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九”与民俗文化

2015-09-06 21:32胡云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茱萸重阳道教

胡云

摘 要:在中国的数文化中,“九”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九”在字形、字音和字义各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它超越了数的概念,渗透进传统的民俗文化中。民俗文化中的“九”文化体现在很多领域,“九”在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史诗中受到青睐,与宗教结下不解之缘,在民俗生活中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崇。

关键词:九;数字;民俗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对数字的崇拜的现象,如古希腊人崇拜“十”,他们认为这个数极玄妙极神圣,印度人崇拜“七”,他们把“七”看作是吉祥数字。在中国文化中,“九”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文化人类学把诸如‘九之类经常出现在某一特定的文化,具有神秘或神圣性质的数字称为‘模式数字或‘魔法数字。”[1]

一、岁时节日中,所表现出来的“九文化”

“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之重要和影响,很值得关注的是,“九”植根于岁时节日之中,是人们心目中的吉数,其中跟“九”关系最密切深远的当推九月初九重阳节。关于“重阳”这个词产生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出于《易经》的“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恰为两个阳数相叠,因而有了“重阳”之名。宋吕希哲《岁时杂记》云:“九者,老阳之数,九月九是,谓之重阳。道家谓老君九月九日生,取之此也。”[2]关于重阳节的由来,可能比春节还悠远。晋人周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故重阳又称“茱萸节”。另一位晋人葛洪所撰《西京杂记》卷三亦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还有南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亦载“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重此节,佩茱萸,食饵(即重阳糕),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比这更早一些,魏文帝曹丕《与钟繇书》即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已被赋予长寿的主题,且此风俗的起源还可向前推溯,只因缺乏记载,难予定论。但至少从上述古籍推断,两汉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形成重阳习俗。至宋代,阳糕以糕上插“剪彩小旗”代表茱萸驱厄,以“片糕搭小儿头上”;借“糕”、“高”同音而祈“百事皆高”。至元明清,重阳节的主题已由长寿扩展为吉祥。[3]

客家人对九的重视,还表现在把正月初九视为良辰吉日。春节过后,出门做工、经商的人一般选择初九这天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兴旺发达。湖北人也把正月初九视为良辰吉日,称为“上九日”,这一天对湖北人来说是个很重要的日子,即便这一天人们心里有不愉快的情绪,想到初九是良辰吉日,心理的烦闷也会消去大半。正月初九还是天界最高神祗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在闽南地区,正月初九这天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祭拜天公的仪式。

二、“九”与宗教结下不解之缘

土生土长在我国的道教教义中就有不少带“九”的说法。如:九天:《道藏·犹龙传》卷二的解释是,由三清玄元始三炁各生三炁,合成九炁,以成九天; 九仙、九真、九圣:道教谓天界有九种类型的神仙;九皇:道教神名,谓天、地、人各有三皇,总为九皇;九守:指道教修养的九个守则; 九丹:道教炼丹名词。此外,还有“九还丹”、“九转金丹”等,道家认为,九者,金之成数;九宫:亦称“头中九宫”,道教认为人脑分九部(四方四隅并中央),皆为神灵居住之所; 九宫真人:道教还认为人体周身百节皆有神,心、肾等九个器官,各为一神(真人)所主;九天玄女:亦称“九天娘娘”等,中国有代神话中的女神,后为道教所信奉。[4]

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一经传人中国,便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佛教中的带有“九”的说法,如,九品:佛教认为人们生前行为被列为三辈,每辈又有上、中、下三种,共九品;九心轮:唯识宗所传上座部理论,认为心(精神)随境转,犹如车轮,就其活动或作用,分为九种;九句因:佛教因明用语,九句因是新因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审查因的正确与错误而列举的因对同品、异品的九种可能的关系;九色鹿:佛经故事,出自《佛说九色鹿经》,故事谴责忘恩负义行为,并宣扬善恶报应的佛家思想;九条衣:亦称“九品大礼”等,以九条至二十五条布缝成,为比丘或比丘尼进入王宫聚落时所穿最高级的衣服;《九僧诗》:该书辑宋初希昼等九僧互相唱和之诗作,多为借日常琐事而悟禅机之作。九年面壁:指达磨禅祖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坐禅事,后人以此形容人的耐性与坚忍;九横大难:指众生可能遇到的九种不测之祸。[5]

三、民俗生活中,人们对“九”的喜爱和尊崇

我国有许多地方过生日有“庆九不庆十”的习俗,老人高寿,年逾百岁往往不实说,只道九十九,因为九意味着永远、久远,人们希望图吉利。唐武宗会昌五年夏天,白居易与吉皎等九位致仕(退休)老人在洛阳举行尚齿会,各赋诗纪事,并绘图书其姓名,称“九老图”。选择九个老人,寄托着希望长久,老而不衰的心愿。

现在台湾人结婚,新娘回门要带甘蔗回娘家,两头用九尺长的红带子拴住,这两个九尺长,用来表示对新婚夫妇长久相爱的祝愿。除了这两个九尺长以外,台湾人的结婚礼俗中,还有新郎送九九九元红包礼给新娘的姊妹或好友的习俗,为什么不送一千,而要送九九九,其实这样做也是为讨个吉利。

“九”在客家人的婚烟嫁娶中显得尤为重要,诸多事项都与“九”有关。聘金尾数要带“九”,如9999元,迎亲的队伍也要凑足九人,凡礼品都要九方为吉利。客家人做寿,所用菜暗含“九”字,如炖狗肉(狗谐九),韭菜豆腐、重阳(九九)寿糕等等。由于九与韭谐音,客家山歌用韭喻九,如:“燕子含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

由于“九”在字形上与“龙”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龙的图腾崇拜必然会使人们对“九”产生喜爱和崇拜。“九”在字音上与“久”、“究”谐音,使“九”被赋予了长寿、永久的含义。它的字义从开始的用来计算的实数发展到后来的虚数,并渲染上了神秘色彩,使得“九”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于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九”文化,“九”也渗透进了民俗文化和人们的民俗生活的很多方面。

注释:

[1]李裘,模式数字“九”的文化阐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

[2]张德鑫,《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8页.

[3]同上,第239页.

[4]张德鑫,《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7页.

[5]同上,第248页.

参考文献:

[1]张德鑫,《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吴慧颖,《中国数文化》,岳麓书社,1996年.

[3]李裘,模式数字“九”的文化阐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6月.

[4]范克春,神秘的文化符号“九”,汉语学习,1996年 04期.

猜你喜欢
茱萸重阳道教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话说重阳
写在重阳(外三首)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爱在重阳
重阳话“高”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一束茱萸满乡情