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道德信仰的困境与重塑

2015-08-15 00:53任中平
关键词:信仰道德

丁 丽,任中平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新常态是一个相对平稳有序、可以合理预期的新阶段、新周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道德信仰的培育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社会文化的优化又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精神支持。青少年肩负着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有针对性地引导其道德认知的发展和高尚道德情感、意识的形成十分必要。

一、道德信仰的内涵及其功能

道德信仰涵盖“道德”与“信仰”两个具有自身规定性的范畴。信仰是由人类精神自觉产生的并引领人们不断去追求自我精神世界的过程。信仰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对自身力量和生存发展进程的反观或直接观照。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对道德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的认知,而对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在康德看来,道德信仰就是对道德规律崇高的敬重和坚定不移的信奉;在贺麟看来,道德信仰是对人生与人性、良心或道德规律、德福相统一的信仰。从新常态下的德育视角来分析,道德信仰则是人们在对生存发展的价值、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道德规范、人生道德理想和个人道德价值的笃信与敬仰。道德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理智与情感的有机结合、现实性与超然型辩证统一的特征。道德信仰作为价值论意义上的一种价值预设,是一种价值理想,更是以意义世界的“至善”“幸福”“自由”为目标的道德追求,而非逻辑结论或既然的事实。

道德信仰作为一种已被主体内化了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个人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人格塑造功能。道德人格是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道德责任、道德义务以及人生价值的范式。人们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情感世界的丰盈和完善,甚至道德责任和义务的确认,都需要通过道德信仰的塑造才能完成。第二,价值导向功能。道德信仰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支柱,通过确定奋斗目标,为人的价值观追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精神文明建设面临重重困境,道德信仰肩负着“掌舵”“过滤”和“筛选”的责任,它能唤起人们的潜能,引导人们积极地创造自身的价值。第三,情感激励功能。道德信仰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德育目标,个人道德意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培养都以道德信仰为依托。第四,意志凝聚功能。道德意志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道德信仰是道德行为可靠的、稳定的动力之源。道德教育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社会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都离不开道德信仰的精神动力支持。从某种程度来看,道德信仰无形中会给意志群体中的成员以一种内在的约束力,而在其个体正确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的指引下,更有助于健全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

目前,道德信仰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需要对此进行认真研究并寻找解决对策。

二、新常态下道德信仰的困境

有研究者指出,“道德信仰是道德情感世界与道德主观生活的最后支撑力,它在某些方面深层次地维系着社会个体的道德生活与伦理秩序。”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德”与“得”的矛盾冲突使得道德信仰陷入危机。探究道德信仰迷失之原因重塑道德信仰的基础。

(一)道德信仰危机的现状

第一,道德意识淡薄。当下,中国正处于价值观念多元碰撞、新旧交替的转型期。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人因物质利益的熏染而一切向“钱”看,放弃了对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甚至蔑视道德。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时下人们唯一“钱”是图、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的真实写照。

第二,道德情感淡漠。新常态下,对传统道德情感的淡漠,使得人们面对不良道德行为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众多鲜活的案例反映了当前社会道德滑坡危机下人们对于道德情感的漠视。

第三,道德规范缺失。破坏自然环境、扰乱公共秩序、毁坏公物等违反社会公德事件的,可以归因为一些人道德的失范,但在深层次,这是社会控制和约束体系逐渐弱化的结果。

此外,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道德评价功能的弱化。道德评价功能的弱化使维系道德的社会舆论、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习惯失去作用。道德认识功能的弱化使人们在道德认识上发生错位,进而导致道德乏力,道德行为规范失效。

(二)当前道德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市场经济两重性对价值观的冲击。社会道德信仰的效应主要归因于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偏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者的个性解放,培养了民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平等观念;另一方面,又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盛行,使“注重实用,追求功利”的价值观逐渐地取代“重义轻利,默默无闻”的价值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进而引起人们道德观、价值观的扭曲,造成道德失范的现象。例如,重庆、四川等地部分家电市场惊现“小夭鹅”等山寨货,这些“山寨版”家电假冒央视上榜品牌,“坑”“蒙”“拐”“骗”,造成经济混乱,严重地损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第二,社会法制不健全导致价值的失衡.社会转型期,我国民主法律法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一些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谋私利,一些不法商人将金钱、物欲视为自己所信仰的“上帝”,在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的同时,严重丧失了伦理道德底线。某些政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借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名义,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在工作作风上,为了一己私利或小团体的利益,利用虚假的数字材料,谎报“政绩工程”;在工作状态上,搞“在编不在岗”的形式主义,甚至利用浮夸虚报等欺骗手段,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欺上压下,严重破坏党风、党纪,有损政府执政为民的形象。

第三,文化交融造成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新时代,一些不良的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深刻地影响并冲击了国内人民的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异质同构,必然引起多元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在价值领域,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社会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仁”“义”“礼”“智”“信”相冲突,使得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行为发生分离。我国的德育教育体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重视原则灌输,轻视道德培养;重视理论知识记忆,忽视基本道德行为践行,使道德行为主体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自觉,扭曲了道德教育的真正使命,在弱化人们道德情感的同时,使他人丧失了对道德信仰的追求。在现实的道德信仰危机中,表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道德精神软弱等心理问题突出,出现“厌烦”“郁闷”甚至自杀等状况。

第四,评价机制不成熟加重道德的心理矛盾。以社会舆论监督为主、以个体良心体问方式为辅的道德评价机制出现一些负效应。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评价机制在社会赏罚机制不成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完善、多元价值观混乱,以及个体认知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出现偏差的情况下,滋生出一些不和谐的行为。社会舆论监督的不力和社会个体内在良心体问的淡化,使得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见义勇为事件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严重挫伤了人们的道德积极性和道德责任感。现实生活中“好人没有好报”等现象的不断发生,导致人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的膨胀。“彭宇案”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遇到事情时即便心存善念,也会在行动前重新考虑“道德投资的多少和方向”。

三、新常态下重塑道德信仰的有效路径

新常态下,道德信仰的重塑既要充分继承传统道德信仰的内涵,又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的道德信仰精神衔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教育,是社会转型期重塑道德信仰的当务之急。

(一)从社会性出发重建道德信仰

第一,发展经济,优化社会环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新常态下,只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提高人的素质提供物质支持和经济环境,才能为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提供社会实践的历史舞台,才能为重塑道德信仰提供经济条件和社会化环境。第二,加强法制,维护道德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法制建设与道德信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道德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治理腐败力度,强化道德自律和他律,进而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在必要的情况下,国家还可以通过立法,把某些道德规范体系纳入法律的范畴,使其更具制度性。第三,强化机制,保障道德运行。社会公正监督机制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的运行离不开赏善罚恶机制。在强化道德监督机制方面,大众媒体尤其是主流传播媒介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通过赞扬“好人好事”,向人们传递正的道德力量;在建立道德奖惩机制方面,政府、企业或者个人可以通过实物或者其他手段,形成一种新的对“真、善、美”的评判机制,进而建立起有效的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

(二)从主体性出发重塑道德信仰

第一,优化社会德育环境。社会德育环境是影响社会道德信仰教育的主要因素,必须在符合道德信仰生成规律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的道德认知,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陶冶坚强的道德意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培养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也是完善育人环境,从而促使青少年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第二,完善和改进道德教育。习近平主席在孔子研究院座谈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道德信仰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和现阶段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充分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则,培养自觉的道德主体,完善和发展道德人格。第三,增强主体内心认同度。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转化为社会个体的道德需要,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在使个人才智得到尽可能发展的同时,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维护符合社会道德信仰的公共秩序,从整体上改变道德信仰的外部环境。

(三)从实践性出发验证道德信仰

以道德信仰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就是要教人学会做人。首先,道德教育要更加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尊重青少年阶段性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建构起新的道德信仰体系,在知识内化的层次上提升道德素养。其次,创新道德信仰理念,与时俱进。“信仰、信念、信任、信心”是新形势下道德信仰教育的方向。道德信仰是随着时代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其理念要不断地融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并不断地补充新的代表时代特征的正能量的内容,增加新的实践形式。对于那些对具体事物、某一时刻或特殊状态的关怀的实用性的道德信仰,我们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科学道德素养。再次,用情感渗透的方式结合社会实践。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接受道德理论的教育是道德信仰的基石。在生活实践中,从为人处世做起,从点滴做起,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在注重个人修养、体味人生的历程中,使情感体验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相统一。良好的道德信仰教育,把情感、意志等因素渗透进理智、情感、意志的心理结构中,引导个体理解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使个体在生活中有道德,在道德中更好地生活。

道德信仰既是一种道德自觉,又是一种文化自觉。我们一定要志存高远 (仁),尊敬他人的研究成果(义),尊敬他人 (礼),实事求是 (智),诚实守信(信),在不断提升道德修养的同时,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进而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

[1]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1).

[2]黄明理,丁妍.道德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其克服[J].伦理学研究,2003(2).

[3]魏长领.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4]白莹.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及其重塑[J].陕西教育,2014(6).

[5]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6]黄明理,李德友.论道德信仰及其意义[J].教学与研究,2014(8).

[7]李霞,樊翠英.当代社会道德信仰及其重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1).

[8]闾彬.论社会转型中社会主义道德信仰重塑的具体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猜你喜欢
信仰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不灭的信仰
信仰之花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