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建设智慧城市如何创新?

2015-09-04 01:20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5年19期
关键词:领域智慧服务

目前,智慧城市无论是从全球范围内,还是在中国境内均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发展趋势。各个国家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各国的企业也将智慧城市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关注。此次,我们主要来看一下中国境内的这些企业,包括跨国企业还有本土企业是如何应对智慧城市热点,展开创新的。

在过去的电子政务阶段、数字城市阶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ICT厂商,即我们经常说的软硬服厂商。现在进入到了智慧城市发展阶段,各种不同的身影出现在市场当中,像三大运营商,他们在各地依托自身的无线城市、宽带城市的建设去推广智慧城市;以阿里为首的BAT公司,依托于自身在云平台、支付方面的优势强势地介入智慧城市领域;像绿地集团、万达集团这类传统的地产厂商也开始将地产与信息行业融合,打造综合性园区或者社区;各类投资机构在此阶段也是热情高涨,积极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这些企业的参与构成了智慧城市新的业态。

战略创新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很多企业认识到了这点,纷纷从战略层面进行大胆创新,以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IBM是全球范围内最早提出智慧城市的企业,其在智慧政务、智慧水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技术的发展和城市的演进在不断的交替中前进,为更好的适应智慧城市的发展,IBM提出了CAMSS(Cloud云计算、Analytics大数据分析、Mobile移动、Social社交和Security安全)策略,通过行业及技术的交相呼应,形成矩阵式服务体系,以更好的服务于合作伙伴或者城市。SAP则高调发布其S/4 HANA产品,依托其自身的实时数据库所带来的大数据分析速度,灵活的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部署方式以及对各类移动终端的完美支持,并以交通、公安等行业为切入点进行智慧城市战略布局。国内的厂商,像神州数码、浪潮、方正等企业均将智慧城市作为公司的集团战略,进行组织机构及业务应用创新,以积极的姿态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设。

技术创新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和社交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支持智慧城市的转型与创新。2015年中国智慧城市转型步伐加快,中国智慧城市的转型正在从被动转向主动,行业整体步入整合与提升期。智慧城市领域的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以及成本的优化等,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更多支持与推动。第一,我们要用技术创新,建设一个高水平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不仅用传统技术,现代各种新的技术,包括无线、有线,为城市打造一个泛在的、高性能的基础化设施。第二,我们要用云计算技术为城市建设一个集约的、弹性的云计算中心,能满足城市级别的政务应用、企业应用及市民应用,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同时还可以满足大吞吐量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避免出现像12306网站类的问题。第三,我们要用大数据技术为城市建设一个智慧的大脑,通过对跨行业、跨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多源、多结构、多交叉的大数据元集合,进而通过业务模型获取隐藏在数据背后的“黄金”信息。第四,我们要用移动技术为城市提供各类智慧服务的终端载体,可以使市民随时、随地享用城市所提供的服务。第五,我们要用社交媒体为城市提供更加便捷的交互通道,通过社交媒体,市民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政府动态、政务公开等信息,政府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市民的反馈,采集民意,以更好的体察民情,为政府的决策支持提供一手信息。华为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华为去年专利申请数全球第一,而且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积极地开展技术创新,并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的项目;方正依托其强大的北大研究院力量,产学研用相结合,积极地在政务、社区、教育等行业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等技术领域的创新,以更好地适合智慧城市时代的需求。

生态系统创新

在智慧城市阶段,企业需要打造全新生态系统适应产业发展趋势。数字转型下的智慧城市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由原来的IT外部驱动逐步转变为以业务为核心的内部驱动,企业需要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合作伙伴转型升级,以开放的心态打造全新的生态系统,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可持续发展及演进的服务架构,以应对智慧城市所带来的机遇。华为聚焦ICT基础设施形成差异化优势,华为依托于自身在网络、eLTE、存储、服务器完整的ICT基础架构产品线的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ICT基础设施服务,并通过与合作伙伴在解决方案、应用、行业终端方面的合作,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方正聚焦智慧城市综合体形成差异化优势,方正依托于自身在金融、医疗、园区等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咨询规划、顶层设计、项目集成、实施、运营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端到端的服务,并通过与合作伙伴在差异化解决方案、应用、行业终端方面的合作,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在建设初期至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受中国政府在反腐、地方债、领导班子换届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商业模式也在不断的演进。目前,国家层面在积极地推动PPP模式,逐步放开政府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共同运营。总体来看,PPP模式将会是此届政府保增长、促转型的主要抓手;通过内部推动以及智慧城市的外部诱因推动,PPP模式将会取得很大的进步。PPP模式不仅是一种融资方式,更是一种管理方式。一方面,PPP能激活市场上大量的社会资本,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债务负担;另一方面,PPP能引入社会资本方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以降低项目成本,提高公共产品的生产运营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易华录在智慧交通领域广泛展开BT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神码数码在市民卡、平安城市、智慧政务等领域广泛展开BT、BOT、合资公司、运营公司等多种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正在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政务等多个领域广泛展开智城基金公司、运营公司等多种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业态创新

随着智慧城市在国内的不断发展,生态体系逐步扩大,业态也随之创新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互联网企业的身影。以阿里和百度为首的第一梯队的互联网企业以行业应用和云计算为切入点,通过开放的合作模式进军智慧城市。第二梯队的互联网企业,像高德、58同城等,以专业领域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企业合作进入智慧城市。这是信息化发展到智慧城市阶段所独立的现象,区别于以往的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阶段。这标志着各类智慧的融合。互联网企业与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快速衍变。首先,互联网企业从服务角度切入,充分的考虑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其次,互联网企业有很好的云计算、云平台的基础,可以通过与传统IT企业的业务能力方面的合作,快速切入行业市场。最后,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响应、模式突破及创新能力能更好地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阿里旨在与地方政府合作,布局并实践其在大数据时代为中国经济、商业、社会搭建基础设施的宏大构想,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切入点,进行智慧城市领域的布局。阿里先后与海南、浙江、贵州、广西、宁夏、河南、河北、深圳、甘肃、武汉、广东、吉林达成了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的合作,其中与阿里合作政府部门包括中国气象局、中国铁道部、北京市海淀区等。相对于智慧城市生态圈中的传统ICT企业,互联网、科技地产、第三方投资机构等代表的是新兴力量来讲。互联网厂商正在基于自身的技术、互联网环境、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不断延展自身的领域,逐步覆盖政府、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并通过加强与行业领军厂商的战略合作不断扩大自身的版图。以阿里为例,迄今为止,阿里已经与中国电信、东软、中软、浪潮、易华录等企业进行强强联合,以开放的模式共同建设智慧城市。

总之,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企业需要实时的把握智慧城市动态,与智慧城市共同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通过战略、技术、生态系统、商业模式及业态的不断创新,不断融合,更好地为智慧城市服务。

猜你喜欢
领域智慧服务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