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2015-08-15 00:50沈凤臣
语文学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体验式文本阅读教学

○沈凤臣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一直都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一直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却很少顾及这些知识信息有多少能被学生接受。这种教师“一堂言”“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格局无疑是有许多弊端的。我们都知道,中学语文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因为语文课堂上讲授的许多文本往往都是富含有生命体验的文本,“我手写我心”,在这些文本中大多贯穿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这些情感体验和价值要素必须通过读者的细心阅读才能被感知,被察觉和被了解。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教学活动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告知,不再是单纯的以接受为主的知识掌握性活动,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探究性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学习和建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以理解、体验和感悟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重建的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方式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的多向的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形成和谐个性的交往活动。

现代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体验式教学正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实践,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对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巨大的帮助和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就体验式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以下实施策略:

一、在情感朗读中体验

读是形声于外,动情于内的过程,通过读,可以达到自我,与他人情感、思想的交流,从而深化体验。学生在读对、读通、读好课文的训练中,不仅能体验到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还会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体验、意会到文中的内涵及思想感情,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重在欣赏,重在沉潜诵读、把玩品味。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元人赵文说:‘诗之为教必悠扬讽咏而得之,非如他经可徒以训诂为也。’诗通过诵读,体味到一种情,一种意,一种韵味,一种意境。”①例如我们在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体会到的是苏轼那恢弘的气势;诵读《雨霖铃》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感受到的是柳永那婉约的词风;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王维的《渭城曲》“西出阳关无古人”,品味到的是不尽但永恒的孤独感;吟唱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领略到的是大丈夫的满腔豪情。通过对诗歌进行朗读、朗诵、吟诵、吟唱,可以充实诗歌的意境,不仅加深了对诗歌本体的理解,还以读促进情感的生成,又以情反馈于诵读,使学生不断体验,不断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在语言想象中体验

阅读活动是一个体验、审美的过程,是一个对语言文字品味的过程。在中学语文课程当中,每个文本都为读者开辟了独特的艺术空间,都能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体验。“语文的想象阅读教学是一种体验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文本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教师从中起到主导作用,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②我们知道,作为文学作品的课文,每篇文章都有许多空白点和模糊性,这就需要读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主动地去解读其中的内涵,依赖读者的想象去体验文本。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读者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心去品味才能体验到温暖的春风吹来,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的景色,从而使读者走进这样一种唯美的意境。又如在《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这是作者的想象,学生只有依赖文字并通过自己的想象,激发已有的经验,才能理解作品描写的荷叶,通过想象体验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得到美的陶冶。因此,语文的教学应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通过想象体验文本的过程,展示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从而得到艺术的陶冶、情感的提升。

三、在活动互动中体验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③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在活动实践中体验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实践,会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活动的亲历性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行为与思想合拍的愉悦,使学生的知识产生迁移,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对课文进行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如郭初阳老师在讲《远和近》这一诗歌时,在上课之始不说诗名而是让学生通过诵读诗歌,用一个几何图形阐释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得到三角形这一图形的目的之后,便让学生根据这个图形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给这首诗命名。学生先是独立创作,随后,四人小组讨论,之后选出最佳题目,并说出理由。对于每一个题目,教师都对学生进行追问,让学生把理解的内涵表达出来。在这里,郭老师推陈出新,根据《远与近》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角色互换亦是教学活动中体验的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文章设定角色,让学生进行扮演,通过亲历角色过程,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使学生更深刻更真切地理解人物的个性化行为,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思想的理解。在活动中体验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熟悉课文,揣摩角色,再借助角色表演等活动方式,将自己内化的经验以适当的言语、动作、表情等表现出来。体验式教学主要侧重“体验”二字,针对文本情景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角色能够加深学生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讲述反映人物遭遇和情景事件的文章时,最好将学生渗入其中,使学生通过对角色的选择和扮演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更深切地感受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生活阅历。例如在讲述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将学生分为邹忌、妻、妾、客等几个角色,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邹忌纳谏的技巧,以及自己对一些事情产生的反应,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也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面临类似事情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四、在对话交流中体验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完成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见解一般是多元的,对课文的体验有时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也许开始时的体验有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进行更深层次的体验,以互通有无、相互启发,解决矛盾分歧,达到对文本理解的理想境界。比如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教师先是让学生做感受性的朗读,学生对郁达夫先生有了一个印象。这些印象虽然各个不同,但总体而言还是直觉式的,欠深刻。于是教师明确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为话题,让学生自由组合为“破院秋色”、“落蕊秋意”、“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五个讨论与发言小组,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通过肯定、诘问、剖析等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言思考、揣摩,言说自己对郁达夫笔下的秋景的独特理解、感受,最终让学生对“故都的秋”以及郁达夫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文人的生命意识”等等有了深刻的体验。

课改以来,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渐被语文教师认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上措施,即利用情感朗读、语言想象、活动互动和对话交流等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个体体验,进行“体验式教学”。相信这与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与“训练式教学”大不相同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气象。

【注 释】

①陈琦.语文体验式教学刍议[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②张春阳.语文想象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③贾鑫.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大卫·库伯.体验式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沈红娟.中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5]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体验式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小学生体验式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