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多语族群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调适

2015-08-15 00:50郭敏
语文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蒙古语内蒙古地区内蒙古

○郭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不同地区的融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往来频繁,多种语言的使用日益增多,多语兼用成为一种趋势。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语言的交流和共同使用现象历史悠久,由于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少数民族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使用汉语。[1]因此,在内蒙古地区,各语言的和谐发展不仅对本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对维护地区治安和国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对学科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内蒙古地区多语族群及语言文化现状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以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为主。全区分设3 个盟、9 个地级市,其下又辖102个县(旗、区),呼和浩特市、包头、赤峰、乌海、通辽、呼伦贝尔、鄂尔多斯等为区内主要城市。其广阔的土地孕育多种语言,各语言异彩纷呈。以工业城市包头市为例,包头市现有蒙古、汉、回、满、达斡尔、鄂伦春等31 个民族。包头市人口总数246 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5 万,占总人口的5.46%;蒙古族人口7.2 万,占总人口的2.96%,是包头市第一大少数民族。蒙古语是官方承认的正式语言之一,在全市机关单位和商店的招牌上均有使用,但民间使用人数很少。[2]

内蒙古的官方语言为普通话,而蒙古语为另一种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语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代表,而且还是本族人民交流的工具,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而且蕴含了蒙古民族丰富的文化感情。[3]

1.内蒙古地区蒙古语的使用情况。学术界的调研研究发现,以蒙古族为主的聚居区,在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单纯使用蒙语的人数约是50%,兼用蒙汉两种语言的大约是90%,约9%以下的人使用汉语。在口岸城市行政单位中,50%左右的人使用蒙古语言,86.4%的人使用蒙古语或蒙汉两种语言,13.6%的人使用汉语。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中主要使用蒙古语,有时也使用蒙汉两种语言,但很少使用汉语。不过,同下一代人的交往中出现了使用蒙古语的比例下降的情况(在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大约下降了10%,在口岸城市大约下降了20%),使用蒙汉两种语言的比例上升(在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大约上升了10%,在口岸城市大约上升了20%)的趋势。各城市蒙古语使用情况不尽相同。锡林郭勒盟东乌穆沁旗(牧区)、二连浩特市(口岸城市)的情况较好,通辽市科左右旗(半农半牧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半农半牧区)的情况较差。绝大多数蒙古族对自己的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信心,使用蒙古语心态很好,91%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喜欢说和用蒙古语。这是蒙古语使用中表现出来的蒙古族心态的积极反映,也是主流。但是9%以下的人持有相反的观点。这说明一些蒙古人在汉语成为强势语言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母语失去了信心。蒙古语使用比例下降,在一些家长中出现了让孩子接受蒙汉两种语言教育的趋向。认为孩子应该接受蒙汉两种语言教育的家长人数增多,已达到50%以上。[4]

2.内蒙古地区“三少”民族的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资料显示,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双语人的比例高达90%左右。实际上,这三个少数民族大都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然而60 岁的高龄老人只会说本民族语言。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有很强的本民族感,但在语言态度上相对比较宽松。九成以上的人宁愿多学一门语言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在下一代语言教育上,他们面临着一些问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流利地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实际上,汉语的强力冲击,本民族语言使用的范围很狭小。例如,鄂伦春族人口较少,保留着传统民族文化和语言,但是因为其人口少,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年青一代的汉化水平越来越高,语言也面临着濒危的地步。其语言的情况也更为严峻,在3 ~10 岁的孩子中基本上已经没有人会说鄂伦春语,除了极少数能够听懂一部分以外,绝大多数不懂本民族语,最不好的后果就是鄂伦春人会放弃自己的语言,甚至被其他所谓强大的语言所吞并。[5]但是从保护传统文化和语言角度看,这使得鄂伦春族语言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尽管老年人还是使用该语言,但是年轻人是传承语言文化的主要力量。

3.其他语言的使用情况。在内蒙古地区,除了蒙语、“三少”民族的民族语言外,外国语的使用越来越多。因地缘和经济交往的关系,内蒙古地区新蒙语、俄语、韩语、英语的使用较多。因内蒙古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毗邻,境内有1051 公里的中俄边界线,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近年来,内蒙古迅速增长的经济势头受到全世界瞩目,而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我区在各个方面与俄罗斯的交往日益密切,俄语在边界地区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多语族群带来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负面效应

语言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最明显的特征。民族感情、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基本上是建立在民族语言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交往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在不同民族之间的实际交往中,人们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语言差异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成为影响民族间交流与合作的障碍。

1.多语族群及语言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相互理解的障碍。跨文化交际中,主要体现在使用语言的不同。每种语言都是基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心理状态下形成的,每种语言都代表一种本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习惯。而在一定的地域内,如果有多个语言群体,对于相同语言群体来说,可以找到共同的语言话题,但如果不同语言群体里的个人进行交流时,首先会有语言障碍,语言交流不顺畅不明白对方讲的是什么内容,便无法从事对应的活动的。不同的地区都会产生不同的方言,不同方言的人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饮食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大,在一个固定的地域内会出现多个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人们之间交流和理解的难度。

2.多语族群容易在语言文化使用功能上产生差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这就会使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流时产生矛盾。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聚集着蒙、汉、回、满、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除了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他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或文字,这就导致了语言文化出现差异。汉语是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在内蒙古地区,回族和满族使用汉语,其他少数民族在进行交往时也会兼用汉语。汉语是内蒙古的官方使用语言之一,其在政治、法律、财政及文书方面使用更为广泛。

3.多语族群容易出现语言单极化现象。由于历史因素,少数民族聚居地语言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与外界的交流很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一些人学习并且使用汉语,逐渐出现一部分能够熟练使用双语的人,但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双语地区,交流只是停留在部分人的层面上。

虽然双语或者多语的使用使传统民族扩大了交际区域、提高了交际能力,客观上为改善生活增加了一种技能。但是,这种双语或多语状态很不平衡,强势的语言占据了很多的优势领域,双语或多语已经难以相持,语言单极化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频繁的语码转换,会使语言固有的结构发生变化,也使语言传统功能域收缩,从而发生语言转用。[6]

三、对多语族群语言文化差异负面效应的调适和规避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年)》提出要重视语言文字的作用,发挥其在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和媒体化普及的时代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内蒙古民族文化融入世界的形势下,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合理而科学地规划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

1.做好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资源规划及多语规划。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直接影响语言的交流与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更是不可能逃脱此影响。具体应用到内蒙古地区而言,就是要树立语言资源观,实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战略,做好语言资源规划及多语规划,通过法律、行政、财政等多项实践方式来支持区域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推动其健康成长。具体内容涵盖了从教育、文化等方面,同时以公共财政资助的方式,借助学术会议等各类形式进行交流。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认识到内蒙古地区各少数民族语言以及由此构成的多语族群在国家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2.利用语言政策为少数民族语言和多语族群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在各种文化形态中,知识能得以世代相传,其主要载体就是语言,故而语言极大促进了非物质性文化的发展。对内蒙古地区而言,利用《宪法》规定语言政策、借鉴国外其他地区行之有效的语言政策,针对内蒙古地区多语族群的客观现实,为少数民族语言和多语族群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同样是规避负面影响的重要举措。

3.加强保护濒危和弱势语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平均每月就消失2 种语言。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他的消失会导致人类许多重要文化的消失。例如目前我国的赫哲族,主要分布在我们东北黑龙江省,赫哲语只有老人交谈时才使用,且多限于非正式场合。另一个例子是土家族,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但是会说土家语的人还不到总人口的3%[7],同时为了把这些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能够生动地保存在后世人类的历史文化记忆中,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录音摄像等数字技术来直观记录和保存那些即将消失的语言。内蒙古地区而言,应将蒙古语的保护和传承纳入国家层面,对于“三少”民族的语言及其传统文化,从地方政府层面而言,尤其要加强保护和传承。

4.通过合理利用大众媒体和互联网来保护语言多样性。只有保证了稳固的学习母语和使用母语的时间和场所才能保证语言多样性的持续发展。当代大众媒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特别是对于相对缺乏文化娱乐活动的少数族群,作用尤为明显。因此,我们需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扬长避短,并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大众对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只有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人们结合实际情况,意识到自身特色语言的重要性,才能推动语言多样性的长久发展。互联网在发展的最初,使用对象的范围比较狭窄,会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构成威胁。但是目前在互联网上呈现越来越多的语言种类,这种潜在的威胁也将不存在。

总之,语言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和共同的财富。语言承载着人类的记忆、知识和价值,包含着语言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基本要素与动力。语言的消亡和丢失是人类无法弥补的知识损失和财富缩水。因此,对语言多样性和多语族群现象的保护与传承,对因此而带来负面影响的规避,都是个人权利的保证,是民族平等的体现,是需要学术界共同关注和推动的问题。

[1]李秀.试论内蒙古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J].前沿,2010(1).

[2]李耶.多民族聚居地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蒙古语保护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5).

[3]刘娟.内蒙古的语言现象概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4]照日格图.内蒙古蒙古语使用现状调查[J].满语研究,2007(2).

[5]徐世璇,关红英.鄂伦春语使用现状分析[J].满语研究,2001(1).

[6]范俊军.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J]. 兰州大学学报,2005(11).

[7]楼晓悦.浅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及其传承[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蒙古语内蒙古地区内蒙古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基于端到端的蒙古语异形同音词声学建模方法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提高翻译水平对年轻一代蒙古语广播工作者的重要性
Cataract in diabetes mellitus
首届蒙古语RAP专场演唱会——“无线内蒙古MONGOL RAP之夜”
可爱的内蒙古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