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

2015-08-15 00:54刘乐平
科技视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辅导员院校政治

刘乐平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辅导员却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发展和学生要求,产生了职业发展困境。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曾湘泉教授将职业化阐释为:一是从职业生涯角度,即将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作为终生事业来对待;二是从职业壁垒和标准的角度,即从事这个行业要有一定标准和要求。从上述两个观点不难看出,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专业化的体现,是指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长期的、专门从事的职业,并以此工作的报酬作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笔者认为职业化应满足以下四个要求:第一,具有“人事相宜”的辅导员职业资质;第二,具有“胜任愉快”的辅导员职业体能;第三,创造实绩;第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操守。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西方文化转换形式蚕食大学生思想。而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深受网络影响,知识丰富,但缺乏深度,“浅阅读”文化现象严重;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效益观念盛行,功利行为增多;内心情感丰富,但敏感且脆弱等新特点,使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益复杂。高职院校辅导员在面临这种复杂情况时,一方面需要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另一方面要专注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只有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职辅导员队伍,准确把握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规律,研究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

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教育进入质量提升阶段,而90后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以及面对复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也需要专职辅导员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既是高职教育内涵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新问题、新现象的必然选择。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业务能力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高职教育和学生需求。

辅导员应具备与其岗位职责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效综合成工作技能并运用它们,开展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健全人格、文化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工作。从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看,符合要求的辅导员所占比例较小,未经专门学习的辅导员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不足,使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偏低。这些辅导员难以应对学生学业、心理、就业、生活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无法给予学生专业、适时的帮助。

成长于网络语境下的90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已经和网络融为一体,充满创新的思想,却眼高手低,敏感而脆弱,心理问题层出不穷。面对网络中海量的信息,他们信息甄别能力不足,往往受到别有用心的势力的利用。因此,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不仅要熟知已有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寻找网络语境下新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高职院校辅导员虽已开始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但现实是,高职院校辅导员仅仅将这些网络媒体作为发布信息的工具,并没有将这些网络媒体作为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媒介。其实质就是,要么没有找到网络语境下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恰当方式,要么就是根本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管理对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

现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思想状况和业务能力已无法满足90后大学生的诉求,在网络语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是滞后于学生的需求。

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愉快”职业体验不足,工作满意度低。

自我归属感和经济收入这两个指标可以有效的反映高职出院校辅导员对工作的满意度。首先,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自我归属感。辅导员在高校是被边缘化的一个弱势群体,被认为是一个不需要任何专业技能的岗位,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严重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的困境不仅影响到辅导员个体的职业发展,而且影响到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其次,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收入。随着各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辅导员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辅导员没有教学任务,收入不如专任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高职院校辅导员比较年轻,职称以初级和中级为主,工资和岗位津贴相对较低。买房、结婚生子、赡养父母、继续深造等等,这是每个辅导员面临的生活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辅导员的经济压力较大。最后,“两眼一睁,忙到天黑”这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高职院校辅导员事务性越来越多,工作实绩又很难显现出来。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愉快”职业体验不足,工作满意度低,对自身工作满意度低。

第三,辅导员职业定位模糊,导致职业角色冲突。

现阶段,我国辅导员定位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首要职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并不明确,辅导员被认为是一个万金油的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扮演着如下角色:学生生活中的保姆,出现困扰时的心理疏导员,危急情况下110,生病时的救护员,同学矛盾纠纷的调解员,院系临时行政人员,学校机关部门的传声筒和勤务兵等。近几年高职院校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在校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和学生事务性工作的扩张,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职能不清,一些本应管理职能的部门履行的学生管理的职责也推到辅导员身上。多重角色和角色冲突使很多辅导员淹没在事务性的工作中,他们真正从事引导和教育学生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剧减,更不用说对高职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了。

第四,高职院校辅导员事务化严重,难以创造出工作实绩。

现阶段,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通道:职称评定和行政晋升。2012年开始,辅导员职称评审体系单独列出,这对辅导员走职称晋升之路是一个利好消息,辅导员在职称评定时主要依据实绩。但是,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绩效无法进行及时和积极的评价。一方面,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的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的提高在短期内不具有显现性,很难用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核。与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相比,辅导员绩效的滞后性和非显性,很难获得及时和积极的评价,难以形成职业满足感。另一方面,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工作,事无巨细均要落实到辅导员身上,辅导员工作在低层次中重复。没有精力做思想政治工作,更没有时间和机会学习、深造和进行科研。辅导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出现停滞不前,不断弱化甚至缺失的状况。

第五,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缺乏将辅导员职业作为终生事业来对待。

首先,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准入门槛比较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先做辅导员,将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跳板,一有机会就转岗,根本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职业意识淡薄,缺少良好的职业技能,工作效果差。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的缺陷,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层次较复杂、综合素质不高等特点,导致辅导员工作压力较大,工作满意度低,转岗、换岗要求较强烈。

其次,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及其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决定了辅导员职业具有过渡性、流动性的特点。在提升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方面欠缺可行具体的实施细则;在辅导员职称评定方面不符合辅导员的职业特性。制度层面的缺陷致使辅导员提高学历、进修培训的机会少,职称晋升难度大,工资待遇低,高职院校辅导员流动性高。

3 消除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的对策

第一,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应对网络语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在选聘高职院校辅导员时优先选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优先选择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人才担任辅导员。

其次,建立高职院校辅导员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和方案。一要把辅导员培养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养计划,在计划中就辅导员培训要求、经费安排等要有具体的说明。二要实现辅导员终生培训的管理:上岗培训,将新上岗的辅导员明确职责和工作要求,具备相应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岗培训,组织辅导员参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针对工作中的困难进行专项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辅导员进行工作课题研究的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学历晋升培训,报考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

最后,主动掌握和占领网络媒体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利用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正确引导学生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和学生的互动程度,营造网络主旋律价值观。

第二,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愉快”职业体验,增强工作满意度。

一方面,学校制定出合理的薪酬制度。增加辅导员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贴,把辅导员超额的工作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给予补贴,实现工作与薪酬的对等,鼓励多劳多得。同时也要从制度层面确保辅导员政策待遇的落实,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实行岗位单列、标准单列、评审单列,将工作实绩做为辅导员职称评审条件,鼓励辅导员通过职称晋升实现待遇上的提高。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找准自身定位,夯实业务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辅导员工作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高,良好的工作满意度必然首先要能够胜任该工作。辅导员要积极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果和管理水平。同时根据自己兴趣和专业特长,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建立自身的研究优势,为自我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准确定位辅导员的职业身份。

高职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的人员,他们是具有自己专业领域、有特定职业身份的高校教师。因此,他们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教师,也不是单纯的管理干部,更不是兼具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而是高职教师职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辅导员提供专业化发展平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通过细化工作领域,按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管理、班级建设、宿舍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进行分配,使每位辅导员负责其擅长的业务,朝着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如,负责职业指导的辅导员可以专攻职业生涯规划,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负责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可以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学习和考试。

第四,明确划分辅导员的职能体系,培养辅导员的实践专家。

科学划分高职院校职能体系,保证辅导员职能体系的明确,这是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基础条件。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进行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学生学习生活事务管理与服务;学生发展指导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等。这个清晰的职能体系建设为今后的辅导员专家化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保障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基础性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根据辅导员的三大职能的划分,制定出学校辅导员体系相对合理的内部任务分工,使每个辅导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领域。专注于该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成为该领域的实践专家。

第五,拓宽分流渠道,保持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稳定。

相对稳定和合理流动是保持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和充满活力的必须,也是符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首先,建立稳定的专职辅导员队伍,鼓励辅导员走职业化、专家化之路,把他们培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其次,做好优秀辅导员的推荐工作。对于那些思想政治工作热情高,专注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功底深厚、工作实绩突出、成果丰硕的辅导员,可以进行职称评定,也可以到管理岗位,甚至提拔到领导岗位。再次,对于善于钻研教学业务的优秀辅导员,经过培养锻炼,可以转至专任教师岗位。最后,鼓励和选送优秀辅导员进行学历提升或者外出考察,甚至举荐其担任社会职务。

[1]孙元元.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08(3).

[2]龚云平.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途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3]李韶杰,晏志勇.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困境及对策探析[J].理论导报,2011(7).

[4]易善安,徐莹.基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加强辅导员基础能力[J].考核科教文汇,2010(9).

[5]赵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及激励机制探讨[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2).

猜你喜欢
辅导员院校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