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汉字在历史上的称谓

2015-08-15 00:50任海潮
语文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谓之时期汉字

○任海潮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从古至今,人们对汉字的称谓五花八门,有的称谓仍一直使用,如:“字”、“文字”等;有的只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到后来已经不被人们使用,如:“名”、“书”等。本文主要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这五个历史时期对汉字的称谓进行分析。从这些称谓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下汉字称谓的不同以及汉字称谓的来源。

一、称“文”

1.先秦时期。《尚书·序》:“由是文籍生焉。”《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十五年宗伯曰:“故文,反正为乏。”昭公元年医和曰:“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杜预并《注》:“文,字也。”《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阙文也。邢昺《疏》:“文,字也。”《孟子·万章上》:“不以文害辞。”朱熹《集注》:“文,字也。”

2.两汉时期。《汉书·艺文志》云:“古制书必同文。”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后汉书·张衡传》:“饰以篆文。”

3.魏晋南北朝时期。张揖《上广雅表》云:“夫《尔雅》之为书也,文约而义固。”

4.隋唐时期。张参《五经文字·序例》:“王者制天下,必使车同轨,书同文。”

5.宋元明清时期。顾炎武《答李子德书》:“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章太炎《章氏丛书·简论卷三》:“文因于言,其末则言秋迫而因于文。”

许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1]段玉裁注:“错画者,交错之画也。”顾炎武《日知录》:“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如《左传》:‘于文,止戈为武’,‘故文,反正为乏’,‘于文,皿虫为蛊’,及《论语》:‘史阙文’,《中庸》:‘书同文’之类,并不言字。”

“文”的本义是交错刻画的花纹,是依据事物的图像来绘制字形的。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这些文字符号的来源都是客观事物的图像,是象形文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可见,最早的文字是依据实物的形体来描绘的,所以用“文”来指称这种文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称“字”

1.先秦时期。吕不韦著《吕氏春秋》悬之咸阳市,曰:“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

2.两汉时期。《汉书·艺文志》云:“太史试学童,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辙举劾。”李长《元尚篇》:平帝时“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人,各令记字于庭中。”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凡《仓颉》一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郑玄说:“古曰名,今曰字。”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书·江式传》云“隐别古籀奇惑之字。”唐封演《闻见录》云:“搜求异字,复撰《字林》七卷。”《魏书·术艺传·江式》:“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陈书》:“虫篆奇字,无所不通。”颜之推《颜氏家训》:“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4.隋唐时期。林罕《字原偏旁小说》:“随字训释,使学者简而易从。”

5.宋元明清时期。陈瓘《复古编序》:“字之合于古者,皆所不论。”陈第《毛诗古音考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段玉裁《广雅疏证序》:“学者之考字,因形而得其音,因音而得其义。”王引之《经义述闻》:“古者夏雅二字互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圣人造字,实自象形始。”王念孙《广雅疏证序》:“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黄侃《音韵略说》:“昔结绳之世,无字而有声与义。”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皆托其字谓表识。”李从周《字通》:“字而有隶,盖已降矣。”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许慎《说文解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聲。”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字,兽曰卜嵼。引申为抚字,亦引申之为文字。”《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字”的本义是生子,后来引申为表示文字的字,可能是由于上古时期多异体字,而异体字主要是由于孳乳方式产生的,如同雄雌相合而生子,这就与字有孳乳的意义有一些联系,因此用一个单音字“字”来表示汉字的称谓,这是用的其引申义。

三、称“名”

1.先秦时期。《周礼·大行人》:“九岁属督史谕书名。”郑玄注:“或曰:古曰名,今曰字,使四方知书之文字得能读之。”《仪礼·聘礼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管子·君臣上》:“书同名,车同轨。”黄侃《义疏》引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

2.两汉时期。《魏书·咸阳王禧传》记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

《释名·释言语》:“名,明也,名实使分明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鸣而命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许慎《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墨子·经说上》:“所以谓,名也。”陈澧《东塾读书记》:“未有文字,以声为事物之名;既有文字,以文字为事物之名,故文字为之名也。”

文字起源于图画,它的发展演变,大都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当一些简单的图形和语言结合成为文字的时候,所谓文字,就代表一些实物的形状,其所代表的语言,也只是实物的名字,所以把这种文字叫做“名”。《说文》中对名的解释是在夜间彼此看不见,就用声音来辨别,所以将文字称为“名”是就其语音的角度来命名的。[2]

四、称“书”

1.先秦时期。《荀子·解弊》:“好书者众也,而仓颉独传之,壹也。”《韩非子·五蠹篇》云:“仓颉之作书者,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传》:“书着,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曰‘书契也。’”《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者也。”《礼记·中庸》:“书同文。”成玄英《疏》:“书者,文字。”

2.两汉时期。《说文解字·叙》:“书或不正,辙举劾之。”《史记·三皇本纪》:“太昊、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刘安《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3.隋唐时期。李贺《感讽》:“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许慎《说文解字》:“书,著也。从聿,者声。”王筠《说文句读·聿部》:“聿,书写其本义也,因而所写之字谓之书。”

“书”的本义是书写,记录,记载。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刻画或写画在竹简上的叫做书,这是就其书写载体而言的。“书”字形采用“聿”作意符,采用“者”作声符。“聿”是用来书写本义的,是就意义而言的。形声字的意符表示其意义的归属。

五、称“文字”

1.先秦时期。顾炎武《日知录》说:最初见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时所刊立的琅琊刻石“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2.两汉时期。《史记·秦始皇本纪》:“车同轨,书同文字。”《说文解字·叙》:“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大人有所招呼,则刻木为信,虽无文字,而部众不敢违犯。”王充《论衡·墨知篇》:“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书·帝纪叙》:“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隋书·突厥转》:“无文字,刻木为契。”《旧唐书·南蛮传》:“俗无文字,刻木为契。”《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大人有所招呼,则刻木为信,虽无文字,而众部不敢违犯。”

4.隋唐时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张怀瓘《书断》:“夫文字者,总而为言,包意而名事也,分而为义。”唐代的贾公彦《礼记义疏》说:“古者文字少,则曰名,后代文字多,则曰字。”

5.宋元明清时期。王应麟《玉海》:“正时俗文字之谬。”黄侃《音韵略说》:“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王国维《观堂集林》:“盖其流期于有别而其源不妨相通,为文字变化之通例也。”沈学《〈盛世元音〉自序》:“文字者,智器也,载古今言语心思者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文字有义,有形,有音。”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复音词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将“文”和“字”固化为表示“文字”来表示我们书写的字。

6.称“书名”。《周礼·春官》:“掌书外令,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书名”指文字。[3]

7.称“汉字”。《元史·兵志·马政》:“(马)收除见在数目,造蒙古、回回、汉字文册以闻。”

“汉字”是区别于蒙古、回回文字的。由此可知,所谓“汉字”,是指中原汉族人所使用的文字。《元史》中虽然已出现了“汉字”一词,但在以后的几百年中,中国的读书人仍习惯上把自己所使用的字叫作“文字”,而不叫“汉字”。

8.称“书契”。

1)先秦时期。《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2)清朝时期。章太炎《小说略说》:“而书契与口语益离矣。”清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东南临海,西北不临海,书契所能言,无有言西北海状者。”《传》:“书着,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曰‘书契也。’”

“书”的本义是书写,记录,记载。“契”有刀刻的意义。通过“书”和“契”的方式把汉字记录下来,由此发展,合而称之为“书契”来表示其所记录的文字,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

汉字在历史上的称谓可谓名目繁多,后代也继承了前代的某些称谓,但就只有“汉字”这一称谓保留下来,一直沿用到今,这大概是因为在中国,汉族是构成国家的主体民族,因此,“汉字”也就成为全民共同使用的文字的称谓,以区别于国外的埃及文字,玛雅文字等,也可以区别于国内的蒙文等。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2.

[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齐鲁书社,1981.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2013.

猜你喜欢
谓之时期汉字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钱本草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