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中的思维转变

2015-08-31 09:21郭伟
新媒体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集团化科技期刊传统媒体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7-0005-02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167;201418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基金项目(GBJXC1255)。

作者简介:郭 伟,副编审,研究方向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研究。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成为近几年来传媒业、出版界的研究热点,特别是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从国家层面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也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目前,新媒体正迅速侵占着传统媒体的阵地。仅从出版行业看,2014年数字出版总体经济规模已跃居全行业的第二位 [1],增长速度在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中继续名列前茅,新兴出版继续保持着蓬勃活力。而反观传统媒体无论是在印数还是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多方面已连年下滑。

为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众多传统媒体已在理论上、实践中不断探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问题,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一些传统媒体,特别是大众媒体更是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业界的翘楚。而对于“小众”的科技期刊来说,虽然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2-4],提出了若干理论上的发展思路,但鲜见有与新媒体融合比较成功的“案例”,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期刊界未有更多、更深入的实践,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存在认识理解误区、动力不足有关。因此,本文仅从媒体融合中科技期刊应确立的几种思维方式进行探讨。

1 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简单复加

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新媒体”式的伪融合 [5]。有的科技期刊认为,实现媒体融合就是在传统纸版的基础上建个网站、出个网络版、开通微信公众号,或者是开发个APP客户端。这种对“融合”的理解,实质上是没有看到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更加深刻的内涵。

融合不仅仅是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更应是传播理念、思维方式的改变,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用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互联网思维去办刊。科技期刊要在网络环境下建立起全媒体时代新的科技期刊运营模式、传播模式、服务模式 [6]。建立起一套基于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的新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现代传播新体系。不是要“借船出海”,而是要制造一艘可以远航的大船。

以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为例,近几年,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无论是论文入库率、期刊网站建设、引进或开发编辑出版系统还是整个出版流程都在数字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尤其是移动网络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带来了工作方式的改变,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移动终端的优势,建立起新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如通过智能手机实现远程审稿、校对、修改等,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实现即时互动,从而大幅减少沟通时间,缩短出版时滞。

2 内容整合不是对既有内容的简单复制

“内容为王”是出版界的共识,优质的内容恰恰是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优势所在。但仅仅把科技期刊论文通过新媒体传播出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最多也只是多了一种传播途径而已。对科技期刊论文进行深度的二次加工,提供其他用户感兴趣的最新学科信息、编辑出版信息、学术活动信息等等才是内容整合的目标,也是传统科技期刊实现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的根本。

2.1 用户及媒体决定内容整合的方向

科技期刊的读者主要是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用户数量较少,订数达到2 000的科技期刊并不多见,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下滑的趋势明显。科技期刊的产品是科技论文,在融合新媒体的过程中要从用户和新媒体两个方面考虑对“产品”进行二次加工。

从用户角度看,科技期刊要做好用户(读者)细分的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的内容向目标用户推送。专家学者、学生等希望了解的是专业性的内容,通过新媒体推送论文摘要、专题系列文献可能更适合他们;而对于潜在的用户,甚至是原本很少关注到的有户(比如普遍的科技爱好者),科普类内容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这方面,国外的《自然》、《科学》、《国家地理》等期刊都有意识地通过改变读者定位吸引普通读者,国内的学者 [7]也已关注到这一点,并对通过新媒体扩大科技期刊受众范围进行了研究。因此,科技期刊在利用新媒体推送时,在内容整合上可以重新设计语言表达方式,使原本专业性强的论文变得可被普通大众所接受,以扩大用户范围。

从新媒体特征看,用户阅读的是碎片化的信息,对科技期刊内容进行整合必须适应信息碎片化的特点:可以对某一期某个栏目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形成一个论文包;也可打破“期”的限制,将相互关联的系列论文的主要观点、结论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具有统一主题的内容;还可以将非期刊自身的内容吸收进来,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使读者可以由此及彼地获得更多的信息。新媒体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即时性和互动性,基于此,科技期刊提供的内容应具备及时性,提供用户所关心的最新的信息,并能够激发用户参与互动的兴趣,比如学科最新消息、探讨性论题、业内动态等。

2.2 深度整合,吸引读者,提高用户粘性

从已经尝试与新媒体融合科技期刊的运行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着用户关注度低、信息更新不及时、用户粘性较差的问题。深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内容不具备可以长期吸引用户的能力。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应用新媒体的意识不强 [8]。以APP为例,我国应用APP的大部分科技期刊只是提供纸质论文的“翻版”,或扫描或转成PDF,不仅在内容上毫无诚意可言,而且很少关注用户的阅读体验,许多科技期刊不太清楚读者需要的是什么,久而久之使用户失去了兴趣。科技期刊新媒体的用户大部分是中青年人,他们乐于接受新媒体,常流连于新媒体,科技期刊要充分考虑目标用户的特征,做好期刊的科学定位 [9],以优质的内容、良好的使用体验吸引、留住用户。就内容讲,探讨哪些内容能够提高粘性的是十分必要的。个人觉得:要强化论文内容的亲民性、整合学科信息,可以尝试提供论文、学科信息以外的可能引起用户阅读兴趣,可以持续吸引读者的大众信息、创作心得、学者科研经历、人生感悟等等。

3 媒体融合不是单打独斗,要善借外力

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的小而散的问题,与国外的一些集团化、规模化的科技期刊集团相比,明显势单力孤。一些科技期刊研究者也曾提出过科技期刊集团化的构想,部分科技期刊在近几年的期刊改革中也组建了若干科技期刊集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对于大部分仍在单打独斗的科技期刊来说,要走集团化的发展之路,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不少的困难。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这些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提供了新的走集团化发展的合作思路。

当今社会讲究的是分工协作,那种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合新媒体的发展环境,仅凭一家或几家科技期刊的力量走与新媒体融合之路,无论是可提供的内容还是专业人员数量、运行资金都存在不少困难。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不应再去追求所有的工作都独自完成,而应树立协同发展、借力用力的思想,走合作、融合、集团化(也并非是体制意义上的)之路,可以尝试建立基于不同范围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合作平台。比如,可以建立省域 [10]、同行业(如医学)、相近类型(如高校科技期刊)的科技期刊集团。科技期刊走集团化的新媒体融合之路,既可以实现出版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重复开发造成的浪费,还可以有效解决人才、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外部技术平台(如专门提供科技期刊移动端出版的手机APP平台),实现联合出版。

猜你喜欢
集团化科技期刊传统媒体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