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新型城镇化模式选择及实现路径

2015-09-02 09:52罗永红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海西州城镇城镇化

罗永红

一、海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海西州城镇化现状 海西州由格尔木、德令哈两市,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大柴旦、冷湖、茫崖三个行政委员会共八个行政区组成。以德令哈市为中心,包括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在内的东部经济区,是全州典型的绿洲农牧业区,农牧业资源、生态资源相对富集,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农牧业及贫困人口所占比重大。

以格尔木市为中心,包括大柴旦、冷湖、茫崖三个行政区在内的海西西部经济区,矿产资源富集的优势十分明显,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相对较高,工业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居于全州领先水平。

近年来,通过对中心城市和县城集镇市政设施、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的集中整治和综合治理,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格尔木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全省文明城市”等称号,近期又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德令哈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全省卫生城市?”、“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等称号。

目前,海西州城镇化率70.06%,用水普及率95.71%,人均道路面积29.46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7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6.26%,生活垃圾处理率95.34%,燃气普及率64.12%,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建制镇、乡镇集中了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小集镇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全州村镇用水普及率44.870%,人均道路面积19.0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36%,生活垃圾处理率31.58%,燃气普及率2.92%。

海西州现设有城市2个,县城所在地镇3个,行委所在地镇3个,建制镇21个,集镇14个,独立工矿区6个。近年来,海西州城镇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不仅格尔木、德令哈市相继建成了一批商业步行街、居民广场、街心花园、沿河景观带、雕塑以及其他软硬质景观,就连小城镇面貌也各具特色。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德令哈市尕海镇、柯鲁柯镇,乌兰县希里沟镇,都兰县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宗加镇,天峻县新源镇8个镇入围新增全国重点镇名录。根据青海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导意见,海西州将利用7年时间打造14个美丽城镇。2014年启动全州第一批2个美丽城镇建设工作,其中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为综合服务型城镇、乌兰县茶卡镇为交通物流型城镇。

(二)海西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布局分散,宜业宜居性不强。每万平方公里城镇数不足2个,城镇间距离远、关联性差;行政型、资源型城镇居多,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2.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化质量不高。2000年以来撤乡建镇与2010年以来户籍制度改革两因素叠加,使得非农业居民数量明显增加,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升,但相当一部分农牧业人口转户未转业,居住在镇,实际上仍是农牧民,仍从事着农牧业生产,尚未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全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

3.城镇体系不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城市数量少、规模小、要素集聚能力弱;建制镇过弱过小,平均人口不足l万。城镇设施水平低,服务功能弱,产业发展慢,就业岗位不足。

4.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现行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了利益格局,导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共享水平低;城镇建设运营市场主体发育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海西东西部城镇发展不平衡,生态、资源约束性很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体制机制创新不足。

二、海西州新型城镇化模式选择

基于州情的两个特点:1.海西州土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48.9万人。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公里只有1.5个人,地广人稀,城镇、工业园区、农村、牧区广泛分布在这广袤的大地上。农牧业、农牧民不可能都进城,也没必要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城。2.海西州城镇化率已高达70.06%,远高于全国(53.7%)和全省(48.5%)。海西城镇化的进一步提升,要靠新型工业化和产城融合来提升。

因此,本文认为海西的新型城镇化要以点为主、线面配合,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走“城区+工业园区+农牧新社区”的“三区合一的就地城镇化”道路。

(一)三区合一

“三区合一”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的学说,即“老城区+工业新区+农村的新社区”。厉以宁认为,老城区一般都有很多商业、服务业中心,也建了很多工厂,但随着发展的深入,工厂迟早要迁出老城区,这样就催生了工业新区,也就是产业新区的建设。工业新区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各种试验区、各种创业园等,这样就把工业都放到那里面去,既方便他们的信息交流,又方便社会、政府对它的服务和管理,也防止环境污染源的扩散。这些工业新区同时也是居民区,工厂工作的职工和他的家属、各种服务人员都在那里居住。而农村的新社区,是经过改造后的新农村,实际上它不再以村为建制,而成为社区的建制。在这一模式之下,环境是优美且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是到位的,社会保障是一体化的。

(二)就地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是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农民进城仅仅是城市化的一种表象,它的实质则是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如“中国第一村”——华西村,不论从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思想观念,都不得不承认他们已经是城镇化了。如果不重视农民利益,大量土地和农业资源被少数人垄断,造成大批农民破产流入城市,成为衣食无着的困难群体,虽然城市化率提高了,但市民的幸福指数可想而知。这样的城市化,对庞大的农村人口来说是不合适的。因此,走“就地城镇化”的路子,可能才是适合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海西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道路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关键是实现人口从农牧区到城镇的迁移与人口从农牧民到市民职业身份转换同步推进,让迁移到城市的居民能够在城市里“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娱有所乐”、“病有所医”,充分享受到城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拥有一个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

(二)走城乡一体和空间布局紧密衔接的城镇化道路

在城乡关系方面要走城乡一体的道路,构建全州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使县域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人口和信息能够迅速、便捷、便宜地自由流动。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衔接,加强城市向农村、工业向农业的反哺力度,加强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

海西州开展了“百企联百村”企村共建活动,通过企村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共推村庄建设、公办社会事业、共育文明乡风,初步建立以工促农有效机制,村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内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11年至2013年,全州305个行政村中开展“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203个,占总数的67%。建设“新型农村社区”4个。201 5年组织实施“高原美丽乡村”1 5个,分别从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五个方面进行项目建设,各项投资估算共计2.67亿元(不含村民自筹)。

在全州空间布局上,以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为中心,乌兰、都兰县城和花土沟、冷湖等城镇为节点,加快柴达木城市带建设进程,把格尔木建成区域性重要交通枢纽、电力枢纽和资源加工转化中心,把德令哈建成新型绿洲城市和资源加工基地。

随着国家打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以及中西部地区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茫崖作为新丝绸南路和柴达木城市带西端的重要节点城镇,青海的西大门。建议茫崖撤行委设立县级市,把冷湖行委并入茫崖,作为茫崖的一个镇。冷湖行委只下辖一个冷湖镇,常住人口只有区区2434人,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冷湖行委。

(三)走生态文明的城镇化道路

未来城镇化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第一,鼓励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更少资源产生更多经济效益,降低产业发展对能源、水资源、土地、空气等生态资源的消耗或破坏;第二,要求工业入区、入园,促进产业集群,既可以集中处理污染,又可以使各产业分享外部经济;第三,加强节能环保宣传,鼓励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能环保;第四,加强城市绿地资源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第五,倡导绿色消费,减少消费污染:第六,重视调解资源占用与分配、环境污染方面的矛盾、冲突,促进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四)走壮大州域中心城市及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格尔木和德令哈是海西州两颗璀璨的明珠,是海西西部和东部发展的领头羊。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全州城镇化格局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格尔木、德令哈市辐射带动及吸纳功能。

《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全省《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格尔木城市地位,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合理划定城市边界,通过产业引导、政策优惠吸引农牧民转移,促进城市人口增长。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加强与新疆、西藏等周边省区的联系,促进全省向西开放。加快推进新区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新区按“一轴两带四片区”进行空间布局,建成融公共服务、产业研发、教育文化为一体,具有综合服务和休闲观光功能的绿色城区和全市产业升级的智力核心。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8万元,城镇人口达到26万,城镇化率87%左右。

全省《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德令哈城市功能。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建成彰显高原特色、产城融合、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新城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3.5万元,城镇人口达到7万,城镇化率73%左右。

同时,立足本土,保持个性,走特色化的城镇化道路。每个地方的城镇,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如在低碳发展上,格尔木可打“光伏城市”名片。格尔木是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光伏装机最集中地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群、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光伏并网系统工程、世界范围内首个实现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的地区。德令哈可打“低碳城市”名片。我国已确定了36个低碳试点城市,至今31个省(市、区)当中除湖南、宁夏、西藏和青海以外,每个省(市、区)至少有一个低碳试点城市,德令哈锁定“低碳城市”意义深远,应争取成为国家第三批低碳试点城市。

(五)走产城融合的城镇化道路

全省《规划》明确,格尔木、德令哈2市和乌兰、都兰、冷湖、大柴旦、茫崖5县(行委),主要任务是引导城镇建设与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相融合,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提升区域重要交通枢纽、电力枢纽和资源加工转换中心地位。壮大格尔木、德令哈等城市规模,着力打造1 3个重点城镇,建设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先导区、吸纳就业重要地区。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43万,占全省城镇人口的1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左右。

(六)走推动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柴达木地区先后兴建了青海油田、青海钾肥厂、锡铁山铅锌矿、茫崖石棉矿等国家重点矿山企业及茶卡、柯柯盐厂等省属矿山企业。大柴旦、茫崖、冷湖3个行委就是伴随柴达木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工矿区。新世纪以来,随着勘探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循环经济的深入推进,这些工矿城镇依托资源优势,实施“资源转换、工业强区”战略,培育资源型特色经济,是青海推动由单一资源开发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的重点区域。

新型城镇化要推进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升级改造原有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大力扶持锡铁山等资源型城镇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促进多元化发展。统筹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积极促进马海盐湖、大柴旦湖硼矿、茫崖石棉矿等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加大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尾矿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i加快整合矿区资源要素,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构建多元复合型产业结构;完善或异地建设基础设施及生活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月艮务功能。重视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统筹资源开发、产业培育、人口集聚与城镇建设,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统筹非资源产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产业园区服务保障基地,避免形成新的孤立居民点和工矿区。

(七)走智慧城市的城镇化道路

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在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改变城镇化对“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的过度依赖,推动城镇化从外延型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镇化,实现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智慧治理。

智慧城市是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转换器,是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城市治理的新模式。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座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如果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将使城市的发展红利增加3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项目已达一千多个,未来还会以每年近2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总数量已经达到了154个,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

全省《规划》明确提出,以推进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为核心,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城市光纤宽带网络,构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推动西宁、海东、格尔木等城市逐步实现无线移动宽带和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服务全覆盖。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覆盖和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完成县级以上城镇有线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和有线电视整体转换。以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平台,加快摄像、红外、激光等传感设备的普及应用,逐步健全和完善城市智能管理信息基础数据库,积极推进交通、物流、医疗、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工农业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物联网研发和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厉以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学习时报.2013-3-11

[3]何雄浪,毕佳丽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4,(8).[4]张占斌,张孝德,樊继达.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问题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6

猜你喜欢
海西州城镇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