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生自卑心理干预的个案研究*

2015-08-15 00:45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桐桐盲生情绪

李 军 张 士 芹

(临沂市特教中心 山东临沂 276034)

自卑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1]。许多盲生受视觉障碍、家庭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和集体生活中经常处于落后状态,久而久之失去信心,形成自卑心理,并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2]。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和不良的心理品质,长期的自卑心理影响盲生的学习,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干预盲生的自卑心理,减少其对学习和生活的负面影响,就成为盲教育实践中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研究针对一名具有明显自卑心理的盲生,通过分析其成因,并运用各种策略进行干预,有效地减轻了其自卑心理,提高了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一、基本情况

桐桐(化名),男,1995 年出生,全盲,身体健康,发育良好,但走路时盲态比较严重。无慢性病史,某特校盲部五年级学生。桐桐的父母是沂蒙山区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因山区交通信息闭塞,桐桐到特校上学时已15 岁。在校学习时,接受知识较慢,学习跟不上班级整体进度,尤其到了五年级,数学课上更显吃力。

桐桐的问题行为表现为上课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经常答非所问。晚自习时不写作业,独自呆坐。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无法正常休息。喜怒无常,时常乱发脾气。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情绪非常低落。2014 年出现一次自杀未遂行为。

二、原因分析

通过日常对桐桐的观察,教师发现桐桐是一个比较懂事、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但可能是入学太迟,智力开发相对滞后,以及基础较差,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另外,桐桐性格内向,思维反应能力较差,很少体验到成就感,进而形成极强的自卑心理。导致桐桐自卑心理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情感原因

表现为不能正视自己的身体残疾,总认为自己比其他同学矮一截,样样不如人,从而精神不振,产生自卑心理。遇事胆怯,缺乏竞争的勇气。由于上学、就业的限制及社会传统的偏见,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二)认知原因

家人的期望,对未来生活的忧虑以及成功盲人的榜样示范,使桐桐为自己树立了很高的人生目标。但学业难度的加深,知识面的不断拓宽,使得反应能力较慢的他,一是无法适应,过度紧张和焦虑导致学习成绩进步不大,二是自我评价降低,日积月累,变得消沉沮丧。

(三)行为原因

面对失败的情形,一方面,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为避免内心受到伤害,选择以身体健康为代价,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另一方面,压力的积累,又缺乏适当的情绪调节,产生无法脱离的低落情绪,消沉倦怠。

综上所述,由于身体的残疾、家庭的压力、学业的困扰以及情绪无法获得有效地舒解,使得桐桐容易情绪低落。然而,这种情绪的表达可能不被容许,进而被压抑下来或加以否认,所以其表现常常不是以忧伤情绪为主,而是在抱怨有很多身体症状,对自己的价值持有不实际的负面评价,自卑、自责、自罚。这是一个典型的因学业不良、环境影响引起自卑情绪的案例。

三、干预对策与过程

(一)对策

根据桐桐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采用以支持性心理干预为主的综合性心理辅导对策。支持性心理干预又称精神性心理干预,指干预者给予学生安慰、鼓励、解释、指导、疏通情感、调整情绪等,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逐步克服心理问题[3]。具体包括让桐桐充分讲述痛苦的体验,宣泄情绪,同时给他安慰信任;运用咨询者的知识和关怀来支持桐桐构建新认知,并伴以一定行为技巧的学习应用与生活指导,使他的低落情绪得以抒解,激发他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引导他走出自卑心理。同时,环境的协调对成功干预也很重要,包括家庭、学校两个方面,其中家庭环境的协调是关键。

(二)干预过程

1.对桐桐的个别辅导

(1)宣泄释放

我们利用课外时间与桐桐聊天谈心,以真诚的沟通交流慢慢消除他的戒备心理,使他能够接纳我们,把我们当作可以倾诉的好朋友。

最终,在接纳我们以后,桐桐终于向我们倾吐出学习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宣泄出了积存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他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太快,还没有听明白就过去了;学校里今年开设了专业课,上课时听不懂,一想到毕业以后必须靠按摩养活自己,就很着急,于是也拼命学,可成绩总是不如意;不明原因地想哭,常坐着发呆,在学校经常乱发脾气;功课落下了许多,又浪费了这么多时间,感觉自己怎么这么笨呀!而对于轻生的行为,桐桐告诉我们,他觉得活着一点意思也没有,什么都不想做;那天吃完晚饭以后,心情特别不好,就从二楼跳了下去。在对我们倾诉过后,桐桐显得轻松了许多,说话也恢复了平静,话语中透露着渴望,希望我们帮他找到摆脱困境的方法。

(2)发现心结

从桐桐许多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中,我们帮助他找出了其中深藏的不合理信念。例如:如果我的成绩不好,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老师不再喜欢我了,也没有人关心我;自己一无是处,任何人都比我优秀;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真是有罪;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为什么别人都能成功,只有我受到这么多挫折。归结起来,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绝对化要求”,以及“自我贬低”、“没有出路”、“自我责备”的夸张性反应,是典型的不合理信念的表现。针对他的不合理信念,我们首先运用了合理情绪疗法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自卑情绪是由不正确的认知导致的[4],通过举例子如海伦凯勒的故事,身边的同学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实例,使他明白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他学会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3)心理暗示

帮助桐桐正确认识、了解、接纳自己,分析问题的根源。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我们告诉桐桐,经常可以把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找出来,在心中炫耀一番。经常想想自己的优点,并告诉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就。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放弃。反复激励和暗示自己“我能行”“我能做好”等,重复一些让自己有信心的名言警句。

(4)及时自我强化

当桐桐认识到不合理信念以及自己的消极情绪后,我们帮助他予以放弃,并及时建立合理的信念,强化他的积极情绪和行为。通过多次心理辅导,使他渐渐明白自己身上也有许多别人不具备的优点,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尽了力,任何结果都可以接受(重过程,轻结果);风雨过后的彩虹,才是最美丽的;少去追悔过去,要抓住当前。我们要求他及时肯定自己,肯定自己在每天中的成绩和进步,不想消极的东西。

同时,我们帮助他制定合理的生活、学习计划。每天晚上睡觉前,考虑明天干什么。计划不能定的太高,但也不能太低,要留有一定余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这样使他每天都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计划,培养他的自尊、自信。每天晚上写日记,把美好的体验、进步、成绩记到日记上。只要坚持下来,就会发现生活越来越有趣。

为了促进桐桐自助能力的发展,调节好情绪,对消极情绪作建设性地宣泄,我们安排桐桐每天课余时间静听音乐,让自己感觉随音乐流动;每周和心理老师进行一次坦诚对话;每天早晨跑步半小时,晚饭后散步半小时。桐桐喜欢讲故事,让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讲故事大赛,以减轻消极情绪对他的不良影响,从而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2.和家长的沟通与协调

我们通过与桐桐家长的多次交谈,首先调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心态,建议不要再逼桐桐学习,放开手,相信孩子的自觉性;要经常和桐桐沟通交流,多给予关心、安慰,倾听他的讲述,给孩子以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陪他做一些他平时最感兴趣的事情;站在桐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要多给孩子鼓励、表扬,学会赏识。

3.和学校班主任老师的协调与帮助

在桐桐的自我强化阶段,我们让班主任老师有意识地改变桐桐的学习环境,其中包括安排他最要好的同学与他同桌。当桐桐有了一点微小的进步,老师就及时给予鼓励,在班上要有意识地多表扬他,鼓励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建议其他同学也要与桐桐多接近,多来往,用快乐的心情感染他,消除他的孤独与苦闷。

四、效果

经过一个多月的心理辅导,桐桐有了很大的变化。桐桐的情绪渐趋稳定,能够在学校进行正常学习,性格比以前更开朗、活泼,能主动和同学交流,有时还能运用所学的按摩技术给有需要的同学按摩。学校和班级的活动也能主动参与了,如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园之星”小歌手比赛,获得了二等奖。桐桐也从班级活动中找到了自信。桐桐现在与家人相处融洽,未再出现精神不振、自暴自弃等情况,谈话时有说有笑。总之,现在的桐桐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卑的阴影,变得比以前更为快乐和自信,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

[1]李季平.视障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5:118 -135.

[2]王建荣.对盲生自卑心理的探究[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203 -204.

[3]李茗,李光锦,刘艳.艾司西酞普兰合并支持性心理治疗对首发老年抑郁症治疗效果的对照研究. 精神医学杂志,2012(4):278.

[4]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1 -129.

猜你喜欢
桐桐盲生情绪
基于盲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
体育课中提高初中盲生身体素质的实践
“情窦初开”的桐桐
桐桐学唐诗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我家的“和事佬”
情绪认同
浅谈盲校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