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5-09-06 12:43吴双双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

吴双双

摘 要:近十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虽然在马克思的年代生态问题并不突出,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前瞻性的论述仍对我们现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人与自然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增强人们生态问题危机的思想认识作用。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

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敬畏”到“征服”,再从“征服”到追求“和谐”这三种基本形态,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前进过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一、《手稿》中人与自然的本质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同其他动植物一样,依靠自然而存在,具有自然属性。同样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他能够通过自身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利用自然,获得超越自己物种需要的产品,因此人还具有同其他动植物相区别的社会属性。

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自然界先于人存在,人依靠自然界生存,自然界为人类生产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料,还为人类的科学活动提供科学对象。现在的自然界并不是原始的自然界,而是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被人类生产、创造的人化的自然界,没有人类的这种对象性的劳动,自然界就只是毫无生机的原始的自然界。

二、《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关系这一论断是人类经过不断实践得出的。在原始社会,人类不了解自然,认为人类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然所赋予的;到了工业时代,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发展,认为自己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开始尝试着去征服自然,;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人类将包括自然在内的宇宙万物视为自己的改造对象,不断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导致自然环境恶化,出现了很多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随着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繁,人们开始反思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否应该被停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哲学家提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宣扬人类理性至上的精神,认为宇宙万物中心的唯一主体就是人类,主张以实现人类利益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类中心说”的思想否定了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先在性、制约性,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破坏自然界的催化剂的作用。因此这种思想不但没有缓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还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继承和扬弃了前人的观点后,在《手稿》中提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互为对象性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虽然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资料,可是如果没有人活动于自然界当中,那自然界就不能实现它的价值。人在生产劳动中与自然界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活动,促使“原始的自然界”转化为“人化的自然界”。同样,虽然人依靠自然界而存在,可是如果人类不遵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也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人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中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正是人类经过不断地社会实践得出的真理。

三、对人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之前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理解,无视自然的客观规律,盲目地利用自然资源,虽然取得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以丰富的资料揭示了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从世界范围来看,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洪涝和干旱灾害等等各种自然灾害已经影响了人类的幸福生活。从我国来看,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水土流失面积达38%,,海港化面积扩大到18%以上,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要以马克思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作为理论基础,对人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内化为人们的潜在意识,并逐渐地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起点,在新的背景下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罗景群.把握和谐发展理论,促进可持续发展—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解读[J].牡丹江教育学院报.2008(0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郭春霞.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生态价值—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06).

[4]陈士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意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