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茶壶的文化艺术价值

2015-08-15 00:44许息根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茶器茶具茶壶

许息根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众所周知,紫砂工艺,以其制作精湛,严谨朴实,雅致凝重等风格特点,名播海外,深受大众喜爱。当代紫砂茗壶的制作技术及装饰艺术,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和发展。紫砂泥色彩的调配更加运用自如;纹饰采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书画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造型也更加新颖别致。

茶具,亦称茶器或茗器,两千年来随着饮茶法的递变、茶类品种的增多,茶具的制作技术也日趋完善,变换不同的机能和形制,发展出不同的面貌。学者认为“一部中国茶器流变史,就是一部饮茶生活文化全史的缩影。无茶器的文化,即无饮茶的文化,反之亦然。”的确,自古以来,茶具始终是茶文化发展的重心之一,茶具无时无刻不围绕着茶,例如唐代陆羽所推崇的越窑青瓷碗,宋人独钟的建阳和吉州黑盏,以及明代的定窑白盏及宜兴紫砂壶,早就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和宋代以前,因行煮茶法与点茶法,所以饮茶用的茶碗是此时茶艺的重心。但是到了明代泡茶法大行以后,茶具的重心慢慢地转向茶壶,近四百多年来,茶器的重心始终集中在茶壶身上,未曾稍离。

工艺品当然首先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工匠们在手口相传的过程中,制作技术不断提高,最终使其既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又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性,既能给人们生活带来实际的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让使用者或观赏者得到审美的愉悦。宜兴紫砂壶正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一个杰出代表。

当代紫砂茗壶的特怔是充分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强的优势,把壶艺师们丰富的艺术想象立体化。作为紫砂茶具,它厚薄有度,端握顺手,注茗流畅,用来得心应手。作为壶艺,它集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于一体,圆器骨肉亭匀,珠圆玉润;方器线面挺括,轮廓分明,筋纹器节奏有序,纹理精巧;塑器肖形状物,理趣兼备,体现了高度的美学法则。特别是在装饰上展现出多体书法的诗词歌赋、花鸟山水及图案人物等等,使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与壶艺融为一体,更增添了迹外传神的韵味,使人饮以孟臣壶为主要代表的宜兴功夫茶壶,产自江苏太湖之滨,以壶小色佳在各式茶器中独领风骚。自明末清初起,宜兴小壶在闽粤沿海地区,与功夫茶俗所产生的种种交流,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长达三百余年、宜兴陶文化与功夫茶文化相激相荡的壮阔史诗,造就了闽粤地区盛极一时的“宜兴冲罐”热潮。功夫茶俗随着闽粤移民进入台湾后,自此带有“小”、“圆”、“红”特征的陶壶,近二三百年来都是台湾泡茶用壶的主流。

紫砂壶的价值在于它集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章、题铭、绘画、书法、雕塑、篆刻诸类艺术,共融于一体。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鉴赏紫砂壶款一方面是鉴别壶的作者,或题诗镌铭的作者,另一方面是欣赏题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金石篆刻。紫砂壶质地古朴淳厚,不媚不俗,被誉为“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要很好的欣赏紫砂壶就要把握其造型及装饰艺术。

清代文学家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就有过描述:“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橘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粟之香……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说的就是紫砂壶中丰富的色泽,对紫砂壶美感的赞词溢于言表。

紫砂陶器是我国众多陶瓷门类中较为特殊的工艺品,悠久的古代文明历史给它们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而产生并孕育紫砂的地域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特征和文化背景。宜兴砂壶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欢迎,不仅用它泡茶品茗,在摩挲把玩之余,还以各种方式赞美、歌颂它。

[1]《紫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茶之余,油然产生陶情冶性的美感。

猜你喜欢
茶器茶具茶壶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潮州工夫茶具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二)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美轮美奂的茶具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