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探究交流课型的实践与思考

2015-08-15 00:51汪雯婷
语文天地 2015年31期
关键词:课型角度现象

汪雯婷

苏教版必修三第一板块新调整为《语言的演变》《汉字王国中的“人”》《咬文嚼字》《简笔与繁笔》。在高考题型改变的大背景下,在文本教材中加入语言文字板块既能避开语言文字题海强化的误区,又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重视,从而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

《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采用探究交流课型,三个层级的教学目标并行:①活动探究,积累整理有关语言演变的现象。②文本研习,了解语言演变的一些现象和规律。③总结探讨,培养对母语的感情,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尽量贴合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探究交流课型是语文活动课中较常用的一种形式,而保障探究活动课的效果,需要明确课堂构成的要素及其效用。

一、文本:保证探究交流的方向性

探究交流是基于文本的课堂活动,而课堂的效果依赖于文本。本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的特点适合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积累语言现象,从而参与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吕叔湘先生指出:“我们在生活当中会遇到文言,遇到文言要能够看得懂,这就是目的。”写作本文的目的旨在说明文言阅读的问题。本文的文本特点:①工具性。本文是实用性的说明文,文本本身严谨实用。②人文性。渗透着对祖国语言演变、语言使用的情感态度。③生活性。语言演变的现象举隅与生活、学习有很强的关联。

依据文本设计课堂环节。①根据文本类型确定探究交流的题目:“积累整理你在语言生活中发现的语言演变的现象”。②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文本研习的方向:在文中吕叔湘老师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去发现语言的演变?具体问题设置为:语言演变的特点是什么?语言演变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每个方面具体又是怎样演变的?无论是与文本初次对话的探究发现,还是基于文本的问题探究,都是以文本为基础。紧抓文本的传统课堂固不可取,但全然抛开文本的热闹,也不是探究交流课想要的效果。

二、学生:保障课堂呈现的独特性

学生是探究活动课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有效展开的保障。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课前准备、课堂呈现两个环节。课前准备首先是学生与文本以及生活的对话。预习《语言的演变》,选取角度发现与整理生活中的语言演变现象。其次是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同一角度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不同角度的学生之间交流,拓展广度。课堂呈现首先按照学习小组自主整合拓展,去粗取精。然后以每个小组为整体在全班进行展示。每一个学生是独特的个体,这就基于学生的能力层次量身定制了一节不可复制的语文课。既有别于传统课型的整齐划一,又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丰富了课堂的呈现。

三、教师:保障文本学习的充分性

探究交流课是以ARSC 理论为基础的新的课堂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预习为基础,以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为主。但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有片面性与盲目性。如在本文的教学中,对于生活中语言演变现象的发现,很多学生抛开文本,从字源的角度探究汉字的前世今生。但学生自身的人文积累和理解能力存在局限性,如片面地看待汉字简化现象以及网络词汇现象,所以在探究交流课中,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

教师的课前准备需要分析把握文本特点,考证探究交流课型的有效性。①备文本,依据文本特点有效设计探究交流课的切入点。②备学生,预设学生的思考角度,并做更加深广的准备。教师在学生课堂呈现时的引导点评直接影响文本学习的深度、广度。如本文预设学生的角度有:从字源的角度理解语言的演变;汉字简化的演变,辨析简体与繁体;古今词义的变化;新增词语,以及如何看到网络词汇;方言现象。

教师在学生展示环节要做以下几个角度的引导、深化。①从字源的角度,可结合林西莉《汉字王国中的“人”》,并利用汉字字源网等工具,做兴趣方面的拓展学习。②汉字简化的现象。从汉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角度辩证看待。③古今词义的变化。结合高中文本教学中的文言现象,简单介绍广义通假字的内涵。④新增词汇,尤其是网络词汇,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角度。教师利用学生兴趣点,引导学生理性地分析利弊。网络词汇,造词多元化,能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语句简洁,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立意独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师生间容易产生“网络代沟;不利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追求幽默易懂,甚至低俗恶搞。⑤方言现象。从学生熟悉的地名入手,从地名讹变的角度,给学生更多的视角。如因避俗就雅,泼妇营改为破布营;因避恶就善,鬼人坊改为新民坊;因方言语音,黄鹂巷演变为黄泥巷等。

探究交流课型需要明确文本、学生、教师三者的地位以及三者间的关系,而一堂收效较好的探究交流课也受学生能力高低的影响,需要教师长期的实践与反思。

猜你喜欢
课型角度现象
神奇的角度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角度不同
人啊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