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黔东南苗族“游方歌”调查研究

2015-08-15 00:50孙玉森
电影评介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男女苗族文明

孙玉森

“游方歌”是苗族青年男女爱情的桥梁,在苗族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婚恋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苗族“游方歌”目前的生存、发展状况,笔者于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多次前往游方歌的主要流传地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雷山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游方歌”深深地植根于苗族所特有的文化环境之中,是苗族的婚恋制度、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由于苗族传统的婚恋方式的改变、民俗节日的衰退等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游方歌”的传承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一、 浅谈苗族“游方歌”

(一)“游方歌”及其产生

“游方”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村寨的青年男女自由交友、自由恋爱的一种交往方式,时间一般在农闲或节假日集会期间,活动的地点多在寨子附近的空地或山坡上,称为“游方坡”。许多苗寨都开辟有专为青年男女交际而设的“游方坡”,又叫“游方场”“游方坪”。“游方歌”即青年男女们在“游方场”上用以交流思想、倾诉爱慕之情时演唱的曲调,是苗族情歌的专称。“游方歌”的演唱有合唱、齐唱、独唱、对唱等多种形式,演唱的内容随着爱情进展程度的不同有见面歌、相思歌、告别歌等等。

苗族“游方歌”的由来已久,在许多文献中有相关的记载。如《苗俗纪文》:“男子壮而无室者,悉登山四望,吹树叶作呦呦声,未字之女群从之。”《永绥厅志·苗恫篇》记载:苗族男女青年谈恋爱时,“男女邀约于野,以歌传意,父兄知而不禁”。在《夜郎史传》的《夜郎君法规》第九条中也有规定:“四方的民众,所有的臣民,男女婚姻事,不准硬逼,男女相慕爱,歌唱定终身。”[1]

在那个需要“以歌传情,以歌为媒,以歌择偶”的年代,想要在“游方场”上获得更多异性朋友的青睐,就必须会唱更多的“游方歌”。通过演唱“游方歌”,苗族青年男女可以在“游方场”上寻找自己的终身伴侣,体现了苗族人民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婚姻制度。

(二)“游方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苗族“游方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游方歌”的演唱以苗族语言和特有的音调进行,旋律优美婉转,歌词多为即兴发挥,常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与曲调完美结合,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此外,“游方歌”的歌词内容广泛,除向异性传情达意外还包含着许多生活哲理和人生道理,使青年男女们在“游方”时不仅可以以此为媒介来追求异性,还可以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强对苗族“游方歌”保护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文明形态,是在一定地域、一定发展阶段条件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安排生产、生活、文化活动,构建人类、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秩序,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动态协调的文明形态,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状态。”[2]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实现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游方歌”是苗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二、 “游方歌”的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游方歌”的传承与发展,目前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民间传承体系的瓦解;二是苗族婚俗的变化,使得“游方歌”原有的价值与功能发生改变。

(一)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民间传承体系的瓦解

“游方歌”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自然环境、语言、多彩的民俗文化等因素为游方歌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如今,随着现代化交通和传媒的发展,接受了现代文化观念的人们,开始逐渐远离本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日趋减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新的娱乐和沟通方式兴起,苗族“游方歌”渐渐失去了培养它的文化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游方歌”的演唱难以保持原样,在民间传承的体系遭到瓦解,陷入无人传承的困境。

(二)苗族婚俗的变化

婚姻习俗是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随着一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前,黔东南苗族青年主要通过“游方”的方式交友恋爱。“游方”时的主要内容为对歌,凡所要表达的思想都通可过歌曲表露。

新中国建立后,黔东南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苗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游方”已不再是青年男女恋爱的主要方式,恋爱方式开始向现代型转变,如通过生产劳动、看电影、手机、网络等方式交流感情,传统的对歌择偶等文化现象几乎消失,“游方歌”失去了生存和传承的生态环境,原有的价值与功能也发生了改变。[3]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游方歌”的传承与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游方歌”的保护与传承建立适宜的生存环境。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加强宣传,使人们意识到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民众更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二)开展生态旅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已不仅只是为了观看景色,而且更想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黔东南以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令国内外游客瞩目的旅游目的地。要让这里令人瞩目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多彩的民俗文化能够为更多人所分享,就必须保护好它赖以在存的环境,让它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在开发旅游业时要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一种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一种旅游,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人们的生态文化观,让民众意识到开展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旅游业提供资源,将“游方歌”融入生态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游方歌”的欣赏群体,又为“游方歌”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三)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这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的横幅上面的一句话。“活着”,意味着文化和历史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文化才具有生命力。

保护苗族“游方歌”文化首先要保护它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然而,生态环境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应该强调在充分尊重“游方歌”的文化价值和保持其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对“游方歌”作科学合理的创新,并多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结语

“游方歌”是苗族青年男女爱情的桥梁,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集体智慧的结晶。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在现实生活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倡导以科学的方式开发和保护苗族“游方歌”,做到真正从实际行动上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又会为“游方歌”的保护提供新的保障,使“游方歌”能得到良好、和谐的发展,让它能够继续“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1]张玉美.苗族婚恋音乐游方歌[J].民族音乐,2009(1):44-45.

[2]乔丽.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前言,2011(7):179-181.

[3]杨昌萍,徐海兵.黔东南苗族婚俗的变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58-60.

猜你喜欢
男女苗族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男女有别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对不文明说“不”
苗族民歌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文明歌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