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英饮食文化上的一些差异

2015-08-15 00:54牛亚楠胡启平
科技视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

崔 倩 牛亚楠 胡启平,2

(1.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52;2.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52)

0 引言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最早是研究者从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它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用相似或不同的方式进行交际,但它主要指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所以英语有时也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一术语,即,不同文化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一般有三个目的:第一,培养人们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精髓,通过跨文化交流能找到异域地区不同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异和同,增加交际者对异域文化了解的同时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从而准确地把握彼此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第二,培养交际者的实际应用能力。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逐渐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大大加强,国人出国留学深造,进行贸易洽谈和旅游的人数也逐年递增,比如,今年公派出国的人数就增加了17%,而他们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交流时,必须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样才能感受当地的民俗民风;第三,培养人们跨文化交流的适应性。国人在与异域文化的初次接触时,往往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适应,若要使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就应该消除这种不适应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饮食文化的研究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中英饮食差异的研究在中英文化差异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饮食历史悠久,在世界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饮食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这些年来出国移民人数和在海外孔子学院数量上的增加,一些移民和学者也把中国的饮食带到了世界各处,最后又融入他们当地的饮食风格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中英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中英饮食的差异,因此研究中英饮食差异对中英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 饮食观念的差异

1.1 “泛食主义”与“食(实)用主义”

中国有种文化叫“泛食主义”,就是把许多与“吃”无关的东西与吃结合起来。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你吃了吗”,通常情况下,这句话只是问候打招呼的意思。中国人每天做的第一件事也就是吃,或为吃做准备。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件事都是和吃有关的。人的一生重要的节日也都与吃有关,孩子出生要吃,满月要吃,周岁要吃,结婚要吃,朋友聚会要吃,做生意要吃,到了六十岁还要吃庆祝一番,甚至到了去世还要吃,这种吃在农村叫做“红白喜事”。客人来了要吃称“接风”洗尘”,出门了要吃称“饯行”,晋升之喜要吃,乔迁之喜要吃。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对此进行了最为生动的描述:“如前述把人称为‘口’,把职业称为‘饭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位’,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等等。中国的每个节日也都与吃有关,从年头一直吃到年尾。不仅现在的文化与吃有关,古代文化也都与吃或食有关。如“鸿门宴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存在一些词语,比如“吃苦”、“吃不消”、“吃不了兜着走”、“废寝忘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等,都是见惯不怪的说法。

英国饮食观念与中国的不同,英国人仅仅把饮食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交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犹太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吃)饮食划分为最底的第一层,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英国人注重饮食的营养与价值,很少重视食物的色香味,把‘吃’比作对机器加入燃料,保证其正常运行,其他的都微不足道。由此可见‘吃’对他们来说只是维持生命的一种手段。在交际方面,饮食及宴会只是作为答谢,庆祝和争取客户的一种手段。由此可见饮食在英方也是极其重要的,但就饮食文化来看,没有中国那么复杂,没有向中国那样附上了神圣的使命,更谈不上什么“众礼之源”。

1.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有主导地位。Clyde Kl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和集体所持有的一种显型和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它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这一观念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中国“集体主义”在价值观中占有主导地位,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亲谊,乡谊”之交等,无不体现着中国价值观的集体主义。英国人的价值观与中国的恰恰相反,他们重视个人主义价值与尊严,尊重个人的独到之处,很少过问他人的事。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也体现在饮食方面。中国的饮食从古至今都习惯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将食物至于其中,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最后付账也都你争我抢。无不体现着中国饮食文化的“集体主义”。

与中国完全相反的价值观——“个人主义”,体现在英国的饮食文化中。自助餐流行,主客双方各自挑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盘中的食物,付钱实现AA制,只付自己消费的部分。这种方式有助于个人情感的交流,也是他们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这与中国的大家庭集体用餐背道而驰。

2 饭桌礼仪上的差异

2.1 餐具的差异:“筷子”与“刀叉匙”

中国和英国吃饭时最为明显的差异是餐具的使用。中英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在宴会上也有体现。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搛夹食物,英国人习惯使用“刀叉”切割食物,中国人使用筷子温文尔雅,极少出现不雅动作,对待食物相当温和。英国人使用刀叉动作粗暴,时而割时而切,对食物进行赤裸裸的践踏,给人的脑海中留下一种残忍的现象。他们的这种行为与他们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农耕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朝出晚归辛勤照料田间作物,正是这种文化氛围,中国多以谷物为食,以和为贵。英方自古以来喜欢争强好斗,他们的祖先都是以狩猎为生,必需要有强魄的躯体和好斗的心理,才能与自然相抗衡才能存活下去。法国文学家、文学批判家和社会学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对筷子也有独到的见解,筷子不像刀叉那样切、割、扎那样残忍,因而“食物不在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成为和谐被传送的食物”。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食用方式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文化引导下形成。我们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人对自然不能加以改造,只能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有利条件为人类服务。英国人却认为,人是主宰自然的,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

2.2 赴餐时间的差异:“迟到”与“准时”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了人类时间的两种模式。时间的单一性(Monochronic-time)和时间的多样(Polychronic-time)。时间的单一性即做什么事情必须依照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去做什么事情。多样性时间观念的人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该干什么的时间到了而没有去做。前者严格遵照时间,后者不重视时间观念。霍尔还认为单一性时间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多样化时间是亚非拉地区的模式。“准时”对做客在不同的文化区域氛围中也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国的宴会中时间的多样性使客人人更倾向于迟到。对此,主人会准备些节目、点心供客人打发时间等待晚到的客人。这种现象主人和客人都习以为常,不将此现象作为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英方,他们认为晚到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

2.3 座位安排和餐桌的差异

座位的安排是利用空间位置表达个人地位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形式。在中国座位的安排通常以朝南为上,朝北为下,形成了:“难尊”、“卑下”的传统观念。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不开的,无论哪个朝代皇帝都是面朝南而坐,也有“面南称孤”、“北面称臣”的说法。南北总是相对出现,这一现象在成语中也有体现,如“南辕北辙”、“南来北往”、“南征北战”等等。古代的英国最尊贵的客人是在主人的左边的。这是因为他们习惯右手握刀,不仅客人刺杀不方便而且主人还有制服他的优势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刺杀这个说法逐渐销声匿迹,形成了右为上左为下的礼仪。出于保护的心理,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

中英在男女的地位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遵循“男尊女卑”,英国遵循“女士优先,男女平等”。古代的中国“男尊女卑”体现的更为严重,正式的宴会上找不到女性的身影,从来不考虑女性位置的安排。但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外国的文化流入中国,女性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但是在“尊老”和“女士优先”面前,大家还都是选择“尊老”。在英国“女士优先”是一直存在的,这是因为基督教是他们信奉的宗教,该宗教崇玛利亚为圣母,以仰慕女性为高尚的情操。在英国的宴会上女性很早就占有一席之地,且男女交叉而坐,更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地位。

另外,中国餐桌一般是园方形的,桌上摆放的碗多,吃饭坐椅子或凳子都行,而英国人用餐是的餐桌是长方桌大多瘦而长,吃饭人坐的一般是椅子,桌上摆放的多是盘子。

3 饮食内容的差异

3.1 求精、求美与重营养、重均衡

中英饮食的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餐编排菜单传统上强调菜肴品种丰富多彩,烹调方法多种多样,就餐中服务员的工作量也就相对较大,在整个就餐中常常很忙碌;西餐菜单编制则更注重营养的搭配,菜式品种相对比较少,服务员比较清闲。中国由于受到“泛食主义”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内容丰富,现在已经形成了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体现各自的“精”与“美”。20世纪90年代,香港拍摄了一部《满汉全席》,这部影片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的各大美食,把“精”与“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英国的菜系单一与中国相比望尘莫及,许多菜系还是从其他国家引进的。他们重视营养均衡。早餐往往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热量非常充足。由于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他们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把饮食当作一种手段,不过分追求食物的口味。

3.2 菜名的差异

中国的许多菜名都是有历史故事的。如“宫保鸡丁”传说是根据秦朝的一位官员特制的食谱做成的,而这位官员的官职就叫“宫保”,“东坡肉”相传是有宋代的苏东坡留下的食谱做成的,还有“霸王别姬”、“佛跳墙”、“贵妃鸡翅”等都是有历史故事的。随着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有新的菜肴推出。相比中国而言,英国的菜名是比较简单的与文化没有什么联系。如牛肉腰子派(STEAK KIDNEY PIE)、炸鱼排(ENGLISH FISH CHIP)、皇家奶油鸡(CHICKEN A LA KING)等。它们没有文化的“口味”在里面,但是符合英国快节奏的生活,省去了不必要的思考时间,简化了饮食。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观念上的差异、宴会上的差异、饮食内容的差异,得到其产生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差异。研究学习了解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外语,可以使我们更全方面的了解英国饮食文化以及我国饮食文化的不足,汲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我国的饮食品质。我们的对外改革开放必定会导致中国饮食文化与英国饮食文化有些方面的融合,也许会导致新的饮食文化的产生,或缩小中英双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英饮食方面的差异远远不止这些,更详细地研究它的差异能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英国的习俗和言行,在交际的过程中尊重对方或得到对方的尊重,取得较满意的交际效果。

[1]Edward T Hall.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1990.

[2]Kluckhohn Clyde.Culture and Behavior[M].Free Press of Glencoe,1962.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陈俊森,樊葳葳.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

[5]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

[7]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9]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10]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饮食
情景交际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何为清淡饮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健康饮食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