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会议上的蒋介石

2015-08-26 01:46杨津涛
领导文萃 2015年24期
关键词:美英罗斯福蒋介石

□杨津涛

开罗会议上的蒋介石

□杨津涛

1943年盟军在各个战场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美国总统罗斯福希望及时召开美、英、苏、中四大国领袖会议’协调战时与战后的有关问题。因苏联尚未对日宣战’罗斯福只好将原计划改为美英中、美英苏两次三国首脑会晤’遂有1943年11月22~26日开罗会议的召开。

顾虑:不愿做“陪衬”

对于参加大国首脑会议’蒋介石一开始表现得并不热心。这种不热心’主要源于两点。

蒋介石在此前的外交往来中’深感“英国对华之遗弃、俄国对华之嫉妒……美国对我之藐视与强制”’所以当接获罗斯福“与其他三国领袖会晤”的邀请后’蒋介石的第一反应是“余以为余之参加不过为其陪衬’最多获得有名无实四巨头之一之虚荣’于实际毫无意义’故决计谢绝’不愿为人做嫁衣也”。

蒋的这种不愿做“陪衬”的自尊心’甚至影响到会议地点的选择’当美方询问宋子文是否可以让蒋介石飞往华盛顿会晤罗斯福时’蒋的回应是不作任何解释加以拒绝’因为他不愿意给世人一种中国领袖远道“朝觐”美国总统的印象。

此外’蒋的不热心’也与他对自己外交才能的认知有关。蒋认为自己的个性不适合外交’自己也缺乏熟练的社交手腕。所以曾在日记中一再告诫自己:“今而后’务必少见欧美人员’非万不得已’不可接见’更不可常见。以余之粗直短拙’应隐藏不露’为国自重也。”

蒋介石最终转变心意’愿意参加开罗会议’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首先’1943年10月’美英苏三国发表《莫斯科宣言》时’美国坚持让中国列名’让蒋介石觉得罗斯福确实有意帮助中国提升国际地位。其次’当时中美关系因史迪威问题而一再恶化’蒋担心在首脑会晤问题上若一再拒绝罗斯福’会将中美关系推向谷底。

所以’蒋在日记中有这样的思考:“接罗斯福电’约下月中旬在埃及相晤’余实无意为此。然却之不恭’故犹豫甚为不安。”基于上述考虑’11月2日’蒋介石复电罗斯福’同意参加开罗会议。

筹划:经济军事多头出击

自11月9日至11月22日’中国政府约有两周的时间对开罗会议进行准备。蒋介石亲自制定了会议提案’包括:

“甲、军事战略之提案’主要为反攻缅甸’海陆军同时出动之总计画。乙、远东政治之提案’包括:(一)东北四省与台湾、澎湖’应归还我国。(二)保证朝鲜战后独立。(三)保证泰国独立及中南半岛各国与华侨之地位。丙、建立战后有力之国际和平机构。丁、对日本投降后处置之方案。戊、中、美经济合作之提议。己、对美租借物资之提案。”

其中’“甲”项关于缅甸战事问题’蒋介石决定由自己亲自掌握谈判大权’其余政治、经济问题’则较多放权交付给了下属。由此不难看出’缅甸战事’是蒋介石在开罗会议期间最重视的问题。

此外’蒋介石还拟订了一张清单’准备单独和罗斯福商谈。清单内容包括:日本在战败后应该把全部海军舰艇和商船、在中国拥有的一切公私财产交给中国;香港及九龙应该归还中国并变成自由港;建立新的国际机构’包括东亚组织、地区性的参谋长联席会等。

在开罗会议上’蒋介石数次同罗斯福、丘吉尔洽谈’在名义上实现了以上大多数目标。蒋介石在日记中兴奋地说’开罗会议“以政治之收获为第一’军事次之’经济又次之’然皆获得相当成就。开罗会议公报如期发表’军民精神为之一振’此乃为国家百年来外交之最大成功’又为胜利重要之保障’是卅年苦斗之初效也。”

遗憾:大多无法兑现

中国在开罗会议上获得的最大成果’无疑是明确了日本战败后’归还中国领土的问题。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顺利’在英方修改的《开罗宣言》中’要求将“日本由中国攫去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与澎湖列岛”后的“当然应归还中国”改为“当然必须由日本放弃”。王宠惠代表中国据理力争’并获得美国支持’才让英国的修改提议没有成功。但英国的力阻’还是使“归还香港”没能被写入《开罗宣言》。宣言中其他有关中国领土的内容’后来也因《雅尔塔密约》而大打折扣。

对战后日本的各项安排’大都满足了中国的要求。关于对华赔偿’蒋介石提出可以将日本大部分的工业设备、军舰、商船、车辆等转交中国’罗斯福表示同意。关于军事占领’罗斯福希望让中国军队为主体占领日本’但蒋介石以实力不足为由’提议“由美国主持”。

蒋介石最关心的缅甸战事问题’则未能兑现。反攻缅甸对中国极为重要’早在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就制定了中美英于11月发动收复缅甸战役的计划’但被美英一拖再拖。最后’罗斯福不顾丘吉尔反对’向蒋介石承诺’盟国将于1944年3月在孟加拉湾实施两栖作战’协助收复缅甸。

然而’德黑兰会议后’英国以要全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为借口’迫使美国让步’取消了反攻缅甸计划。中国远征军在1944年4月入缅时’并没有盟军的两栖配合’《开罗宣言》中“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会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一句变得名不副实。

有关美国对华经济援助问题’先由宋美龄面见罗斯福’“会商十亿美元供款计划’罗斯福表示对我经济危急情形’至为了解’当即面允借助”。然而这对中国稳定战时金融极为重要的10亿美元’一直未能兑现。

略言之’在开罗会议上’中国作为“四强”之一的政治地位得到强化’国际地位空前提升。至于所获得的具体承诺’其兑现与否’则与此后二战的战事走向有直接关系。

(摘自《廉政瞭望》)

猜你喜欢
美英罗斯福蒋介石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
迷雾美英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大话英英与美英的区别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对德的战略轰炸及其启示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罗斯福与戴高乐的恩恩怨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