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翎子的美

2015-08-18 16:58李智敏
上海戏剧 2015年8期
关键词:吕布戏剧舞台

李智敏

戏剧舞台表演艺术历经多年的传承与演变,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大艺术,它包含有舞台美术、戏剧功法、舞蹈整合等众多门类,每一个门类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小类。论戏剧表演艺术与翎子美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谈在具体的戏剧艺术元素中翎子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总体来说,翎子美的展现包括两个部分,即外蕴和内涵。

一、翎子的外蕴美

(一)起源美

古代将士顶戴插翎是赵武灵王的发明,这是最早有所记载的头戴翎子的起源。古时有一种鸟叫做“鹖”,即当今的“褐马鸡”,悍不畏死、骁勇好斗。赵武灵王为了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宣扬武治天下的精神,就让将士们在帽子上插戴鹖羽,展示风貌。据《后汉书·舆服志》栽:“武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豎立左右为鹖冠云。”到了清代,顶戴花翎则成了区别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特别讲究舞台美感的戏剧艺术于是沿袭了这一做法,将翎子搬到舞台之上,但是精益求精地用长度达到数米的野鸡尾羽代替了只有数寸的鹖羽,用于加强表演的观赏性,这种奇特的变形和扩大,是戏剧的夸张手法在服饰上的运用。关于翎子的起源体——褐马鸡,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神话时代,天庭中有四只长着长长马尾状尾翎、二雄二雌的禽鸟,分别被四大天王所看管。每年五月初五是四大天王带禽鸟聚会的日子,聚会之后的惯例是要将它们的尾翎全部拔掉,互赠对方。四只禽鸟难忍这种折磨,逃离飞下了凡间的深山老林中。四大天王闻讯震怒,急令天兵天将下凡捉拿,最终四只禽鸟被天火烧得奄奄一息。恰好一位仙医路过山中,发现并救起了它们,在仙医的精心护理下,它们很快便恢复了健康,但华丽的羽毛变成了黑褐色,面颊、腿脚成了深红色,耳后长出两只美丽奇特的白色犄角,颈上的绳索也变成了银色项圈。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褐马鸡的样子。

(二)外形美

戏剧舞台上所用的翎子,是由雄雉的长尾制成的,尺寸一般在一至二米间。当今质地上等的翎子取自白冠长尾雉的尾羽。白冠长尾雉是一种珍稀的雉鸡,栖息在海拔300米至1800米的深山老林中。它是我国的特有物种,曾经分布于华中、华南、西北广大地区,但由于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等原因,目前它们已经在绝大部分原栖息地消失了,1996年就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属于当今世界的珍禽,中国的“国宝”。还有一种非常讲究的翎子,是“六十四朵花”的尺寸,即在一根翎子上有深浅不同的六十四节花纹,不过这种“六十四朵花”的翎子已经非常少见了。纵观翎子外形的进化历史,各朝各代的戏剧表演都有着象征朝代属性的风格性与表现性,从最初的较短较细、颜色单一,不断演变进化,到如今的五彩斑斓、长而及天,翎子外形的多姿多样无不凝聚着古人对于舞翎创造的结晶。

(三)角色美

在戏剧舞台上, 翎子是一种人物身份的标识和特殊形象的表示。顶戴花翎的人物,其个性大部分都属于骁勇善战和豪迈粗狂的类型。汉书道:“武冠以青绮为棍,加双鹤尾,竖左右,号鹃冠。”古时历代君王都习惯用配以各色尾翎精制而成的顶戴赏赐给诸侯和武将。这些人物本就个性十足,外形独特,再加上或绚丽张扬、或霸气冲天的翎子的表饰,更加显得美不胜收。以《点将责夫》中穆桂英的翎子形象为例,两根高耸脑后的白雉尾,不仅使穆桂英身材变得更加修长窈窕,且翎子的翻飞起伏,“火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放大了艺术家的肢体动态,夸张了角色的俊朗飘逸。因此,完美无缺的戏剧人物造型,若和配饰融合起来,更能做到形神兼备。同时,若无精湛的翎子表演技巧去体现人物的内在心态,可能成为没有生命的呆照;光是强调神似而不注重外部造型,就会“遗貌取神”,会失之真实。总结起来,翎子的修饰使得整个舞台更加生动,使得人物角色更加具有魅力。

(四)功法美

翎子功是戏剧表演的基本功,演员对翎子功的恰当运用能使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心灵形象达到活灵活现甚至肉眼可视的程度,使观众获得一种韵律的美感。翎子功的首创人是贾王女(1864—1919),他饰演《小宴》之吕布,虽然当时的翎子仅有四五尺,贾王女却将其使得能上能下,能弯能直,是第一个将吕布的风骚通过翎子功绝妙地表现出来的艺术家。之后比较著名的翎子功艺术家分别为第二代传人黄鸿才(1888—1926)、第三代传人亓俊美(1897—1967)和第四代传人亓建生(1941—2001)等。通过他们的代代相传,不但使翎子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还将翎子功改革创新、发扬光大。

翎子功的运用大体上可分为“用手”和“不用手”两种。用手的称为“掏翎”,顾名思义就是用两手来舞动翎子,主要手法有单掏和双掏,而且掏翎也常与衔翎同时使用。不用手的则称为“耍翎”。 即只凭颈部力量来控制翎子的舞动,比掏翎难度更大。全凭颈部左右交换用力,且腰部使暗劲,腿脚要稳当,几个部位稍有不协调就会影响翎子运行方向的稳定和准确。颈部耍翎的动作主要有甩、挑、绕、涮、摆、抖、立等,运用这些功法使翎子的舞动相互结合、变化,从而产生独特的美感。

翎子功的恰当运用除了需要演员具备深厚的功底之外,翎子的质量与外形也是发挥翎子功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首先,顶戴雉翎至少要有三个手指的宽度,十个花以上的长度,这样才能绕大圈,短了是绕不成圆圈的。其次,必须是活翎,即在活雉鸡身上生拔而下的尾翎才是上品。据说冬季里雉鸡之尾翎被雪冻结,一旦受到惊吓猛地飞起,尾翎便被冰雪拽了下来,此种状态下的尾翎是最理想的戏剧用具,行话称之为雪翎。总之,活翎子才可以随意绕转,死翎子较硬容易折断。所以,如果翎子质量不佳甚至插对死翎子在头盔上的话,是什么姿势也做不出来的,只能当做装饰品,摆摆样子而已。

二、翎子的内涵美

对于翎子气质,有句话形容得恰如其分:“神出于形,形不开则神不理,不得其神,则色动者神现。”其表达的意思是,一个经典的戏剧人物形象必须做到内涵和外蕴统一起来,从外到内,从形似上达到神似,才能一直通向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翎子做为戏剧舞台上耀眼夺目的重要道具,具有几个重要的艺术特性,分别是:与角色的匹配性、与舞蹈的相通性以及与舞台的一体性。这些特性充分展现了翎子的内涵,并且通过戏剧演出的外放,将翎子的内在美展露无遗。

(一)与角色气质美的相辅相成

戏剧表演中的一对翎子,可以做出单或双竖、旋或曲钩、大或小摆尾等各种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动作,通过表达剧中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来抒发其独特的艺术气质。

1.《凤仪亭》抒发吕布的“霸与浮”

汉剧《凤仪亭》中吕布的耍翎子技巧,在刻画性格和表达感情上,有妙笔生辉般的艺术效果。首先是吕布在貂蝉面前的亮相,此时吕布运用“摆”和“甩”两种力道,将翎子由“双姣同戏海”演变成“双姣来相战”;接着走向貂蝉时,双手于胸前左右掏翎,使翎子成圈,形态由“双姣来相战”骤变成“水中怀揽月”,于貂蝉跟前闪亮登场,直有气吞江山、威震四海的气概。这段翎子表演,将吕布作为著名武将,一生经历戎马生涯的霸气感觉刻画入微。接着,吕布右手单掏翎并以眼神挑逗貂蝉,随后甩左翎画圈,同时右手弹起所掏的翎子,将其一竖而起,演变成右翎岿然顶天的静止状态,而左翎却神魂颠倒般地转动着圆圈,并妙到巅毫地在貂蝉粉面一掠而过,接回左翎后吕布还不忘将翎梢提到自己鼻翼深深一嗅,配合陶醉万分的表情,真正将一对翎子耍得出神入化,也将吕布轻浮的个性展露无遗。

2.《杨门女将·探谷》抒发穆桂英的“智与勇”

在京剧《杨门女将·探谷》中,以穆桂英挂帅的杨家军夜探胡芦沟,历尽艰险,最终依靠才智与勇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胜利。其中气势最盛的当属开场,穆桂英带领众将士呼啸而至,共有16条翎子在舞台上飞跃腾挪,真有股龙腾虎跃之势,蛟龙出海之力,蔚为大观。穆桂英登台后多次展示了成熟精湛的“掏翎”技巧,她伸右手拇指和中指作剪刀形,反手顺右耳朝上捋住翎子并尽力伸直手臂,当捋到翎子的三分之二处时立即将翎子往里一别,绕成8字形状,动作舒展,形态洒脱。该剧中同时出现的翎子数量较多,艺术效果极强,既展示了刀马旦的飒爽英姿,也把穆桂英当时将计就计智闯绝谷的心态和勇敢飒爽的气质展露无遗。

(二)与古典舞蹈美的水乳交融

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它已将传统戏剧中对各种道具的应用,特别是对翎子的运用改良到了极致,使翎子水到渠成地融入到古典舞演绎之中。

1.同源而生,求同存异

古典舞中使用的翎子,不管是外观样式、制作工艺以及规格尺寸等方面都与传统戏剧的翎子一脉相承,同根而生。但两者间却存在数量多寡、安插位置以及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区别。在数量上,传统戏剧表演中的花翎均为两根,分别插于顶盔的左右两侧,互不相邻。而在古典舞表演中,翎子的数量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两根;在插放时,可以仅将一根插于顶盔正中来表演,也可以将两根的底部簇在一起置于顶盔中央,上部则呈分叉状将两根翎子顺延叉开;甚至还可以纯粹拿在手中而不插于顶盔来表演。插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2.《俏花旦》中的群舞单翎融于“俏”

曾登上春晚舞台的古典舞《俏花旦》,该舞蹈中的所有演员统一佩戴顶部正中仅插一根花翎的冠盔,大量运用戏剧中头舞翎子的方式来表现一群少女天真烂漫,俏皮可爱的天性。其中,对一根翎子的运用妙到巅毫,相对戏剧在耍舞两根翎子时常需要两手操作的繁杂而言,该舞蹈仅用一根翎子,仅用头颈的寸劲动作,通过“鞭地”、“立天”等简洁明快的形式就能完美展现各位花旦的“俏”,的确是“单翎翔舞春意闹,三寸灵巧七寸俏”。

3.《激楚》中的单人单翎融于“激”

桃李杯舞蹈大赛中的古典舞《激楚》,该舞蹈虽然属于群舞,但头戴花翎的仅有主角一人,且翎子底部单立于正中,朝天分叉为两根,样式如凶蛇吐信。同样是通过苍劲迅捷的头颈动作来表演,但与《俏花旦》甚至传统戏剧所不同之处就在于,簇中分叉翎子的抖动看似形散实则神聚。演员既能通过寸劲将翎子集中为一根以表达高亢霸道之情,又能通过甩动将翎子分散为两根以抒发凄清悲痛之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正做到“分聚交融于水乳,灵动复作现激楚”。

4.《周郎·小乔》中的双人舞手持翎融于“爱”

北京舞蹈学院的经典舞蹈《赤壁怀古——周郎·小乔》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周瑜和小乔对翎子的使用。与所有戏剧不同,该舞的两位演员并未使用花翎冠戴,而是通过手持翎子,用双手对翎子的“抖”、“甩”等巧妙功法来表达相互之间情深款款的爱慕之念。仅有的一根翎子在两人之间交互使用,交替传承,这根翎子就是他们展示情意的纽带,这根翎子既体现出周瑜潇洒帅气的男儿气概,又体现了小乔美丽温柔的女儿气质,真个是“千古良缘鸳鸯配,周郎小乔意缠绵”。

(三)与舞台艺术美的浑然一体

1.传统舞台下的古朴与自然

传统戏剧对翎子的演绎可以用最简单的搭台唱戏的舞台形式进行,既淳朴归真,又贴近群众与生活。角色在狭小但精致的唱台上舞动双翎,观者在露天的环境下搬张小木凳看得如痴如醉。这种原生态的舞台艺术景中寓情、和谐自然,但却存在灯光不够、舞台美术欠缺从而导致翎子演出效果渲染不足等多种遗憾。

2、现代舞台下的传承与发扬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舞台的搭建愈显恢弘大气,布景科技的推动、表演设备的完善,将传统戏剧带入了全新的现代化舞台。以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戏剧演出为例,该馆运用传统舞台道具装置配合图片影像视屏等现代舞台手段,通过大屏幕布景“天幕”与动态的舞台戏剧表演文化进行结合,从现代化舞台布置的角度对传统戏剧舞台艺术的诸多细节进行美化处理,使观众可以更深切地感觉到戏剧各个艺术形象的强烈视觉冲击。在该馆演出的戏剧《扈家庄》就在现代化的舞台设计下凸显出了扈三娘翎子功的独特效果。以剧中刀马旦扈三娘生擒“矮脚虎”王英一幕为例,扈三娘迎战王英时靠颈劲带动头部左右摆动抖翎,使翎子状似凤翅飞翔,形如飞凰入天。其时整个舞台灯光绚烂,“天幕”里配以动态的凤舞九天视频影像,舞台音乐配以清扬激昂的古筝弹奏,通过现代化光、声、影在舞台上的恣意轮舞,结合演员出色的翎子功运用,完美体现了扈三娘美貌、睿智与英武的艺术气质,更使台下的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可以说,在现代舞台下表演的传统戏剧更好地体现了对翎子的传承与发扬。

三、结语

翎子的形、神、意、趣,已广泛而深刻地融入到戏剧艺术之中,同时传承和发展了戏剧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提高了戏剧艺术的文化品位。翎子线条也成为颇受中国人民青睐的形式图样,如此曲直相因,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特点,充分表露其灵动而不浮夸、稳实而不呆板的神韵。这一点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所以翎子不但能完美地化入到戏剧舞台艺术之中,也能被普罗大众所倾心接受。

(作者单位:广东省嘉应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叶忠元. 谈川剧翎子的佩戴[J]. 四川戏剧,1993,01:38-40

[2] 仇晓风.谈晋剧《小宴》翎子功——兼谈传统审美观念与现代意识的沟通[J].戏曲艺术,1991,04:74-75

[3] 伊平. 气韵夺人——叶少兰演唱《小宴》[娃娃调]欣赏[J]. 中国戏剧. 1985(02)

[4] 陈坚. 吕布与貂蝉——浙江宁海越剧团演出(越剧)[J]. 戏文. 2005(01)

[5] 王小平. 我在《小宴》中饰吕布[J]. 当代戏剧. 2007(03)

[6] 沈达人著.戏曲意象论[M].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5 [7] 中国戏曲志[M]. 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1994

[7] 黄克保著.戏曲表演研究[M].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2 [9] 张庚,郭汉城 主编.中国戏曲通论[M]

[8] 贾志刚著.迈向现代的古老戏剧[M].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6

猜你喜欢
吕布戏剧舞台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史学家为何给吕布“差评”
大话三国志
吕布其实有情义?
台上
夜话三国之吕布致命弱点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画与话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