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研究

2015-08-15 00:49张晓红
三晋基层治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阶段发展教育

张晓红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1)

新中国建立以来,历经六十余载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回顾新中国高等教育六十余载的发展历程,最恰当的概括莫过于“艰辛而曲折”,这其中蕴含着高等教育发展观念的反复与变迁,蕴含着对如何发展高等教育的不断思索与探究。系统回顾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我们至少应该理清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究竟如何理解高等教育;二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历程;三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历程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高等教育发展观:内涵与维度

(一)何谓高等教育发展观

对于“何谓高等教育发展观”的理解必须以对“发展观”、“高等教育发展”等的认识为基础,辩证地看待别的研究者对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认识,并进而树立统领自己的认识以统领全文。人们对“发展观”的认识大体在两种模式下进行,或“在肯定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或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的问题至关重要,它回答什么是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发展观的演进,是时代前行的必然选择。回望历史沿革的来路,发展观本身的发展,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回应。

发展观的问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首先反映为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认识。一般而言,学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多是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的:(1)哲学视角: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有三种涵义。第一,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与一系列逻辑概念的辩证演进。“发展”体现了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第二,是社会学上的“变迁”,即事业发展。第三,是走向现代化社会的涵义,指人类生存状况不断获得改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依据这种理论来理解,高等教育发展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过程。(2)系统论视角:系统进化论认为,进化是一步一步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展开的。据此,有研究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规模扩大、速度提高和内部结构的科学化。(3)发展经济学视角: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这一量的扩大,还包括产业结构的演进,以至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发展。据此,有人认为教育发展是教育结构的演进以及国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4)现代化理论的视角:这种理论强调第三世界国家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主要是内部因素制约着发展,依附性是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把世界分为中心、边陲和半边陲三部分。依据这种理论把世界高等教育分为先发内生型和后发外生型。(5)人文发展的视角:联合国1990年人文报告提出“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创造一种使人健康长寿并富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环境”,并提出以平均寿命、识字率、人均收入三大要素作为人文发展的尺度。据此,有专家提出教育发展的六个发展指标,即教育事业规模、居民教育普及程度、教育结构的协调、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制度的改进、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思想的革新。

基于对“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认识,我国研究者对“高等教育发展观”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如:徐绪卿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观是“关于什么是高等教育、怎样发展高等教育的总的看法与观点”;朱国仁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观是“人们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模式及过程等问题的认识”;潘懋元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观是“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选择,通过思想和理念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韩映雄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观指“人们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认识,或者说,指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含义、发展方式及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基本理解”等。本文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高等教育的观念和看法,是特定主体针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价值选择的结果。这一特定主体往往是这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代言人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是其整合社会团体乃至个体的价值观的结果。

(二)不同维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何谓高等教育发展观”回答的仅为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内涵问题,从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外延来看,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认识。从不同的维度,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观有着不同的认识。(1)以发展的速度为维度,有渐进式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与跨越式的高等教育发展观;(2)以数量增长还是质量提高为主,有内涵式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与外延式的高等教育发展观;(3)以关注单因素还是多因素的发展,有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或数量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整体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或结构——功能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发展观;(4)紧随新发展理论变化的发展观,有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和谐的高等教育发展观;(5)关注人文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有生态平衡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人本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观。具体而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应是从主体性教育的发展走向类主体教育,通过科技教育人文化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通过“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的确立和提升和建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最终实现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而且,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尊重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和教育传统,怀有世界胸怀和国际视野,走中国化的特色现代化发展之路。具体到高等教育发展观上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二,确立全面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第三,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中国际性与民族化的矛盾。

二、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历程

国内很多研究者均对新中国六十年或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探讨,他们异曲同工地选择在进行发展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探讨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学者们对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基本趋同,列举了大量的政策文本与统计数据,但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分析均不够详尽。诚然,对政策文本的分析是对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进行探究的最适切的研究方法之一,而统计数据也是最具说服力的论据,但基于政策文本与统计数据的深入、系统的分析则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参考陈学飞和展立新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的研究成果,以四个发展阶段为基础对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历程在“发展观的整体概括——发展的实践基础——发展的目标——如何发展”的框架下进行分析。

(一)第一阶段:建国初期17年(1949-1965)

整体而言,建国初期17年是接管、改造、发展的17年。从发展速度的维度来看,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以跨越式为主,尤其是1958—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从数量与质量的维度来看,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以外延式为主。

(二)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整体而言,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十年浩劫”。一方面,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是“在狂热的‘革命’过程中逐步实现折中和妥协的、逐渐‘去魅化’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是反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观,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几乎被摧毁,高等教育被彻底划归于上层建筑领域。

(三)第三阶段: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期(1977-1991)

整体而言,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观是以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为主的,具有一定的急功近利的特征。1977-1985年的外延式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表现为普通高校数量的快速增加,高校数由1978年的598所增加到1985年的1016所,增加了近70%;1986-1991年趋于采用内涵与外延兼顾的高等教育发展观,高校数量相对稳定,校均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

(四)第四阶段:深化改革开放时期(1992-今)

90年代初,中国正式接纳和采用可持续发展观,并成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理念和构思跨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90年代末以来,中国高教研究界掀起了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热潮,不少学者从高等教育战略、功能、职能、目标和内容等角度,探讨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如何可持续发观的问题,并深刻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

整体而言,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强调数量、急功近利转变为追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理念,促进着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但在实际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几乎同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以科研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和为大众化目标服务的“巨型大学”代表着两种新型大学模式的探索,这其中某些经济学理论对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

三、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转变的特点

第一,整体而言,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是从关注某单一发展指标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关涉多个发展指标的整体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并进一步转变为兼顾当下与未来的科学的、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每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之间存在一种递进的关系,在前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出现一些不适应现象时,后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便做了相应的调整(文化大革命时期除外)。

第二,新中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是从合目的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合规律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前两个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或服务于社会建设,或服务于思想改造,是完全的和目的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在第三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关住高等教育中人的发展,并在这一时期形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理论——内外部规律。在第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内外部规律的正确认识逐步加深,高等教育发展不仅关注其外部规律,也开始关注其内部规律,逐步向合规律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转变。所以,可以这样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培养“政治人”(第一、二阶段)到培养“经济人”(第三阶段与第四阶段初期)再到强调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第四阶段后期)的过程。

第三,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紧随现代发展理论的进展,从以外延式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为主转变为外延式与内涵式兼顾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从传统的“一刀切”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为主转变为科学的层次性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1]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周红.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研究[D/M].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龙美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检讨[D/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6]马陆亭,马桂荣.高等教育发展观[J].江苏高教,1997,(2):28-33.

[7]李化树.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1998,(5):54-60.

[8]潘懋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兼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 [J].教育科学研究,1999,(2):3-10.

[9]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的发挥与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1999,(4):27-28.

猜你喜欢
阶段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