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景福镇生态茶产业对策

2015-08-15 00:48杨正富
云南农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茶农茶园农药

杨正富

(景东县景福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景东67621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增强景东县景福镇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力发展生态茶园,生产无公害茶叶,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

1 概况

1.1 生态优势

景福镇位于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边,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气候适宜,茶地周边林木繁茂、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pH4.5~6.5。通过检测,大气、水质、土壤等各项数据均在国际农业运动联盟制定的标准允许范围内。

1.2 茶产业现状

全镇现有茶园1698.5 hm2,占全县茶叶面积的12%。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378.5hm2,总产量1425t,平均亩产69 kg,总产值1710万元,茶叶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1%。通过生态茶园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地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还能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

2 存在问题

1)茶园管理粗放,产量低。

2)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加工技术落后,茶叶产品质量差。

3)茶叶营销网络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无品牌。

4)缺乏快速、简易的有害残留物检测仪器和检测技术,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法对生产和销售的茶叶进行检测,市场上销售的茶叶无法进行有害物质是否超标的检测。

5)

6)生产设施条件较差,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3 有利条件

3.1 自然条件优越

景福镇茶叶种植在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坡地带,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生态环境良好,无任何工业污染,是生产“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得天独厚的理想之地。

3.2 领导重视

茶叶作为景福镇的优势产业,市、县、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生态茶园建设办公室,2010-2011年,借普洱市委、市政府打造“普洱生态茶”品牌机遇和景东县委、政府打造“银生茶”的有利时机,引进杜仲、香樟、侧柏等遮荫树种15500株,免费发放给茶农在现有茶园中套种,面积1637.3 hm2。

4 对策措施

4.1 制定生产技术规程

茶叶是景福镇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骨干产业。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要制定生态茶的生产技术规程,使茶叶在无公害生产条件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使生产出的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指标均符合茶叶无公害质量标准要求。

4.2 加强茶农思想道德教育

茶农是生态茶生产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态茶生产的各个环节,影响生态茶的质量。要通过培训、示范、发资料等多种方式加强茶农安全生产的道德观念教育,安全生产技能、安全生产技术环节培训,提高种茶的科技水平,以道德观、市场观、效益观来自觉规范茶农的生产行为,让茶农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茶生产的各项技术措施。

4.3 完善普洱茶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1)对生产基地、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包装、贮运与销售等各环节进行监控。

2)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和认证,完善生态茶的生产体系、监测体系、认证体系和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无公害。

3)对有害物质污染的危险点进行重点监督,如基地环境的污染,农药、化肥的使用,产品后期的粗、精加工环节等,完善普洱茶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建立档案管理,做到有据可查。

4.4 修建保水、保肥、保土的高标准茶园

生态茶园建设,做好“园、林、水、路”的合理规划。茶园要建成等高梯田,梯面呈外高内低,内侧开设蓄水沟,山顶、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排水沟要与蓄水沟相连接,并在连接处挖积沙坑,以实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

4.5 加大投入,抓好体制和机制创新

应成立专门的茶叶生产办公室,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对茶农搞好茶树栽培、种植方式、施肥量、施肥方法、采摘标准和病虫害防治规范等生产环节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增加对茶叶生产的资金投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实施“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市场”和农、工、商、科、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茶叶发展体制与机制。积极引导和采取相应政策扶持茶叶龙头企业研究、开发、加工、销售茶叶。推动茶叶新技术应用和茶叶产业化进程,真正把景福镇茶产业打造成农民增收、财政增效、企业增利的特色支柱产业。

4.6 加强监管

1)加强茶叶产品产地环境的监管。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对茶叶产地环境的污染。

2)加强对茶叶产地农药、肥料使用的管理。实行市、县、乡镇农业部门包示范基地监控,发现使用违禁农药的坚决制止,农业部门应在主要茶叶产地设立茶叶安全用药警示牌。

4.7 建立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

加强茶叶生产过程指导,各级农业部门负责指导茶农严格按照生态茶生产标准进行生产,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污染源,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全面推行生态茶标准化生产。

4.8 加强检测,为实行市场准入制创造条件

加快建立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为产地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提供技术支撑,实行从田间到茶杯的全程监控。

4.9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茶叶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编印茶叶栽培与加工,《农作物无公害标准化使用农药手册》,安全使用农药的宣传资料发放到农户手中,在茶叶产地举办培训班,重点培训生态茶园建设,栽培、管理、采摘、加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使农民知道国家明令禁销使用的农药等,并向农民推荐一批高效低毒的无公害生物农药,积极推广诱虫灯、黄板诱杀、生物降解农药,使广大茶农掌握安全使用农药的方法,推广安全种茶技术。

4.10 对茶叶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

病虫害的发生为害既影响产量,又影响茶叶的品质。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严禁使用禁用农药。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采用人工捕杀、灯光诱杀、异性诱杀、人工防除杂草等综合防治措施。化学防治要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宜低容量喷雾。严格按照GB/T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宜使用生物源农药。

[1]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茶农茶园农药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茶园飘香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早春茶”开采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