全面地评价学科理论与实践,全力促进批评研究的多元丰富深化、全面发展创新。

三、 民族化与世界化

播音主持批评的民族化,不是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是抱残守缺、裹足不前。民族化,是古为今用,是洋为中用,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特色的张扬,是民族自信心的展现,是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播音主持批评的民族化,应当以推动本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文化艺术大繁荣为最终目标,构建一条行之有效的学术路径。

(一)播音主持批评当探求民族历史

每一部播音主持作品、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每一种播音主持理论,都应当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中考察。播音主持批评的民族化,从本质上保证了播音主持批评导向的正确性,无论理论、作品还是播音员主持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氛围的滋养中发展起来的,都离不开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气息。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看亦是如此,同样离不开时代和历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艺术作品,唯有人民群众乐于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同时社会历史的多元发展又将推动审美意识形态以及评价标准的变化革新,促使播音主持理论、作品以及批评都必须始终坚持民族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自觉追求,且不能泛泛、不能片面、不能先验。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关于艺术批评理应坚持“美学的、历史的”的最高准则也应当成为播音主持批评的最高准则,最终实现民族思想的艺术性和民族艺术的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二)播音主持批评当借鉴外来理论

播音与主持艺术虽是中国独有,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虽为独创,虽然文化背景不同,虽然表述方式有异,但是肯定仍有许多东西中外共通、值得学习。播音主持批评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虽尚未走向世界,但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民族化的批评路径展开播音主持批评的思维建构,是以全新的、理性的视角考察学科理论和创作规律的重要途径,客观上也构筑了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的话语系统。“这个系统是开放的,不是排他的;是善于消化、勇于吸收的,不是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的;是有极强的自律意识和自强意识的,因为它坚信自身的运动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长远的目标和巨大的动力,有在改造世界中也改造自己的极大的潜能。”[1]在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中,民族化的批评路径不是孤芳自赏、桀骜不驯,而应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播音主持批评的民族化路径所构筑的话语系统必须是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的结合与互补,是专属的亦是开放的。只有以民族意识为基石,才能提炼出批评话语中最纯正的中国特质,才能将中国声音传递地更为悠远、更为有力;而倘若远离全球意识,就无法以创新发展的时代气息和文化质感来衡量并增强批评话语系统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结语

面对播音主持理论发展和艺术创作良莠不齐以及播音主持批评总体缺席失语的现实,有一个声音不断回响、有一条路径愈发清晰,那就是播音主持批评理论民族化的追寻。倡导走一条具有中国范式的特色批评之路,将民族化纳入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之中、纳入播音主持批评之中,使民族文化、民族风格、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融汇于播音主持批评话语体系,催生有声语言典范、繁荣播音主持理论,促使中国播音学百尺竿头、蒸蒸日进。

[1]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57.

猜你喜欢
民族化民族理论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我们的民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多元民族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