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全球化问题

2015-09-06 21:32王晓飞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世界历史利与弊应对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程度虽未如现在发达,学术界对全球化的界定尚不够清晰,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全球化理论。但是两位伟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全球的视野阐发了“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所以本文从浅析世界历史入手,逐步探究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问题的观点与态度。

关键词:世界历史;全球化;利与弊;应对

一、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时代的产物,它产生之初就具有突破狭隘地域束缚的“世界性”特征。马克思第一次提及自己科学的“世界历史”概念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在这部著作中提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氏族的”、“民族的”、“地域性的”等概念,然后全文中更加突出了“全面的依存关系”、“世界历史性的”、“世界市场”等新概念。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分析,其独到之处就在于不拘泥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研究,而更加侧重于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来研究,用唯物史观加以说明。“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由此看出,世界历史的出现绝非偶然现象,而是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展开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五形态”学说。从社会系统的整体特征入手,依据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把人类社会的演变概括为由低级向高级以此递进经过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二个方面从横向上研究了近代以来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历史的发展概括为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演进的过程。 虽然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来论述,但是它们都遵循唯物史观中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世界历史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是相对于相互分裂的民族历史与地域历史而言,是指各民族、国家由于普遍交往,整个世界开始形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历史,即世界整体化的历史。

世界历史不是起初即存在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众所周知,以西、葡为主要发起国的大航海促成的近代地理大发现打开了世界史的大门,特别是随后进行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各国之间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商贸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这些活动无疑是冲破了各个国家、民族原有的孤立和封闭的束缚,人类的历史也由分散孤立逐步演变为一个整体。

二、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读世界史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基本矛盾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种视角来浅析世界历史的产生和演进。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带动的商贸、文化交流的发展而引起。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分工愈发发达,然后引起交易、流通和交往的频繁,伴随着交往方式的越来越发达,双方更加考虑等价交换,以此推动了民族、国家间的商业贸易繁荣,伴随着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各主要国家的商人逐渐走出国门、开拓世界市场。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使得各个民族、国家纷纷参与到自由竞争之中,伴随着竞争的程度的加深,许多国家认识到必须提升自己的商品竞争力占得先机,因此近代大工业应运而生,资本主义也由萌芽逐渐壮大起来,社会阶层就逐渐产生两大对立阶级,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这社会结构的分立,因此阶级关系的变化淡化了民族之间的特殊性。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导致西方文明国家与其它未开化、半开化国家间的差距拉大,欧美强国着手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使殖民地附属于这一体系。大工业的发展打破了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自然经济占主导、闭关自守的状态。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在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迫切需要丰富且稳定的资金、原材料等物质资源为其增殖。世界史的形成以及发展主要是商人追逐资本扩大原始积累而推动的。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就其直接表现来说,是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建立。贸易是如何从区域贸易发展到世界贸易的呢?答案就是“不断扩大商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由于早期资产阶级为了攫取最大利润而四处“奔波”,这些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分散孤立状态,各地区之间的往来日益紧密,世界最终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统一的整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统一的生产方式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我们应当全面的把握二者的统一关系,做到全面、科学的看待世界史以及全球化问题。

三、全球化的定义与两重性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天才般的预测到资本主义必然突破地域限制走向世界且形成全球化这一历史必然。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目前对于“全球化”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及资本产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各国之间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过程。有学者以此将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为全球化的萌芽和形成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为全球化的成熟时期;而19世纪初至今为全球化的加强时期。狭义的全球化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出现的新局面。其特点为,生产力高速发展、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交流更加便捷,同时一系列全球问题相应产生。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全球化是资产阶级追逐利润的最大化推动产生的,当今世界格局是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

从生产力方面来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经济的繁荣,沟通的畅通,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光彩背后,许多高科技应用到工业中,特别是制造业中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造成相对过剩人口数量庞大,失业率的增加,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另外,科技革命加剧了世界上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恶化得不到改善,必将引发全球性危机。

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全球化程度的加深革新了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世界生产在最合理的区位布局下进行,它带动了资本、技术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跨国公司投资的强大经济效益改变了欠发达国家的发展理念,以诱人的吸引力推动了这些国家走向对外开放,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四、全球化的利与弊

在上文中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下面将简述全球化趋势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第一,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加速了国家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在进行全球扩张的过程中,不仅把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而且不断地推进世界的科学技术升级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极大提高了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最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会促使社会分工愈发达,进而促进交往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又能带动新兴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各国的企业可以突破本国狭小市场的束缚,依托世界大市场,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且提高产能,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第二,全球化促进人们的国际性活动的展开,使落后的民族逐步走向开放,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世界逐步融合为一个整体。在全球化形成之前,人类社会特别是东方文明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各民族、国家处在封闭状态中,生产力水平较低,各个民族的现代化水平和文明开化程度较低,全球化使得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不断得到加深,这有助于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第三,促使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进入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但这些微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才是唯一出路。因此,全球化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共产主义实现创造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全球化趋势的消极作用:第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南北国家”之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带有不平等性,特别是许多国际经济组织的规章制度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西方大国拥有绝对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和产业结构遭受冲击,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有效提高,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影响社会稳定;第二,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依赖度增强,一旦一国形成财政危机很快会波及他国,使得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增强,例如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 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深,对各国经济的危害度很大;另外,全球化还会产生生态环境的破坏,意识形态的对抗等负面效应,发展中国家必须权衡利弊,抵御风险,迎接挑战。

五、发展中国家的应对之策

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客观的审视世界形势,决不能回避这一历史趋势。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基于自身国情采取合理对策予以应对。第一,发展中国家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长远的战略目光积极投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勇于借鉴发达国家利于本国发展的经验,扬长避短,推动生产力发展才是关键。第二,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注重保持和发扬自身的个性和特色,自主创新、求同存异,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时刻牢记维护本国核心利益,提升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对别国经济的依赖程度、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第三,发展中国家要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寻求发展,必须加强合作。第四,当前国际经济组织(如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世界金融领域作用巨大,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各类国际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充分利用规则,参与各种规章的制定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构,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做出积极贡献。第五,发达国家今日的辉煌,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以往“坚船利炮”的殖民主义政策下,通过占领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所获得的物质财富为基础的。因此,发达国家应该为全球问题的解决承担更多的责任。

六、结语

全球化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趋势,全世界各国应该增加双方的信任度做到合作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利影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经济发展,现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国在向着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的同时也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国将一直是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8.

[2]丰子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全球化[J].求是,2001,(3):55.

[3]杨学功;孙伟平.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J].教学与研究,2001,(4):4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作者简介:王晓飞(1990-6-24),男,山东省济宁人,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猜你喜欢
世界历史利与弊应对
线上美术教学的利与弊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左翼力量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试论微博对公共管理的利与弊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乌托邦思想、工程及其命运
图书出版以市场为导向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