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4年中稻稻瘟病局部流行的原因分析

2015-08-15 00:45芹张求东雁吴婧莲张祥龙万荣
湖北植保 2015年2期
关键词:病穗率感病中稻

刘 芹张求东 陈 雁吴婧莲 张祥龙 万荣

(1.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武汉 430070; 2.湖北省荆门市植物保护站 448000;3.湖北省荆州市植物保护站 434000; 4.湖北省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441300 5.孝感市植保站 432000)

稻瘟病是湖北省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年鄂西南山区、鄂北桐柏山区、鄂东丘陵地区发生较重,发生面积约13.33万hm2。2014年受特殊气候条件影响,稻瘟病在湖北省江汉平原等水稻主产区的水稻感病品种上大发生,造成部分中稻严重减产,少数田块基本绝收,成为制约水稻产收的主要因素之一。

1 2014年稻瘟病发病特点

据初步统计,2014年湖北省中稻稻瘟病发生面积约62.02万hm2,其中叶瘟42.09万hm2,穗颈瘟19.93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8.8%,高于2011年~2013年(15.9%、28.0%、19.3%)。分析其发生发展过程,表现出以下特点。

1.1 发生程度重

2014年除鄂西南山区稻瘟病常发区以外,湖北省荆州、荆门、孝感和随州的部分地区稻瘟病严重发生,均有部分田块叶瘟和穗颈瘟减产严重。

荆州市植保站调查,叶瘟发生面积5.57万hm2,病叶率 0.1%~10%,其中 133.33 hm2“坐蔸”;穗颈瘟发生面积1.24万hm2,病穗率0.8%~20%,其中病穗率超过10%的有8万hm2。荆门市植保站调查,叶瘟发生面积2.7万hm2,病叶率5.5%~100%,其中0.27万hm2“坐蔸”;穗颈瘟发生面积3.3万hm2,病穗率0.7%~93.6%,其中病穗率超过10%的有0.17万hm2,33.33 hm2基本绝收。孝感市植保站调查,叶瘟发生面积1.56万hm2,病叶率1%~25%,其中3.33hm2“坐蔸”;穗颈瘟发生面积0.73万hm2,病穗率0.1%~22.2%,其中病穗率超过10%的有333.33hm2,1.33hm2基本绝收。随州市植保站调查,叶瘟发生面积1.33万hm2,病叶率1.1%~81.3%,其中800 hm2“坐蔸”;穗颈瘟发生面积1.72万hm2,病穗率0%~21.2%,加权平均4.2%,其中病穗率超过10%的有0.6万 hm2,400hm2基本绝收。

1.2 发病时间早,持续时间长

2014年湖北省的稻瘟病从苗期就开始发病,叶瘟严重的出现“坐蔸”,穗瘟时出现“白穗”,发病时间早,危害时间长。

2014年5月,部分处在秧苗期的水稻已发生苗瘟、叶瘟,且有的品种发病较重。中稻大田“坐蔸”现象最早出现在6月中旬,6月下旬在感病品种上叶瘟呈严重流行态势,病情持续到7月中旬。8月中旬后部分感病品种穗颈瘟逐步显现,同时伴随谷粒瘟。9月上中旬随着降雨频繁,穗颈瘟在一些地方的迟熟中稻上造成严重为害,如荆门一块田8月29日全市病虫检查时未见穗颈瘟,9月13日调查病穗率达13.4%。苗瘟-叶瘟-穗颈瘟全程发病,病害持续时间长,各个阶段都有重发病田块,是2014年稻瘟病发生的显著特点。

1.3 病情发展迅速

6月下旬~7月上旬10d的时间里,各地叶瘟相继流行,迅速蔓延,多个品种田间出现不同程度“坐蔸”现象,水稻叶片焦枯,稻蔸萎缩,病丛率100%,重病田块“坐蔸”率达80%。8月中旬部分水稻品种穗瘟严重,湖北省加权平均病穗率0.5%,部分严重田块病穗率10%~21.2%,8月下旬~9月初调查,最高病穗率达93%。9月上中旬的连续低温阴雨,又造成迟发水稻穗颈瘟暴发流行,有的品种不到十天出现大量穗颈瘟白穗。

2014年稻瘟病发生流行之快,历年少见。因此,农民形象的说“前天见斑、昨天上顶、今天坐蔸”。

1.4 发病品种多,范围广,面积大

无论是历年发病较重的山区,还是过去很少发病的平原与丘陵区域,各县市稻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发病。

据荆门市不完全统计,全市中稻发病品种约70多个,其中发病较重的约20多个。随州种植的中稻品种有220种之多,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有Y两优1号、深两优5814等。发病较重的有Y两优9918、广两优558、科两优1129、两优289、II优234等,其次是Y两优1号、深两优5814、黄化占、Y两优900,Y两优9916,Y两优6号,Y两优029等。荆州全市每个县市区均有发生,中稻叶瘟9.07万hm2,穗颈瘟6.67万hm2,分别占中稻面积的37.8%和27.8%。

2 稻瘟病局部流行原因分析

近几年稻瘟病感病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并且近几年夏季干旱,稻瘟病发生较轻,掩盖了稻瘟病暴发成灾的风险。一些农户也忽视了稻瘟病的综合防控,栽培管理上偏施氮肥,预防措施的不到位等,这些都是造成稻瘟病突发流行的重要原因。

2.1 菌源充足

尽管2013年水稻稻瘟病在湖北各地发病相对较轻,但田间零星见到病斑的田块比较普遍,甚至出现个别发病严重的田块,因此菌源基数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2014年稻瘟病发生严重的地方,一般年份稻瘟病仅在糯稻上发生,部分农民对稻瘟病在杂交水稻上的发生放松了警惕,播种前未进行消毒处理,致使稻瘟病种子带菌率较高,田间发病早而重。

2.2 感病品种多,种植面积大

为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湖北省优质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而优质稻组合品种多数不抗稻瘟病,有的还高感稻瘟病。据田间调查,2014年各地水稻主栽品种泰优1号、新两优223、D优3232、两优287、珞优8号、丰两优香1号、扬两优6号、两优6326、新两优6326、内香优18、广两优808等都是优质水稻,其中两优287、扬两优6号、黄华占、珞优8号等都高感稻瘟病(《湖北省农业厅2014年春夏播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介绍》)。病害给部分田块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病菌侵染速度加快,繁殖周期变短,病害得以迅速扩展蔓延。

2.3 气候条件对稻瘟病流行十分有利

气候是造成2014年稻瘟病在一些地方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通常气温20℃~30℃,相对湿度90%以上,且有水滴存在,对病害的扩展十分有利。在空气湿度饱和及适温范围内,病菌侵入4d左右即可出现病斑。温度降低,潜育期延长,温暖多雨、多雾,阳光相对不足的气候条件常造成稻瘟病流行。

2014年水稻主要生长季节5月~8月气温较常年偏低,雨量小阴雨寡照。8月中旬~8月底,气温适宜,晴雨相间,且连续阴天多,有利于穗颈瘟发生发展。9月上中旬的连绵阴雨导致穗颈瘟的加重。

荆门市:6月~7月日平均气温26.15℃,是5年来最低,历年7月平均气温27.5℃;8月平均气温25.2℃,比历年8月平均(26.9℃)低1.7℃;6月~7月累计光照时数312.2h,比历年6月~7月平均(333.7h)少21.5h,雨日25d,比历年平均(22.76d)多2.24d,8月光照117h,比历年8月平均(195h)少40%。

荆州市:6月~7月日平均气温26.6℃,是近4年来最低,比历年平均(27.8℃)低1.2℃;8月份日平均气温25.9℃,比历年平均(27.5℃)低1.6℃。6月~7月累计日照时数276.6h,比历年平均(375.5h)少26.3%,雨日22d,比历年平均(19.7d)多2.3d,是近4年日照最少、雨日最多的一年。

因此,从气候条件讲,水稻破口抽穗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和日照时数少是主要原因。长时间阴雨天气,非常适宜稻瘟病病菌暴发流行。

2.4 氮肥施用不当,加重水稻发病

部分农户看到水稻得病“坐蔸”后,往往采取追尿素提苗的方法,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没能提苗,反而加重为害。荆门市曾集镇一农户种植的相邻两块D优3232水稻田,因稻瘟病为害出现普遍“坐蔸”现象,户主给两块田防治稻瘟病3次,给其中的一块田按5.0kg/667m2追施了尿素,8月20日调查,施用尿素的田块坐蔸面积占80%,产量损失 70%,而未施尿素的田块坐蔸面积占30%,产量损失50%。

3 防控对策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常发性病害。稻瘟病的发生与栽培密度、施肥水平、灌水技术、气候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品种是关键,浸种不可少,勤管理育壮苗,常观察查病情,预防为主、适期防治”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有效措施。为了有效防控稻瘟病的危害,应遵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应用农业和化学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迅速控制病情的蔓延。

3.1 加强稻瘟病预警监测

在常发病区建立观测圃、观测点,种植主要推广的优质稻品种,观测发病情况,掌握稻瘟病在不同品种的感抗状况和发生发展动态,结合天气状况,做好稻瘟病预警发布及预防指导工作。

3.2 选用抗耐稻瘟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水稻品种,避免单一品种在区域内大面积种植,是控制适应性生理小种变异成致病性生理小种的重要手段。技术推广部门要不断引进抗病性好的品种进行示范种植进而推广使用。应淘汰特别感病的Y两优9918、广两优558、科两优1129、两优289、II优234等品种;山区冲田避免种植Y两优1号、深两优5814,选用其它抗性好的品种。

3.3 农业措施

控制氮肥用量,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加强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田间要保持浅水层,尽可能降低田间湿度。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以增加通风透光性。处理销毁病稻草,减少田间菌源。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科学施用氮、磷、钾肥。

精细整地,提高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促进插后秧苗早生快发,是防治稻瘟病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整地时一定要精细,要尽量清除稻草和残茬,减少稻瘟病的传染源。在施肥上要遵循如下原则,在多施农家肥的基础上,首先要施足底肥,特别是增施磷钾肥,来促进秧苗插秧后的早生快发,要提早追肥防止秧苗徒长,巧补穗肥,以提高产量。防治稻瘟病,水的管理很重要。应以湿润灌溉、干干湿湿为好,并且适时进行晒田,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轻发病。

3.4 化学防治

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及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

一是防治苗瘟和叶瘟。喷好“送稼药”控制叶瘟发生。在插秧前5d~7d用药防治一次;秧苗出现病斑,特别是出现急性病斑,必须立即施药。在水稻分蘖盛期防治叶瘟。施药后如遇阴雨补施一次,重病田5d~7d再施一次。药剂可用稻瘟灵(富士一号)40%EC 100ml/667m2或加收米(春雷霉素)2%WP 100g/667m2。

二是防治穗颈瘟。防治穗颈瘟要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一次药,破口始穗期施第一次药,齐穂期再施第二次药,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后的一步。药剂以富士一号、春雷霉素为主。春雷霉素3%WP 100g与三环唑75%WP 20g/667m2混用增效作用明显。

猜你喜欢
病穗率感病中稻
基于病穗率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等级气象预测模型
野生猕猴桃实生后代株系对溃疡病的抗性及果实品质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筛选与防治适期确定试验研究
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的预测模型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甘蔗实生苗早期阶段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2016年湘审中稻品种(上)
2015年湘审中稻品种(下
柑桔黄龙病菌侵染对甜橙叶片糖代谢的影响
甘蔗花叶病对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