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资料性课程资源有效运用策略探究

2015-08-15 00:51俞晓燕
语文天地 2015年36期
关键词:艾滋病文本资源

俞晓燕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科书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结合教学实际,我觉得资料性课程资源的使用还有很多问题要思考。

一、盲目堆砌——资料性课程资源的低效运用

学习《艾滋病小斗士》,为了让学生对艾滋病有直观的感受,我从网上收集了很多得了艾滋病后病人的图片资料。上课伊始,我就将图片播放给学生们看。得了艾滋病的病人,十分悲惨,令人震惊。图片播放完毕,我话锋一转:“一位12岁的南非小男孩恩科西同样也得了可怕的艾滋病,但是他的死却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这样,我和孩子们就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学习《在大海中永生》,学生对邓小平同志的生平和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所知不多。基于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邓小平同志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同学互相交流。学生们对邓小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凌乱无章,占用了很多课堂学习时间,语文课堂变成了资料展示厅。

二、精心选择——资料性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

思考过后,我对以上两个案例进行了重设。学习《艾滋病小斗士》,我对图片重新进行了加工整合。在反复品读“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的情节后,学生心中已经初步感受到恩科西的顽强,此时,我动容地说:“你们知道吗?得了艾滋病是多么痛苦的事,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组图片。”播放图片,配上悲伤音乐,“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恩科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最想干些什么?”这样,利用画面让学生们对艾滋病有感性认识的同时,再读这句话,就能充分地感受到恩科西的顽强和可敬。

学习《在大海中永生》,学生课前收集的邓小平同志的资料内容虽然很多,但是散乱无章,没有主题,没有顺序,无法达到促使学生领悟文本内涵、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反倒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摒弃了让学生交流资料的做法,而是首先播放长安街送伟人、空中撒骨灰的精剪视频,使学生感受人民对伟人的崇敬和怀念。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选择百色起义、刘邓大军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文革中的几起几落、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等邓小平同志生平的重大历史事件,边呈现相关图片边口述,使学生感受到邓小平的雄才伟略,体验到邓小平的钢铁意志。这样一位被称为“打不倒的巨人”的去世,当然会让他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惋惜和沉痛,此时以音频呈现邓小平同志带着浓重川音说出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学生自然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厚内蕴。

两个案例的前后对比不难看出,基于怎样的目的和起点、选择怎样的时机、用怎样的方式呈现和运用等因素,决定着资料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果。只有当教师心中装着学生、装着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智慧精心选择与适当使用资料性课程资源,并将它们有效融入教学环节中,才能真正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三、资料性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策略

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课堂教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心中有案;第二重境界,心中有文;第三重境界,心中有人。这种看法对资料性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也有很多启示。

1.资料性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要基于文本

资源开发的起点、终点和重点都应该是文本,资料性资源的运用应该立足文本,补充文本空白,给学生提供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支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阅读重点,突破阅读难点,更深地思考文本内涵,领悟文本的精神内蕴。

2.资料性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要基于学生

高效地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要求我们用学生的眼光来读课本,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思考学生想知道什么,需要知道什么。当关注学生的需要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时,教师对资料性课程资源选择和整合才能更加高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各种资料的独特作用。

3.资料性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要把握时机

教师准确把握住最佳教学时机,往往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触碰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地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是雪中送炭,而不是越俎代庖。善用资料性课程资源,能提升语文课堂效益。

猜你喜欢
艾滋病文本资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 世界艾滋病日》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资源回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