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开展状况的实证研究
——基于北京市属高校的调查

2015-08-17 00:36李彦彦周华丽曲学利
关键词:应用性职称学校

李彦彦,周华丽,曲学利

(1.北京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101;2.北京联合大学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北京 100101;3.北京联合大学 人事处,北京 100101)



高校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开展状况的实证研究
——基于北京市属高校的调查

李彦彦1,周华丽2,曲学利3

(1.北京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100101;2.北京联合大学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北京100101;3.北京联合大学 人事处,北京100101)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法收集了北京市属10所高校的数据,对地方普通高校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发展进行研究。从教师个体特征、教师科研学术经历、学校职称政策导向、学校应用性科研促进措施四方面分析了影响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有利于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发展的对策建议。

地方普通高校;中青年教师; 应用性科研发展

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任务,从学生来源及就业区域来看,学生基本上来源本省区,学生毕业后也基本上在当地从业。从投资和管理渠道来看地方高校是由地方政府出资或部分投资兴办并实施管理的学校。因此地方高校除了有针对性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外,还要把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学校科研的己任。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改变,高校中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科研的主力军。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属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6800多人,而据有关高校统计,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已占全体专任教师的74%,承担着学校70%以上的工作任务。可见科学有效的开发这部分资源,成为学校的工作重点。因此通过相关性分析寻找影响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综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发现,影响地方高校教师科研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教师个体特征因素以及院校环境因素。有的学者从教师个体因素开展研究。如王要令和杜玲芝(2009)提出了许多青年教师过度强调自身的研究特长,不能积极了解学校及地方的政策信息和当地的大环境相结合,未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而制约了他们科研优势的发挥[1]。唐筠和吴彦妮(2009)通过统计分析证明了教师的教育经历、访问经历以及学缘关系会对教师的科研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2]。有的学者则重点探讨了院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于晓娜(2009)认为地方院校科研定位不明确,仍然采用重点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重视论文的发表而轻视应用性研究,从而导致优势不能发挥,使得科研工作走入歧途[3]。有的学者钱威和郭云贵(2011)则认为影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教师个人的科研能力、科研态度等主观因素,也包括高校职称评审条件,组织激励政策等客观因素[4]。而袁声莉和李亚林等(2010)认为个体科研动力、科研投入和创新能力是影响地方高校教师科研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制约地方高校教师科研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学术风气、团队合作、科研政策等组织软硬环境是影响地方高校教师科研发展的关键性环境因素[5]。

综上所述,上述文章虽然谈到了教师科研发展的个体和客观环境因素,但是所谈及的教师科研发展较广,针对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有必要对其应用性科研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重点关注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教师并结合地方普通高校应用性科研导向这一现状。选取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方面开展研究,并通过定量分析找出哪些因素对中青年教师的应用性科研发展有着显著影响,提出相应的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设计

本研究选取教师个体特征、教师科研学术经历、学校职称政策导向、应用性科研促进措施四个层面因素与教师应用性科研发展取向进行相关性分析。模型如图1:

图1 教师应用性科研取向的研究框架

在图1的分析框架中,假设教师应用性科研取向受到教师个体特征、教师科研学术经历、学校职称政策导向、学校应用性科研促进措施的影响。各方面因素界定如下:

教师个体特征:指教师个体与其应用性科研取向相关的特征因素,是指教师的性别、学历背景、社会地位等,本研究中选取“性别”、“是否中青年”、“最高学历”、“第一学历院校类型”、“职称”作为变量。

教师科研学术经历:指教师从事科研过程中相关的投入活动。本研究包括“研究生阶段科研训练”、“科研时间投入”、“合作研究经历”、“横向课题”、“实践类教师共同体”五个题项。

学校职称政策导向:指学校为了促进教师应用性科研的发展,在职称政策上所给与的支持力度。本研究选取“职称政策对科研的关注”、“职称政策对社会服务的关注”两个指标来衡量。

学校应用性科研促进措施:指学校为了促进教师应用性科研发展所采取的相应支持措施。包括“教师企业实践机会”、“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外服务或商业活动”、“学校鼓励招聘有社会行业工作经验的人任教”三个题项。

教师应用性科研取向:指教师科研中重视应用性科研的程度。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为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针对具有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的情况,课题组对北京10所市属高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做了相关调查,问卷从教师个人概况、日常工作、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内外服务、师生互动、同行互动、院校组织与制度环境、职业发展、职业满意度与压力10个方面进行调查。旨在从与教师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摸清北京市属高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 促进市属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为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策略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参与调查的教师问卷由各高校人事处统一发放并组织回收。各高校按统一格式对专职教师数进行了基本状况统计。在此基础上,随机抽样20%左右发放问卷,完成回收不少于15%的有效问卷。在确定样本分布情况时,注意了学科类别、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性别比例等代表性,共发放教师问卷2815份,回收2401份,回收率为85.3%,其中有效问卷2039份,占回收问卷的85%。

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从教师个体因素(教师个体特征、教师科研学术经历)和学校因素(学校职称政策导向、学校应用性科研促进措施)两方面,分析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发展取向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研究变量的可操作化定义

结合本研究框架,对相关研究变量说明如表1所示:

表1有关研究变量的说明

研究变量原始变量变量说明教师应用性科研发展取向应用/实践导向研究1=非常少,2=比较少,3=一般,4=比较多,5=非常多教师个体特征性别1=男,0=女最高学历1=大专及以下,2=大学本科,3=硕士研究生,4=博士研究生第一学历院校类型1=重点,0=非重点职称1=正高级,2=副高级,3=中级,4=初级是否中青年1=是,0=否教师应用性科研学术经历研究生阶段科研训练1=有,0=无科研时间投入1=“1-5小时”,2=“6-10小时”,3=“11-15小时”,4=“16-20小时”,5=“21-25小时”,6=“26小时以上”合作研究经历1=有,0=无横向课题1=有,0=无实践类教师共同体1=有,0=无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政策导向政策对科研的关注1=很不合理,2=不太合理,3=一般,4=比较合理,5=很合理政策对社会服务的关注1=很不合理,2=不太合理,3=一般,4=比较合理,5=很合理学校应用性科研促进措施教师企业实践机会1=很不合理,2=不太合理,3=一般,4=比较合理,5=很合理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外服务或商业活动1=很不合理,2=不太合理,3=一般,4=比较合理,5=很合理学校鼓励招聘社会行业工作经验的人任教1=很不合理,2=不太合理,3=一般,4=比较合理,5=很合理

三、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开展状况

通过对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开展状况的数据统计,得出如下结论。

(一)半数以上中青年教师科研应用性取向初显,但41-45岁教师应引起关注

由图2可见,60%的中青年教师表现出应用性科研取向,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41-45岁的教师,其应用性科研取向在所有教师中最低,此现象可能与高校现行的科研和人才资助管理政策导向相关,为了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科研,在人才资助、科研资助等政策上,对40周岁以下的教师基本都有政策倾斜和特别资助计划,但对41-45岁的教师,这种资助政策倾斜近年来逐步减少甚至到取消了,处于该年龄段的教师无意中处在了“关注盲区”,而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这些教师往往又处于关键时期,应该引起高校重视。

图2 不同年龄段教师应用性科研取向的具体表现

(二)中青年教师科研成果的应用性特色仍不明显

由图3可看出,中青年教师整体科研成果较非中青年教师少,但是与他人共同编辑的学术作品、与国内同行合作著述以及表演或展出的艺术品数量却超过了非中青年教师,同时也可看出,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成果明显弱于学术性科研成果,研究偏向于学术型,科研成果集中在本国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的发表,虽然学术性科研成果较多,但是仍然低于非中青年教师。

图3 中青年教师和非中青年教师取得的人均科研成果

(三)中青年教师人均承担企业横向课题数量偏少

如图4所示,中青年教师与非中青年教师获得的市级及以上纵向横向课题以及校级课题数基本持平,只有在企业横向课题方面明显低于非中青年教师,说明中青年教师在学校要积极为中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如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鼓励他们参与到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中。不仅能够使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发挥人才作用,同时还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图4 中青年教师和非中青年教师人均承担科研课题状况

(四)中青年教师获得的人均校本经费支持明显偏低

如图5所示,中青年教师与非中青年教师来自国家机构的经费、商业公司的经费以及国际机构的经费数目基本持平,来自商业公司的经费高于非中青年教师,说明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意识逐渐较强。但来自现任职机构的经费数目明显低于非中青年教师,说明学校对中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弱于非中青年教师,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学校高度重视,应该适当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扶持力度,使得科研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图5 中青年教师和非中青年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状况

四、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教师应用性科研取向作为因变量,教师个体因素和院校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教师应用性科研发展取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如表2所示结果。

(一)教师的应用性学术科研经历对其应用性科研取向有显著影响

加大科研时间投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用性科研,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生。参与企业横向课题,能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行业资讯,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增强科研成果的实践价值。和国内同行的合作、通过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有利于加强年轻教师的科研意识,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可以通过思想的交流碰撞,产生科研成果,形成团队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参加实践类教师共同体对教师应用性科研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原因可能是很多地方普通高校尚未关注到实践类教师共同体这样的新型组织,未意识到它在促进应用性科研方面的重要作用。

表2教师应用性科研发展取向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题项标准系数教师个体特征性别-.010是否中青年-.013第一学历毕业高校类型(重点高校=1,非重点高校=0)-.101***最高学历.027职称(转换)-.048教师应用性科研学术经历研究生阶段接受的科研训练.025是否和国内同行合作(是=1,否=0).226****参加实践类教师共同体-.085**科研时间投入.235****企业横向课题.164****学校职称政策导向职称政策对科研的重视程度-.032职称政策对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052应用性科研促进措施教师企业实践机会.100**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外服务活动或商业活动-.050学校鼓励招聘有社会行业工作经验的人从教.069

注:显著性水平:*P<10%,**P<5%,***P<1%,****P<0.1%

(二)第一学历毕业于985、211院校,与教师的应用性科研取向呈负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学历毕业高校类型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第一学历毕业院校是重点高校的教师,在科研发展中对应用性取向的重视相对低。重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办学特色,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基础和工程性研究,因此毕业出来的学生更加重视学术型研究。学校在招聘人才方面应该注重从源头上进一步做好新进教师应用性科研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使他们与本校科研发展导向相契合。

(三)学校应用性科研促进措施对教师应用性科研取向开始产生促进作用

教师企业实践机会对教师开展应用性科研起到显著促进作用,通过定期行业企业实践和校外服务,教师能了解自己教学科研的实用性,通过实践弥补自身经验不足,使科研工作更具实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提供资源让参加校外活动或商业活动产生了负影响,说明学校在这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如资源有限,享用此资源的教师只是少数,或者教师没有带着问题去进行实践,只是被动参与,活动流于形式;学校应该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引导,促进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

(四)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政策导向对应用性科研取向未产生显著促进影响

学校职称评定政策导向缺乏力度。学校虽然在政策上对应用性科研有一定的倾斜,但力度不大。如职称评定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仍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作为教师科研能力的衡量标准,受职称“指挥棒”的影响,使得教师单纯追求学术论文的发表,轻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很多科研项目将论文发表作为其最终目的,放弃了一些实践性强的调研、实践类科研项目,脱离了院校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

五、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北京市属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已经有了应用性科研意识,也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整体开展状况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需要高校在人事、科研、教师发展支持制度等方面给予更有效的引导和支持,特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一)对中青年教师加强应用性本科教育规律和特色的培训引导

近年来地方普通高校在招聘录取应届毕业生时,大都将第一学历毕业院校为985、211大学作为录用基础条件之一,努力提升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和在学术圈子中的影响力。但也应看到,985和211高校在科研上大多强调基础性或理论性学术研究,毕业生对地方普通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科研重心需要一个培训引导过程。因此,地方普通高校在支持中青年教师保持与母校学术联系基础上,更应引导中青年教师立足本校学科专业和社会服务面向,理解和把握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规律和特色,科学确定自己的应用性科研领域与方向,尽快融入和形成与之相符合的学术团队。

(二)建立完善中青年教师定期行业企业实践和校外服务制度

地方普通高校应逐步建立教师定期行业企业实践制度,如规定5年内至少有不少于半年行业企业顶岗实践等;应及时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丰富教师企业实践经历,鼓励教师参与校外服务或商业活动,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使科研项目更具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尤其应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学校,与行业企业专业人员组成实践类学术共同体,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拓宽视野,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培育合作性的教师文化,提升教师实践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大学校科研管理政策对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的支持力度

科研经费是教师科研的物质基础,学校应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扩大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基金资助面,提高资助额度。学校应倡导和支持教师科研与企业需求结合,支持构建教师和企业合作的桥梁,积极促成企业横向课题,支持中青年教师针对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际问题,依靠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应用性科研活动。

(四)加大学校人事管理政策对中青年教师开展应用性科研的引导力度

地方普通高校大多仍在沿用和借鉴重点高校的传统学术科研评价体系,重视论文发表或著作撰写,在体现应用性特点的成果或标准方面,往往考虑不多。高校应切实转变这一观念,教师职称、聘任和评价等政策制定方面,应更多突出对应用性科研活动和成果的认可和鼓励,对在应用性科研方面取得成就的教师在职称评聘和岗位聘任时可以破格;且职称评定及科研津贴应与应用性科研活动挂钩,调动中青年教师开展应用性科研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地方普通高校在科研和人事管理方面应有符合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的新思路,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中青年教师发展体系,在人事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教师支持制度等方面逐步体现和凸显地方普通高校的特点。

[1] 王要令,杜玲芝.地方高校高学历青年教师科研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州大学学报,2009(6).

[2] 唐筠,吴彦妮.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影响因素分析[M]//第四届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09.

[3] 于晓娜.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及思考[J].理论研究科研管理,2009(12).

[4] 钱威,郭云贵.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

[5] 袁声莉,李亚林.制约地方高校教师科研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从人力资本等理论的视角[J].教育与经济,2010(4).

(责任编辑:杜红琴)

An Empirical Study on Local Ordinary University Middle Age and Youth Teachers’ Applied Research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Survey in Beijing Local University

LI Yan-yan1,ZHOU Hua-li2,QU Xue-li3

(1.School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China;2.Center of Faculty Development,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3.Personnel Departmen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

In this study,we collected ten schools’ relevant data information in Beijing local university b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ith the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our study focused on the middle age and youth teachers ’ applied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local ordinary university.we analyzed the major influence factors of applied research development from four perspectives.Such a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cademic experience,the tendency of title policies and the measures of improving applied research.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we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 on the middle age and youth teachers ’ applied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local ordinary university.

local ordinary university;middle age and youth teachers;applied research development

2014-12-30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属高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与院校支持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2JYB013)。

李彦彦,女,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周华丽,女,北京联合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级教育行政)博士生;曲学利,男,北京联合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

G640

A

1008-2603(2015)02-0134-07

猜你喜欢
应用性职称学校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对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的探析
学校推介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人的行为方式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
既有检测技术在老旧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应用性分析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