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墓祠

2015-08-27 02:18阎爱民
天津史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祭祖祠堂祖先

阎爱民

明清以来民间祭祖活动一般是在祠堂或祖墓上进行,而这种祠堂和墓地的祭祖都是源自汉代流行的墓祠祭祀习惯。“祠”,本是对祖先的一种祭祀名称,春祭为祠;祠堂则是墓前祭祀所用的建筑。墓祭之俗流行较早,春秋时就已出现。《礼记·檀弓》说“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此妇人哭祭公公、丈夫和儿子,就是在墓祭。到战国时,民间墓祭更为普遍。《孟子·离娄下》讲齐国有一妻一妾者,到东郭墓地间向“墦间之祭者”乞讨祭品吃,正说明当时墓祭的流行。这一时期在墓地上还出现了祠堂,楚国曾有“公卿祠堂”。《楚辞·天问章句》王逸序说屈原曾“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屈原所见,既有先王的“宗庙”,又有公卿的“祠堂”,可见这时的祠堂与宗庙区别已经不很严格了。祠堂中有各种神灵鬼怪、先贤先圣及天地山川图画,华丽神奇,这些与汉代墓室和墓祠中的壁画或画像石中所绘的内容类同。

墓祭不重视等级身份,种种规范约束少,不像庙祭那样讲求太多的繁文缛礼,而且对祖先的祭祀更为直接和感性,故而到了秦汉时期这种形式被进一步普及,不论是庶民阶层,还是贵族等级,甚至连帝王都采取了墓祭的祭祖方式。所以王充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1] 像富平侯张安世、丞相张禹都在冢茔前修建祠堂。汉哀帝宠臣董贤的祠堂建在哀帝的义陵旁,内有便道,外有徼道,四周垣墙数里,门楼城阙甚为壮观。刘秀起兵时,其姐夫邓晨率众响应,当地官吏“乃烧晨先祖祠堂,污池室宅,焚其冢墓”。[2] 东汉人王符总结祠堂流行情形说那些京师贵戚,郡县豪家,“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3] 汉代人有“侍死如生”的信念,又讲求厚葬,所以祠堂建筑也非常豪奢。

墓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固定的岁时祭祀,在年中的一定时节到墓前祭祖。一般说皇家、贵族比较繁琐。汉家有“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又月一游衣冠”的规定。[4] 另外还有合祭远近祖先神的禘祫之礼和正祭外的“闲祀”。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东汉豪族每年正月、二月、六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都有祭祖活动。一般的民众多是延续周秦以来的虽是四祭,即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的祭祀。《春秋繁露·四季》说:“四祭者,因时之生熟,而祭其祖先父母也。”出了常态的墓祭外,还有一种是不固定的祭祀。有的是临时有事,祭者需招宗亲宾朋商议;有的是官员回乡省亲,以伸追远之情,在祭祀的时间上是因事而定。

汉人的祠堂,常被用作聚集亲族友人的场所。汉成帝时,谏议大夫楼护奉命巡视地方,路过家乡齐地。于是顺便到先人墓祠祭祖,祭祖期间大会宗族故人,并送束帛给他们,一天就用去百金的费用。茂陵人原涉和故人约期在墓祠聚会,备下酒食,来参加聚会的人竟有数十乘车辆。建筑祠堂费财,又有聚众集会的嫌疑,有时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官府的警惕。汉宣帝外戚王林卿与豪杰交游,宾客众多,到长陵上冢,聚众宴客数日,喝得烂醉,长陵令怕他们生事,前去劝导他们尽早离去。汉人很多有识者死前常留遗嘱给子孙不要厚葬,也表示了他们对祠堂建造与聚会豪奢的不满。

到了魏晋时期,社会门第化日趋严格,与九品官人法相配合,晋朝试图恢复先秦重视等级的宗庙祭祀制度。于是政府下令禁止民间建造祠堂:“诸葬者,皆不得立祠堂、石碑、石表、石兽”[5],墓祠祭祖习俗也就渐渐衰落了。

注释:

[1]《论衡·四讳》。

[2]《太平御览》引《东观汉记》。

[3]《潜夫论·奢侈篇》。

[4]《汉书·韦贤附玄成传》。

[5]《太平御览》引《晋令》。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祭祖祠堂祖先
祖先与吹牛
清明祭祖
科学家发现了萤火虫祖先 等
学礼仪
绵 延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拆迁
我们的祠堂
除夕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