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助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5-09-06 21:32李筱鹃伶杨培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

李筱鹃伶?杨培

摘 要: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联系网络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网络助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网络;助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国富民强,是中华儿女的追求,是国家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人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有力保障。文明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绝动力和精神力量。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我们有效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的原则之一,有利于化解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自由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体现。平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公正,是人类文明的价值核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法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髓,是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是公民必须具有的情感意识和社会责任。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诚信,是文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准则的统一。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条件。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交织碰撞、社会发生巨大转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经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例如: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价自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轨;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还有的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价值观关乎祖国的发展和个人的命运。大学生正处于价值判断、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外界不良信息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和抵御能力,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抵御不良社会思潮和外来文化的侵蚀,提高大学生分辨荣辱是非的能力。

三、网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1)丰富了教育资源。网络时代微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来获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和相关学术著作,例如各类期刊学术数据库、电子书、可在线阅读网站等。这些网络资源形式多样,色彩丰富,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还能大大提高阅读的乐趣,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提供了教育环境。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上网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我们的传统价值观教育已不能仅仅依靠传统媒体和常规课堂,网络这个大平台的影响力已日渐剧增。(3)网络创新了教育手段。网络时代的价值观教育可以变传统的说教方式为生动活泼的互动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渗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中。

2.消极影响。(1)易受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网络的发展,通信的便捷,西方社会思潮已不知不觉地蔓延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社会思潮通过西方网络文化的攻击,逐渐改变我国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最终侵蚀大学生的思想。例如我国大学生对洋节的崇拜与疯狂,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漠视与淡化。一些受拜金主义影响的大学生,盲目追求名牌,不断攀比,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消费观。某些受功利主义影响的大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追求回报,忽略自身的发展以及精神上的满足。(2)网络依赖严重,创新能力受限。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网络更加依赖,遇到问题首先考虑的是求助于网络,手机打几个字,轻轻一点,直接搜索答案,而非通过自己理性地独立思考来寻求解决之道。这样一来,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将会渐渐弱化。(3)人情淡薄,道德缺失。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依靠QQ、微博、微信等通信工具来与他人沟通交流,这种人-机-人的互动方式,不利于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虚拟空间里的人际交往,没有现实的基础,忽略了情感的交融,会让大学生与现实世界的身边人变得疏远。

四、以网络助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路径

1.创新教育方式。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及时、广泛、共享、多渠道等新特点,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例如建立校园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开通校园论坛、贴吧等,发布分享相关的教育内容;对国际国内发生的与大学生相关的时事新闻进行点评;对大学生感兴趣的政治话题进行评讲和分析等。在循序渐进中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加强网络环境的管理。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环境进行监控,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例如:及时对网上发布的影响大学生的不良信息及时删除和屏蔽,并对发布者予以处罚;加强对各类网站的管理和监督,制定相关的奖惩机制。

3.举办网络活动。网络是一个交互式的平台,高校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应多举办一些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网络活动。如鼓励学生创作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作品:如网络视频、微电影、网络漫画、网络音乐、网络故事等。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性。对于社会热点问题,高校应积极与大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及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发布和适当分析,鼓励大学生进行点评,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及时对大学生的扭曲价值观进行引导,尤其是对于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倾向、事件等现实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不回避、不掩饰,在网络平台上正面给出解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作者简介:李筱鹃伶,女,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杨培,女,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